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浮遊植物快速增長或將引發北極「穩態轉化」

2020-09-07 環境與發展智庫

圖片來自原文

2020年7月9日,史丹福大學發布最新研究成果,在20多年的時間裡,北極浮遊植物的增長速度提高了57%。浮遊植物的爆炸性增長以及食物網底部微小藻類的生長極大地改變了北極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生命物質的能力。在過去的十年中,這種增長已經取代海冰流失,成為導致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

浮遊植物生物量日益增長的影響可能代表著北極地區正在發生「重大穩態轉化」(significant regime shift),而且該地區的變暖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要快。該研究圍繞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展開,NPP是衡量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生物可食用的糖所需速度的指標,對於其他生態系統的養料供給而言,這一速度的確很重要。它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它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排入海洋的主要方式之一。

北冰洋首次觀測到浮遊植物迅速增加。1998—2018年,北極地區的NPP增長了57%。這代表整個海洋盆地植被生產力的空前提高。雖然NPP的增長最初與海冰收縮有關,但即使在2009年海冰融化速度放緩之後,植被生產力仍繼續攀升。過去十年中NPP的增長几乎完全由浮遊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所導致。現在,植被密度越來越高,在水量一定的情況下,浮遊植物的增長量逐年增加。

浮遊植物需要光和養分才能生長。但是在海洋中獲得並混合這些養分取決於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因此,儘管北極研究人員在最近幾十年已經發現浮遊植物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但就增長會持續多久,增長到什麼程度還未形成定論。通過收集大量新的北極海洋水色探測數據並設計新算法來推算北極浮遊植物的密度,斯坦福研究小組發現植被生產力的持續增長可能不再像曾經懷疑的那樣受到稀缺養分的限制。儘管現在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已經有跡象表明已經存在養分種類增加這一變化。新養分來自其他海洋並進入北極深處。隨著新養分進入海洋,浮遊植物吸收的碳量在逐年增加,這會對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北極是世界上最難進行衛星遙感的地方,由於北極地區光照、顏色和生命體之間特殊的相互作用,這項工作需要新的方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通用的方法,即通過觀察海水的顏色來判斷浮遊植物的數量,在北極根本無法使用。部分原因源於茶褐色河水的大量湧入,這些河水攜帶著溶解的有機物,遙感器會將其誤認為葉綠素。另外,浮遊植物適應北極低光照度的方式比較特殊,這又增添了一層難度。因此,如果在北極使用全球衛星遙感進行監測,那麼最終的估算結果會出現嚴重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精心整理了一系列海水顏色和NPP測量值,然後使用編好的資料庫創建了適合北極獨特環境的觀察方法。

該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與太空科學研究計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研究有助於闡明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北極未來的植被生產力、養料和碳吸收能力。一方面,北極植被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能夠為大量動物提供更多食物。但是另一方面,隨著北極海冰減少,許多已經適應了極地環境的動物會發現生活變得更加困難。另外,儘管北極現在吸收的碳相比以前高出很多,但北極本身的面積決定了它無法吸收大量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因此這依然不能作為氣候問題的解決之道。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14期,薛明媚 王金平 編譯。

