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棲藻類為海冰「代言」,氣候模型得強援

2021-01-08 科技工作者之家

海冰蘊含著地球氣候變化的重要信息。

海冰是反映地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之一。《自然通訊》雜誌當地時間1月4日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於高緯度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分子——四不飽和烯酮(C37:4)是由此前未知的冰棲藻類產生的。隨著海冰濃度的漲落,與之相關的藻類和它們遺留下的分子也會產生相應變化。

這一新發現有望為科學家們提供重建有關古代海冰數量和分布信息的工具,進而幫助解釋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

「我們證實,C37:4與海冰濃度的關聯性極高。」論文作者、布朗大學博士生Karen Wang說,「通過分析不同年代沉積物中該分子的濃度,我們可以重現過去不同時期的海冰濃度。」

多年來,其他類型烯酮分子一直被用作海洋表面溫度的「代言」指標。在不同溫度下,海洋表面的藻類產生的烯酮量也不同(分別為C37:2和C37:3)。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兩種分子的比例估計歷史溫度。

「一直以來都沒人試圖將C37:4與溫度測量掛鈎。」布朗大學地球、環境和行星科學系教授Yongsong Huang說,「沒有人知道C37:4從何而來,也沒人知道它有什麼作用。科學家們也建立了一些理論,但並未取得定論。」

為解決相關問題,Huang等人研究了從北極周圍結冰區提取的含有C37:4的沉積物和海水樣本。他們使用先進的DNA測序技術識別了樣本中的生物,發現了一些藻類新物種。隨後,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對新物種進行培養,確證它們產生了異常豐富的C37:4。

接著,研究人員繼續探索:這些冰棲藻類留下的分子是否可以視作可靠的海冰「代言人」。為此,研究人員對北冰洋若干區域(靠近現在的海冰邊緣)沉積物巖心中的C37:4濃度進行分析。在不久前的過去,這些區域的海冰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新研究結果顯示,C37:4濃度最高時,氣候最冷,海冰最多。C37:4的濃度頂峰出現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仙女木時期,那是一個異常寒冷的時期。而當氣候最溫暖、冰層消退之時,C37:4濃度很低。

Huang教授說:「我們發現,C37:4這個新指標的相關性比此前使用的其他標記物強得多。海冰研究可能不存在完美關聯,因為其建模過程十分複雜。C37:4應該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強大的標記物。」

研究人員表示,與硅藻化石重建海冰模型相比,C37:4還具有一些額外優勢——模擬的年代越久遠,前者的可靠性就越低,因為化石分子會降解,而像C37:4這樣的分子往往保存得更完好,因此更適用於遠古重建項目。

