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漂流計劃」第五航段開啟

2020-09-06 深圳市海洋學會

當地時間8月24日,國際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觀測計劃(MOSAiC)第五航段在完成人員交接、燃油食品補給後,在北緯87°43』、東經104°30』的海冰上緊張有序地布設新的觀測冰站。

當地時間8月19日下午,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莊燕培(海洋二所)、自然資源部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李玉紅(海洋三所)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MOSAiC計劃第五航段科考任務。


莊燕培告訴記者,他將參與MOSAiC生態組的工作,負責浮遊植物採樣器、大體積過濾器、硝酸鹽剖面儀等設備的採樣和日常維護,主要任務是觀測和研究北冰洋冰層之下的碳沉降通量和顆粒物組成,以更深入了解生物泵(海洋固碳的主要機制)演變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預計能夠獲得高頻率、長時間序列的冰下顆粒碳通量及其生源組成,提高對冰層之下的碳循環過程的認識。」莊燕培說。

據莊燕培介紹,北極海冰的持續融化和變薄解除了冰層之下的光限制,北冰洋冰區初級生產力和生物泵得以增強。在這一背景下,冰藻輸出和冰下浮遊植物藻華等生物泵過程如何響應海冰變化,冰下顆粒物沉降通量是什麼量級,都是值得關注的科學問題,這將為探究北冰洋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變化趨勢提供重要補充。

李玉紅告訴記者,他的主要任務是觀測北冰洋的溫室氣體,包括科考船航線上的表層海水和使用採水器採集的深層海水的溫室氣體含量,海洋表層及海冰向大氣釋放的溫室氣體的通量。

據李玉紅介紹,隨著全球變暖逐漸加劇,已有大量研究發現,北冰洋海底的永凍土正在逐漸融化,其中埋藏的大量有機質開始分解產生溫室氣體,大規模進入水體並向大氣釋放,將影響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並將加劇溫室效應對全球變化的作用。我國的科考船很少能到達北冰洋的中央海盆區或北極點海域,第五航段有關工作將填補我國北冰洋溫室氣體方面的研究空白,加深對北冰洋中央海盆區的認識。

據了解,MOSAiC第五航段8月3日從德國不萊梅港出發,預計10月12日返回不萊梅港。該航段總體上延續了之前航段的任務,與前4個航段相比,由於季節轉換和溫度變化,第五航段處在海冰融化和新的海冰形成同時發生的時期,因此側重關注海冰融化及凍結的交叉變化及其大氣、海洋及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第五航段將重新尋找一塊足夠大的浮冰,了解海冰開始凍結過程中,對各個學科物理、化學、生物等過程的影響。

「近十幾年來北極海冰加速融化,是全球氣候變化最顯著的信號之一。由於北極快速變化,一些顯著的變化或物種在我們尚未來得及關注和觀測時就可能已經發生或消失。MOSAiC計劃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觀測平臺,有望取得一些重要的發現。目前海冰仍在持續融化,未來仍需持續關注北極的氣候與生態效應。」莊燕培說。


