PNAS:北極藻類的方解石結殼保存氣候記錄

2021-01-08 生物谷

一項研究發現,關於北極海冰覆蓋的一個650年的記錄可能被記錄在了海底藻類的每年的結殼中。對夏季北冰洋海冰覆蓋的衛星觀測僅能追溯幾十年,這妨礙了氣候建模者模擬數個世紀的氣候變化的嘗試。

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發現,一種北極藻類物種——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actum)在它的鈣化的結殼裡保存了海冰覆蓋的記錄,就像樹木在它們的年輪中保存了降水量的歷史一樣。這種藻類在有陽光的時候一年接一年地生長方解石層。當海冰覆蓋了海洋遮擋住太陽的時候,光合作用生長就減緩和停止。海水溫度也以鎂和鈣的比例的形式保存在這種藻類的礦物質層中,只在光合作用生長階段把溫度記錄了下來。這些藻的長壽命讓這組作者能夠重建過去650年的夏季海冰覆蓋的變化記錄。

這組作者提出,根據格形藻外殼推斷出,在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小冰期時期,北極海冰覆蓋顯示出了年度變化,但是在總體上是穩定的。

然而,這組作者說,自從1850年以來,海冰覆蓋變化的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個數十年的下降趨勢。(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oi: 10.1073/pnas.1313775110

Arctic sea-ice decline archived by multicentury annual-resolution record from crustose coralline algal proxy

Jochen Halfara,1, Walter H. Adeyb, Andreas Kronzc, Steffen Hetzingerd, Evan Edingere, and William W. Fitzhughf

Northern Hemisphere sea ice has been declining sharply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2012 exhibited the lowest Arctic summer sea-ice cover in historic times. Whereas ongoing changes are closely monitored through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e have only limited data of past Arctic sea-ice cover derived from short historical records, indirect terrestrial proxies, and low-resolution marine sediment cores. A multicentury time series from extremely long-lived annual increment-forming crustose coralline algal buildups now provides 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in situ marine proxy for sea-ice cover. Growth and Mg/Ca ratios of these Arctic-wide occurring calcified algae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both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Growth sharply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sea-ice blockage of light from the benthic algal habitat. The 646-y multisite record from the Canadian Arctic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sea ice was extensive but highly variable on subdecadal time scales and coincided with an expansion of ice-dependent Thule/Labrador Inuit sea mammal hunters in the region. The past 150 y instead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sea ice exhibiting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with a long-term decline distinctly steeper than at any time since the 14th century.

 