相關焦點

  •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現在,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一項研究結果認為,未來,北極食物鏈或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為北冰洋浮遊植物數量超預期增長,打破了當前生態平衡,或會吸引來大量草食性動物,引發科學家對生態環境的擔憂。
  • 北極浮遊植物大爆發 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在海水分層和季節性日照的作用下,海中的浮遊植物也迎來了繁殖的高峰。於是,沿著後退的冰緣線,一條狹長的浮遊植物帶形成了。從太空中俯瞰,植物帶在海水中氤氳瀰漫,仿佛一桶淡綠色的顏料倒入了蔚藍的大洋。過去,對浮遊植物暴發的研究主要靠的是坐船出海。但隨著現代衛星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高解析度的遙感圖片來觀察浮遊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 繼38℃高溫後,北極又傳來一個信號,北極生態系統或真的在變了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Terra和Aqua衛星在2020年7月26日拍攝到的畫面,斯堪的那維亞和俄羅斯北部巴倫支海等海域上面出現了一些綠色的浮遊植物。原本,這些海域存在大量的浮冰,所以這些浮遊植物生長並不是特別明顯,但是隨著這些海冰的融化,這些浮遊植物開始在海面上繁殖。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南極、北極有什麼植物?
    在我們的印象裡,南極和北極都被冰雪覆蓋著,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冰天雪地,植物在那裡能生存嗎?那麼南極和北極有什麼植物嗎? 南極和北極有植物嗎?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原標題: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北極漂流計劃」第五航段開啟
    當地時間8月24日,國際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觀測計劃(MOSAiC)第五航段在完成人員交接、燃油食品補給後,在北緯87°43』、東經104°30』的海冰上緊張有序地布設新的觀測冰站。莊燕培告訴記者,他將參與MOSAiC生態組的工作,負責浮遊植物採樣器、大體積過濾器、硝酸鹽剖面儀等設備的採樣和日常維護,主要任務是觀測和研究北冰洋冰層之下的碳沉降通量和顆粒物組成,以更深入了解生物泵(海洋固碳的主要機制)演變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北極海冰大幅偏少還容易導致北極濤動(AO)出現負位向,其結果將致使冬季中高緯度的西風基本流偏弱,羅斯波移速減慢,使得天氣系統容易長時間滯留在某個區域,這種持續性的天氣異常過程極易造成疊加影響並引發天氣氣候災害事件的發生。另外,由於北極海冰大幅減少造成的初冬和後冬AO位相轉折,還會導致冬季氣溫在前後冬季節內出現大幅反轉,表現出明顯的次季節變化特點。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北極多地今夏出現破紀錄高溫,對冰凍圈造成重大影響。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遊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隻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天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冰洋中有豐富的魚類和浮遊生物,這為夏季在這裡築巢的數百萬隻海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也是海豹、鯨和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冬季大地封凍,地面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夏天積雪融化,表層土解凍,植物生長開花,為馴鹿和麝牛等動物提供了食物。
  • 假如北極的夏天沒有冰 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
    你是否能想像,到本世紀中葉,北極的夏季可能就沒有冰了,原來在海冰上行走的北極熊將在何處安身?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美媒:北極平流層突然升溫,或引發大寒潮
    大約2周後,歐洲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寒潮(圖據《新聞周刊》)  可能出現類似3年前的大寒潮  氣象學家每年都在焦急地關注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因為任何重大變化都可能暗示嚴重的寒潮來襲。英國氣象部門1月5日發表預測稱:「隨著平流層極地渦旋的變弱,北極地區的平流層正在突然升溫。有70%的概率會引發寒潮。」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圖自澎湃美數課將視線落回地面,據媒體報導,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東北部79N冰川上的一大塊冰斷裂脫離,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隨著氣候變化,北極溫度升高,曾經堅如磐石的北極海冰已經漸漸消融,覆蓋面積不斷創新低。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新北極」如何影響我們?
    圖自澎湃美數課將視線落回地面,據媒體報導,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東北部79N冰川上的一大塊冰斷裂脫離,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隨著氣候變化,北極溫度升高,曾經堅如磐石的北極海冰已經漸漸消融,覆蓋面積不斷創新低。
  • 最新研究表明,最壞的情況下,到2035年北極夏季將無冰
    北極迅速融化的海冰繼續超過我們對未來最可怕的預測,而這與過去並沒有脫節。一個基於地球歷史上最後一個溫暖時期的改進的新模型表明,雨水和融化的水可能會比我們想像的更早地導致北極夏季海冰的消失。15年的時間裡,北極有可能幾乎沒有海冰了。
  • 北極海冰「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北極海冰範圍2020年與2012年對比。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探險隊在執行了長達一年的任務後,將於10月12日返回德國不萊梅港港口,將科學家們的觀測結果帶回家。去年行前的新聞發布會上,這個項目團隊的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Markus Rex)曾表示,北極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震中」,卻是人類在氣候系統中了解最少的一環。在當前氣候研究領域的諸多氣候模型中,北極地區都是存在「最大不確定性」的區域,但又是全球變暖最快速的地區。而在今年夏天,研究人員在科考船上親眼目睹了全球變暖對該地區冰層「令人吃驚的影響」。
  • 北極植物為何越長越高?可能受天氣影響
    《自然》雜誌9月26日發表論文稱,英國愛丁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氣候變化正在讓北極的植物變得越來越高。不僅位於北極苔原上的本土植物越長越高,在北極南部,更高的植物種類也正在向苔原蔓延。常見於歐洲低地的春香草如今已經轉移到冰島和瑞典的一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