文章來源: i自然全媒體

相關焦點

  • 在北冰洋漂流的75天:極夜、風暴與北極熊
    他們闖進極夜,迎著風暴、踏上海冰,與北極熊為鄰,在北冰洋漂流考察75天。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際聯合北極科學考察項目。2019年9月,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冰站計劃(MOSAiC)正式啟動,來自17個國家的300多名科學家隨船進行漂流考察,開始了一場龐大的探極之旅。
  • 俄羅斯第五軍區成立,先於美國邁出重要一步
    據央廣軍事報導,在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式籤署命令後,1月1日,俄羅斯正式迎來重大部署,其北方艦隊正式升級成為「第五軍區」。這意味著,在北極戰略上,俄羅斯已經先於美國邁出重要一步。這也引起了美國的焦慮與不安。
  • 民航大藍洞:航段飛行時間分析
    在所選航段中,ZBAA-ZSHC、ZGGG-ZSHC和ZGSZ-ZSHC航段的可預測性最高,額外飛行時間均在5分鐘左右。ZBAA-ZUUU航段,額外飛行時間平均值和標準差均最高,是所選航段中運行波動幅度最大的。  1概述  航段運行時間是衡量航班運行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
  • 法國航海家茹瓦永刷新法國—模里西斯航段用時紀錄
    這次歷時19天18小時14分45秒的航行,將他本人於2009年創下的這一航段用時紀錄縮短了6天10小時。茹瓦永於法國時間10月19日上午駕駛伊德克號三體帆船從法國布列塔尼路易港出發開啟亞洲挑戰之旅,原計劃航行8800海裡抵達模里西斯島路易港,然而在航行到南大洋中間的無風帶後,東南信風將伊德克號往西推了很遠。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由此「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觀測計劃」(英文首字母縮寫為MOSAiC)正式拉開序幕。    MOSAiC的計劃是將船拋錨在北緯85°的一塊海冰上,在北冰洋隨著浮冰漂流一年,從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
  • 史上最大規模北極科考落下帷幕
    「極地」號在經過1年的北極漂流後返回德國不萊梅港。這項被稱為MOSAiC計劃(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計劃)的科考任務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帶頭,來自世界各地研究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共同參與。該任務計劃歷時一年,提供了一個研究迅速融化的北極的機會。「這是北極研究的一個裡程碑。」
  • 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計劃結束,帶回一個壞消息
    當地時間10月12日,史上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團「馬賽克」結束逾一年的探險之旅返回德國不萊梅港並發布了初步考察結果,稱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消失,前景並不樂觀 。據悉,「馬賽克」是「跨學科北極氣候研究海上漂流觀測站」的縮寫,由德國大氣科學家雷克斯帶領,於2019年9月20日正式從挪威起航出發。
  • 俄羅斯出臺新版國家北極戰略
    其中,完成北極科學技術發展領域任務的主要措施包括:確定北極相關的科技發展重點方向,擴大開展相關基礎和應用研究活動;開發和應用對北極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術,研製可在北極自然氣候條件下工作的地面運輸工具和航空裝備,開發可提升北極人口壽命與健康水平的技術;開展北冰洋綜合遠徵研究,開展長期深水水文研究;制定關於極地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發展國家科研船隊,包括建造漂流式自航平臺和北極科研船隻;
  • 冰上漂流389天後,數百名科學家帶回一個噩耗:北極正在死去
    引用考察團隊科學家的一句警告:「我們正在觀看北極海冰消亡」史上最大的考察任務:看到的卻是死亡來自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等19個國家的300多名科學家參加了此次資1.53億英鎊的科考任務,一年多前的2019年9月20日,Polarstern號極地考察船從挪威出發前往北極考察,熟悉北極季節的朋友可能很好奇,這個季節出發,到北極都冰凍起來了!
  • 鬥魚「直播地球」北極馴狗 狗拉雪橇開啟科考之旅
    雖然是上午,但斯瓦爾巴宛如夜幕降臨,室內和室外的照明設施已經全部開啟,氣溫也下降到了25度,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一般」。主播團仍然前往雪橇場為大家帶來了驚險刺激的狗拉雪橇直播。科考團勇敢挑戰的探索精神,以及北極震撼的自然風光都給線上網友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鬥魚黑科技記錄神秘「維納斯帶」從當日起,北極就開始進入極夜,在氣溫更低風力更大的條件下,直播技術難度也就更大。
  • 冰上漂流389天後,數百名科學家帶回一個噩耗:北極正默默死去
    ,熟悉北極季節的朋友可能很好奇,這個季節出發,到北極都冰凍起來了!  出發後一路前往北極,到了十月份,它駛入了距離北極約560千米的位置,然後就停泊在那裡,等待周圍的浮冰漸漸變成冰層,考察船是故意被凍在厚厚的冰層中,整個北極冬季,它被冰層裹挾著漂流了數千公裡!
  • 人類最瘋狂的計劃系列之「北極消除計劃」
    北極指北緯66°33′(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公裡。
  • 人類最瘋狂的計劃系列之「北極消除計劃」
    冰蓋大概半個多世紀以前,科學家們曾經有個瘋狂的計劃:「北極消除計劃」。計劃通過消除北極的冰蓋來使整個北半球溫度上升,進而使氣候變得溫暖,更適宜人類生存,當時科學主義盛行,科學無所不能的想法充斥著整個人類社會。
  • 差點泡湯的漂流
    這次偶爾看到一幅漂流的視頻,畫面上小皮艇飛流直下,水花四濺,驚叫連連,加上從沒去過,內心蠢蠢欲動。跟同事NANCY一說,她也感興趣,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約好這個周末就行動。好不容易想到可以去體驗漂流,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同伴,正憧憬著美好的假期,想像著漂流路上的所見所聞,想像著即將感受到的陌生的漂流體驗。
  • 冰山奇幻漂流記
    北極冰山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新地島、斯瓦爾巴群島等沿岸地區的海域,每年約有16000 座冰山從冰蓋上脫落進入北冰洋,其中90%的冰山來自格陵蘭冰蓋。冰山的形狀各不相同,一般可分為桌狀冰山、穹頂冰山、塔狀冰山、斜坡冰山和無定型冰山。在北極,冰山體積較小,但千姿百態、絢麗多彩,其中塔狀冰山最為常見。在南極,冰山體積巨大,很多是方正的桌狀冰山,外形相對單一。
  • 中國藝術家開啟北極探險之旅
    人民網上海7月16日電 7月14日下午,「午夜的陽光——中國藝術家北極探險之旅」在文新報業大廈舉行隆重的起航儀式。來自中國近現代藝術陶瓷界的藝術家們於當晚從上海出發,開啟為期12天的北極藝術探險之旅。 這是中國藝術家們首次踏上北極土地。此次探險之旅定名為「午夜的陽光」。
  • 北極航道意味著什麼
    東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於俄羅斯北部沿海。從摩爾曼斯克出發,航行5620海裡可向東穿過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達到白令海峽和遠東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於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以白令海峽為起點,沿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海域向東,穿過加拿大北極諸島,直到戴維斯海峽。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事實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的新人不止丁明虎一人。大多數科考隊員都是第一次來北極,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僅有21歲。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任務前行的,有些人的任務從上海一出發就開始了。」 逯昌貴告訴記者,「氣象部門此次科考承擔的主要任務是走航觀測和大氣化學成分觀測,施放GPS探空氣球,安裝漂流自動氣象站等。」
  • 北極垂危!北極恐將夏季無冰,氣候變化重災區
    19國科學家探險1年敲響氣候變暖警鐘北極海冰正快速消失!大家都知道,北冰洋是全球四大洋之一,雖然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但北極有厚厚的冰層,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儲集之一。但是多年以來,人類觀測到北極冰層在持續融化,並且融化速度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