相關焦點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丹麥 Dansgaard通過對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發現極地地區降水中氧、氫同位素比率(δ18O 和 δD)變化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進而,他提出分析冰芯中氧、氫同位素比率變化便可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思想,從此拉開了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研究的序幕。
  • 冰棲藻類為海冰「代言」,氣候模型得強援
    海冰蘊含著地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海冰是反映地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之一。《自然通訊》雜誌當地時間1月4日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於高緯度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分子——四不飽和烯酮(C37:4)是由此前未知的冰棲藻類產生的。
  • 【推薦·視界】美麗北極圖片揭示氣候變化故事
    【推薦·視界】美麗北極圖片揭示氣候變化故事由於藻類的存在,冰山上會呈現出粉紅色、棕色和淺綠色等奇妙顏色。
  • 科學家記錄下北極近3000年來前所未有的變暖
    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根據加拿大北極湖底部的沉積物恢復了氣候變化史。原來在北大西洋近3000年來從沒有像現在這麼溫暖過。研究結果被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和魁北克大學的氣候學家們研究了位於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的薩烏特-索烏圖特湖底的冰川沉積物厚度。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隨著地球由於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而升溫,北極首先感受到了這種變暖的影響,這預示著變化將發生在更低緯度的氣候中。夏季融化季節結束時,北極海冰通常在9月達到最低值。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數據,截至6月份,西伯利亞的野火活動已經打破了去年的記錄。高溫和豐富的幹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是罪魁禍首。為北極大火提供燃料的大部分幹燃料來自死苔蘚和土壤中積累的其他植物物質。冰凍的溫度往往會阻止這些枯死的植物在冬天完全腐爛。當春天融化地面時,它們很快就會幹涸。空氣越暖和,春天就越早,它們乾燥的速度也就越快。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與此同時,北極正上演一場「冰與火之歌」:北冰洋正在變暖,格陵蘭的冰蓋加速融化,每年夏季整個苔原野火肆虐……作者供圖海冰「空調」正在崩潰科學家說,北極是全球氣候的領頭羊。隨著地球由於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而升溫,北極首先感受到了這種變暖的影響,這預示著變化將發生在更低緯度的氣候中。夏季融化季節結束時,北極海冰通常在9月達到最低值。
  • 科學網—北極冰芯講述鉛汙染千年故事
    圖片來源:Joe McConnell   鉛汙染向北極遷移的詳細歷史就記錄在該地區的冰層中。它表明,在銀礦開採期間,鉛汙染達到峰值;而在瘟疫和饑荒期間,鉛汙染水平較低。 採礦和礦物燃料燃燒等工業活動給大氣中注入了鉛。最終,它會從那裡飄到北極冰層上。
  • 南極出現「血雪」、北極200萬個「冒泡點」,或有全球性氣候災害
    這些雪地上顯示的紅色是來自一種紅色藻類「衣藻」(即Chlamydomonas nivalis)。原本,這些衣藻是生存在雪地的,夏天到來,氣溫上升,這些雪地會出現融化,於是衣藻就會開花,長出紅色的花狀孢子。
  • 凍土融化 俄北極地區發現保存完好猛獁象遺骸
    新華社北京8月3日新媒體專電 據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報導,西伯利亞北部的馴鹿牧民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長毛猛獁象骨架,因為氣候變化導致這片廣袤地區的永凍土層迅速融化。這一驚人的考古發現恰逢西伯利亞和俄北極地區遭遇歷史性炎熱夏季,這裡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上周在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佩切瓦拉瓦託湖岸邊發現這副骨架,包括猛獁象部分頭骨、下顎骨、幾根肋骨和一塊部分軟組織仍然完好的腳骨碎片。
  • 氣候變暖有救了!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
    氣候變暖有救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顯現,比如近年來全球各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等,許多專家認為,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續增加,情況會變得更糟。所以,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迫在眉睫。減緩這種效應的一種方法是生物平衡,利用生物過程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這是光合作用的延伸,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如樹木,利用太陽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遭重創  Evelyn Zhang • 2020-09-18 09:55:05 來源:前瞻網 E3730G0
  • 「新北極」形成,專家稱地球北極氣候「脫胎換骨」,原因讓人無語
    近幾年來,媒體一直在報導北極地區的溫度持續攀升,特別是今年以來,6月份的時候就有氣象組織宣傳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比過去幾十年增加了5度左右,然而據《科學美國人》雜誌9月16報導,本周有一項關於北極地區氣候的最新研究證實,北極地區的氣候升溫幅度極大,根據挪威30年來的氣象觀測數據發現,迪納維亞半島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臭氧空洞難愈 巨型冰塊斷裂「新北極」正在形成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報導,今年3月北極地區臭氧的月平均濃度打破了歷史最低記錄。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臭氧空洞難愈 巨型冰塊斷裂「新北極」正在形成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報導,今年3月北極地區臭氧的月平均濃度打破了歷史最低記錄。
  • 北極氣溫38攝氏度!多地氣候出現異常,封印千年的病毒或被釋放
    因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自然就會導致永久凍土急劇融化。可能有人不知道兩極地區氣溫升高的嚴重性,在今年的2月份之前,南極地區的歷史最高氣溫記錄,是在2015年的3月24日,氣溫為17.5攝氏度。而在今年2月份,南極地區就先後兩次打破了歷史高溫記錄。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平均氣溫上升10℃生態遭重創
    不斷上升的氣溫,不斷消融的冰川,以及持續上漲的海平面……「新北極」正在形成。《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位於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過去30年來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
  • 俄科學家在北極發現納粹二戰秘密基地 得益於北極保存良好
    關於北極納粹秘密基地的傳聞已流傳了數十年,國家公園研究員葉甫蓋尼·耶爾莫洛夫稱,之前,有關秘密基地的信息只有書面資料,但現在有了真實的證據。俄羅斯研究人員近日在北極地區發現了納粹秘密基地,並找到約500件二戰時期的物品,包括廢棄的汽油罐和炮彈、紙質文件、個人護理用品、鞋等等,其中許多物品上標有日期和納粹萬字符。
  • 無人機首次用於北極氣候測量
    打開APP 無人機首次用於北極氣候測量 搜狐無人機 發表於 2020-11-13 12:06:10 培訓結束後,科學家們踏上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北極考察,他們將乘坐破冰船Polarstern號,執行為期一年的任務。來自20個國家的數百名研究人員為了MOSAiC任務輪流在Polarstern上工作,MOSAiC任務是研究北極氣候的多學科漂流觀測站的首字母縮寫。它由德國Alfred Wegener極地和海洋研究所領導,是近代史上第一支接近北極度過一個完整冬季的探險隊。
  • 北極氣溫38攝氏度!多地氣候出現異常,封印千年的病毒或被釋放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自然會導致永久凍土急劇融化。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極地地區氣溫上升的嚴重程度,在今年2月之前,南極歷史上最高的溫度記錄在2015年3月24日,為17.5攝氏度。 今年2月,南極兩次打破了其高溫記錄。。
  • 北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燃燒
    到上個月末火災季結束時,大火已經釋放了創紀錄的244兆噸二氧化碳,比同樣創記錄的去年增加了35%。科學家表示,罪魁禍首之一可能是隨著世界頂部融化而燃燒的泥炭地。 泥炭地是富含碳的土壤,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一個典型的北方泥炭地所含的碳大約是北方森林的10倍。當泥炭燃燒時,其富含的碳會釋放到大氣中,增加了吸熱氣體,從而導致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