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全球浮遊植物分布圖

2021-01-20 現代化海洋牧場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繪製了世界海洋浮遊植物的分布圖,並調查了影響這種分布的環境因素。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浮遊生物多樣性只是部分地與以前關於赤道和兩極之間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相一致。

世界海洋中大約有10000到20000種不同的物種,浮遊植物的多樣性極其豐富。這些浮遊植物構成了海洋生態系統和地球上生命的一個關鍵要素,產生的氧氣超過了世界上所有雨林的總和,它們也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然而,迄今為止,對浮遊植物的地理和季節多樣性知之甚少。雖然許多種類的浮遊植物已經被確認,但它們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還未被探索;鑑於目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這代表著嚴重的知識鴻溝。5月初,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平臺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由於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地球上100萬已知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然而,對於許多重要的物種,特別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生物浮遊生物物種,人們對其分布和多樣性的了解極其不足。

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模擬了530多種浮遊植物的時空分布。作為分布圖的基礎,他們使用了來自世界各地海洋的大約70萬個水樣。研究表明,熱帶水域全年度都擁有著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群島、印度洋的部分地區和赤道太平洋,浮遊植物的多樣性特別高。在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在南北緯30度以上明顯下降,在55度左右達到最低值。然後,向兩極延伸時生物多樣性又略微回升。出人意料的是,極地海洋呈現出比中緯度更大的多樣性。全球物種分布和多樣性通常與環境溫度趨勢密切相關。

物種多樣性通常向兩極持續下降,在兩極通常處於最低水平。溫度可能是導致這種下降的直接原因。根據代謝理論,高溫加速新陳代謝、遺傳物質突變和物種形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熱帶物種比中緯度地區和極地地區豐富,也與人們所預期的相吻合。但是浮遊植物的行為並不總是符合這一理論。顯然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浮遊生物的多樣性。其中兩種可能是強洋流和湍流,它們在中緯度地區很普遍,但在極地或熱帶海洋中較少。這些緯度的季節性波動和海洋湍流可能會抑制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即使這裡的溫度高於極地海洋的溫度。中緯度地區的浮遊植物多樣性,不同於熱帶地區,隨季節變化很大。儘管中緯度地區的物種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恆定的,但物種組成在一年中會發生變化:與熱帶海洋相比,這裡的多樣性在一年中都是動態變化的。

新聞來源:

海洋科學快報2019年第18期(呂釗編譯;張燦影審校)

新聞題目:

Mapping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新聞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19-05-global-phytoplankton.html