科界原創

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通訊》

期刊編號:2041-1723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1-01-tool-reconstructing-ancient-sea-ice.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 比氣候模型預測快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警告,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還快。   截至目前,氣候模型都預測北極溫度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上升,然而丹麥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正在加速發生。參與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克利斯坦森表示:「顯然我們低估了最靠近海平面大氣層的溫度上升速率,導致海冰消失的速度比預期還快。」
  • PNAS:北極藻類的方解石結殼保存氣候記錄
    一項研究發現,關於北極海冰覆蓋的一個650年的記錄可能被記錄在了海底藻類的每年的結殼中。對夏季北冰洋海冰覆蓋的衛星觀測僅能追溯幾十年,這妨礙了氣候建模者模擬數個世紀的氣候變化的嘗試。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發現,一種北極藻類物種——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actum)在它的鈣化的結殼裡保存了海冰覆蓋的記錄,就像樹木在它們的年輪中保存了降水量的歷史一樣。這種藻類在有陽光的時候一年接一年地生長方解石層。當海冰覆蓋了海洋遮擋住太陽的時候,光合作用生長就減緩和停止。
  •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快!研究:近期出現異常高溫
    ▲克利斯坦森表示,人類似乎低估最靠近海平面大氣層的溫度上升速率,導致海冰消失的速度比預期還快(圖/路透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研究團隊警告,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還快。法新社報導,截至目前,氣候模型都預測北極溫度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上升,然而丹麥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正在加速發生。
  • 沒有海冰的北極,離我們還有多遠
    回顧近幾年,夏天的熱度經常出現比較極端的情況,其實不僅普通人的感受中,夏天越來越酷熱難耐,在一些人跡罕至的角落,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則更為驚人!全球多家機構的氣候模型計算,未來一段時間,北極的海冰將呈現繼續減少的趨勢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
  • 氣候沒指望了?新研究指出:2035年,北極可能再也看不到海冰了
    很多年前,北極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冷門地區,寒風刺骨,冷得可怕,沒有人願意長期居住在這種鬼地方,由於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有人還不知道格陵蘭島位置在哪裡。如今答案來了,2020年8月1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由於北極海冰融化速度超預期,到2035年我們可能再也看不到海冰了。沒有了海冰的保護,那麼離格陵蘭島冰川融化結束的日子也不遠了,格陵蘭島是北極冰川最後的堡壘,如果它都沒有了,代表著北極地區冰川和北極永久凍土將全部消亡,全球氣候已經沒有指望了。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
  • 北冰洋海冰消失?科學家:將開闢出新航道,但對地球氣候影響嚴重
    ,即溫度的上升將導致海冰在每年夏季完全融化。該研究小組預測,當地球平均溫度上升1.5攝氏度時,9月的北冰洋的海冰消失概率至少為6%;當溫度上升2攝氏度時,北冰洋的海冰在九月份之前完全融化的概率提升至28%。而基於現今的工業化水平,研究人員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會上升3-4攝氏度(最悲觀數據)。
  • 氣候是「殺手」,細說氣候變化對北冰洋生物的影響
    生態系統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和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海冰是北極的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北冰洋生活的北極露脊鯨、魚類、浮遊動物和藻類,它們能在低溫環境裡自由的生活,北極熊、海豹等哺乳動物可以依靠海冰捕食生活,海象在海底捕食的間隙,還能夠依託浮冰休閒,海鷗、海雀等鳥類也主要依靠海邊棲息和繁殖。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北極夏季海冰最早2035年可能完全消失
    在三月份北極海冰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海冰幾乎覆蓋整個北冰洋,面積接近1550萬平方公裡。海冰在夏天期間又開始融化,在九月份達到最低值。20世紀80年代的7月期間,海冰的平均面積為980萬平方公裡,與美國或加拿大的面積相當。  今年7月,北極海冰面積僅為725萬平方公裡。自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平均每年減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每年都有北達科他州面積大小的海冰融化,而且不會復原。
  • 藻類進化或能助其適應氣候變化
    (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
  • 北極海冰或在 2035年完全消失
    2035年北極海冰損失殆盡的前景確實應該使地球上所有人人類可行能力範圍內儘快實現低碳世界。幾十年來,北極的高溫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解開這個謎團在技術上和科學上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是第一次,我們可以開始預測到北極大概在什麼時候會開始變得無海冰的。氣候建模的進步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地球過去的氣候進行更準確的模擬。
  • 《Nature》:北極海冰融化帶來的淡水對歐洲氣候影響巨大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據cnbeta援引《Nature》雜誌報導稱,NASA一項新研究表明,海冰融化正在用淡水淹沒該地區重要的洋流之一,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對整個大西洋的氣候造成連鎖反應。2016年,NASA的一項研究發現,融冰季節北極海冰總覆蓋率比上世紀70年代末低40%。去年,英國另一項研究預測,北冰洋可能在未來20年內經歷無冰的夏天。現在,NASA估算出北極海冰以每十年12.85%的速度減少。據悉,在研究中,NASA的科學家利用12年的衛星數據來跟蹤該地區主要洋流之一的行為。
  • 北極海冰消失得這麼快,連科學家都嚇了一跳!
    在過去的30年裡,北極海冰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薄。攝影:Ralph Lee Hopkin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撰文:Tim Folger   北極的冬天漫長無光,氣溫通常會降到零下數十度左右,海冰也會不斷擴展加厚。然而在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北極的氣候都處於異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