相關焦點

  • 最全面全球植物物種分布圖問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的生物學家繪製了一份最新的反映全球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地圖,涵蓋數十萬個物種,是迄今最全面的地球植物物種分布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這份地圖連同一份研究報告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
  • 科學家繪製全球浮遊生物發光圖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這張全球圖像由美國宇航局(NASA)的Aqua人造衛星彙編完成,這顆衛星能夠觀測到由海洋浮遊生物——這種單細胞生物構成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石——發出的螢光。通過繪製和跟蹤浮遊生物的光輸出(紅色區域代表著高密度),科學家便能夠發現那些地球上最有價值的生物。
  • 科普: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生長周期短,只有幾個星期,是水生態系統中佔優勢的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成為新的有機化合物,由此啟動了水體食物鏈。 浮遊植物在大小和體積上差別顯著,一般根據粒徑大小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型浮遊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遊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遊植物(Pico,0.7~3μm)。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在海洋中,有一種不起眼的生物卻與全球變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那就是浮遊植物。而如果能將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規律摸清,那將更有利於打造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文/樹莓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雖然體積較小,但卻能吸收與陸生植物同比例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雖然體積較小,但卻能吸收與陸生植物同比例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
  • 「百慕達」浮遊生物大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圖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在百慕達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將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裡深處的浮遊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別類,並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目前至少有20種浮遊生物是第一次發現。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120餘種魚類,其中有幾種也是百慕達的「特產」。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植物短短幾天就能發芽、開花,吸引著數百公裡外的動物前來覓食。蜜蜂便是最早感知到這一變化的動物之一,因此乾旱地區的蜜蜂數量比熱帶地區還要多。 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動物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11月20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植物在短短幾天能就能發芽開花,吸引著數百公裡外的動物前來覓食。蜜蜂便是最早感知到這一變化的動物之一,因此,乾旱地區的蜜蜂數量比熱帶地區還要多。這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及合作單位最近的一項研究,作者通過對2萬多種蜜蜂的數據分析,繪製出了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該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澳大利亞、日本、中國擁有物種數量排前3位 科學家對全球7大洲的25個關鍵性區域進行了調查,這些海域分別是:南極、歐洲側大西洋、澳大利亞、波羅的海、巴西、加拿大(東、西部和北極)、加勒比海、中國、印度洋、日本、地中海、紐西蘭、南非、南美(熱帶東太平洋和熱帶西大西洋)、韓國、亨博爾特海流、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大陸架、美國(東北部、東南部、夏威夷、墨西哥灣及加州)。
  • 美開發出繪製腦髓鞘分布圖新法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迅速探測腦中髓磷脂含量的新方法,可用於繪製腦細胞的髓鞘分布圖,而此前要分析髓鞘分布只能通過解剖。新方法有助於繪製更準確全面的腦線路圖,增進人們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並有助於開發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誌上。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在海水分層和季節性日照的作用下,海中的浮遊植物也迎來了繁殖的高峰。於是,沿著後退的冰緣線,一條狹長的浮遊植物帶形成了。從太空中俯瞰,植物帶在海水中氤氳瀰漫,仿佛一桶淡綠色的顏料倒入了蔚藍的大洋。過去,對浮遊植物暴發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但隨著現代衛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高解析度的遙感圖片來觀察浮遊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 成都市將繪製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分布圖
    成都市將繪製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分布圖 2016年06月10日 05:02:50 來源:成都日報   本報訊 (記者 侯初初) 昨日,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
  • 科學家研究繪製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
    近日,一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面沉降工作組組織的研究警告說,到2040年,地面沉降將威脅全球近1/5的人口。該研究在線發表於《科學》。「本次研究繪製了全球地面沉降分布圖,並創建了一個模型,可預測局部地區的沉降風險。研究發現,地面沉降風險最大的國家、地區集中在亞洲。」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葉淑君說。
  • 我國起伏地形可照時間分布圖繪製
    本報訊 日前,南京氣象學院副教授邱新法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曾燕博士等研究人員,利用基於數字高程模型(DEM)的起伏地形下可照時間計算模型,繪製出了我國1km×1km解析度的全年各月可照時間的空間分布圖。這些分布圖的數據表達方式與其它地理空間信息一致,可作為基礎地理數據應用於各種相關研究。
  • 衛星繪製熱能分布圖闡明雲層與氣候變化關係
    北京時間6月17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官網報導,2010年5月30日,美國地球同步軌道環境衛星繪製了西半球的熱能分布圖,圖片闡明全球氣候變化與雲層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氣候系統,雲層將太陽能從溫暖的熱帶地區傳送到全球其他地區。同時,雲層也在地球與太空之間充當了守門員的角色,通過吸收和釋放大氣中的紅外(熱)能量幫助調節全球氣溫。從這一方面講,雲層就很像溫室氣體。美國宇航局地球天文臺最新更新的一篇題為《全球變暖》的文章指出,如果全球變暖引起雲的變化,那麼這種變化將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全球氣候變暖。
  • 海藻專題 - 綠色浮遊植物
    在綠色植物的兩大主要譜系中,一大部分被認為是綠色藻類,包括微觀和較大的綠色海藻。其他譜系包括幾組與陸地植物密切相關的綠藻。因為兩個譜系是單系的,它們被包含在一個稱為綠色植物綠藻門中的單一組中,即綠藻屬(Bremer,1985)。綠藻門如陸地植物,具有葉綠素a和b,可以將能量儲存為澱粉,並具有由外部果膠層和內部纖維素層組成的細胞壁。
  • 鱅魚吃不吃浮遊植物
    鱅魚重要攝食浮遊植物,也兼食浮遊植物。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據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7月28日報導,「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的研究結果日前正式向全球公布
  • 北極浮遊植物快速增長或將引發北極「穩態轉化」
    浮遊植物的爆炸性增長以及食物網底部微小藻類的生長極大地改變了北極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生命物質的能力。在過去的十年中,這種增長已經取代海冰流失,成為導致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過去十年中NPP的增長几乎完全由浮遊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所導致。現在,植被密度越來越高,在水量一定的情況下,浮遊植物的增長量逐年增加。浮遊植物需要光和養分才能生長。但是在海洋中獲得並混合這些養分取決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