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將於10月4日揭曉(圖)

2020-12-04 搜狐網

在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峽灣海域發現了二十多種新的無脊椎動物和六種新的海藻
科學家發現夏威夷海中存在一種深海珊瑚,壽命已經達到4265歲,是全球最年老的海洋動物

  10月4日,全球82個國家20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項目,將在倫敦發布全部結果,佔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裡面生活著什麼生物,人們屆時將能知曉這些奧秘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

  張田勘

  「海洋生物普查」這個巨大的科學工程從2001年開始,耗資近6億美元。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澳大利亞、日本、中國擁有物種數量排前3位 科學家對全球7大洲的25個關鍵性區域進行了調查,這些海域分別是:南極、歐洲側大西洋、澳大利亞、波羅的海、巴西、加拿大(東、西部和北極)、加勒比海、中國、印度洋、日本、地中海、紐西蘭、南非、南美(熱帶東太平洋和熱帶西大西洋)、韓國、亨博爾特海流、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大陸架、美國(東北部、東南部、夏威夷、墨西哥灣及加州)。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如同陸地生物中微生物佔多數一樣,在普查的海洋生物中微生物也是最龐大的生物群體,所覆蓋的海洋面積相當於希臘,而且微生物在海洋生物總量中的比重最高估計可達到90%。

  已知物種數量平均約1.75萬種

  在25個區域中,已知並被命名的海洋物種數量從2600種到3.3萬種不等,平均大約為1.75萬種。在不同的地方,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有較大差異。例如,在南極,約有7500種生物,在北極約有5500種生物。

  海洋生物的物種屬於12個組群,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甲殼綱(包括螃蟹、龍蝦、螯蝦、蝦、磷蝦和藤壺)。平均而言,在一個區域中,大約有1/5(19%)的已知物種為甲殼綱動物,接著是軟體動物(佔17%,其中包括魷魚、章魚、蚌殼、蝸牛和蛞蝓)及魚(佔12%,其中包括鯊魚)。

  另外,海洋中的單細胞性微生物(原生動物)平均佔了某一區域中海洋生物多樣性的10%;藻類和其他植物樣生物佔10%;環節動物佔7%;海葵、珊瑚、海蜇及其他腔腸動物佔5%;扁形蟲和其他扁形動物佔3%;海星、陽遂足、海膽、沙錢、海參及其他棘皮類動物佔3%;海綿和其他多孔動物佔3%;苔蘚動物及其他苔蘚蟲佔2%;海蛸及其他被囊動物佔1%。

  其他的物種包括「其他的無脊椎動物」(佔5%)或「其他的脊椎動物」(佔2%)。在「其他脊椎動物」種類中,鯨魚、海獅、海豹、海鳥、海龜及海象等僅佔2%。由此可知,一些最出名的海洋動物,僅佔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中的極小部分。

  新發現5300多種海洋動物

  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在最遙遠、最深的海域之中,共發現了5300多種此前未知的海洋動物。這些物種包括深海龍魚、藍紋紅鯛魚、雪蟹、蜘蛛蟹、深海章魚、南極魚類、櫛水母、深海珊瑚等。

  深海珊瑚是這次調查的一個最為意外的收穫。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巨型珊瑚礁,位於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全長約35公裡,高約數百米,而且擁有約8000年歷史。這次普查還發現了地球上棲息地最深的生物——深海櫛水母,它們生活在日本琉球海溝水下23700英尺(約7224米)。

  「世界最普遍」的海洋物種有4類:一是浮遊生物中的微小植物(藻類),二是被稱作原生動物及橈足動物的單細胞動物,三是終生穿行於海洋的海鳥,四是海洋哺乳動物。在魚類中最普通的成員是多光蝰魚,存在於超過四分之一的世界海域中。

(責任編輯:侯俊傑)

相關焦點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繪製完成
    據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7月28日報導,「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最新公布的物種多樣性數據中,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和地中海海域擁有的物種數量分別排在前4位,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灣。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個海域各自有約3.3萬種已知物種,而墨西哥灣海域生活著1.5萬多種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種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海地區海域。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居全球前三位。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在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數百上千種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海草、紅樹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 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水平明顯提升 物種分布更均勻
    原標題:膠州灣裡,更多海洋生物安逸「棲居」原標題:本報11月19日訊 19日下午,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最新出爐。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適中的水平。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綠會研究室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
    #生態文明建設#11月20日,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辦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研討會使用騰訊會議召開,首先是來自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孫軍為大家帶來報告,報告主題是「全球變化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孫嬌搜提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價值在大部分的眼中還停留在經濟層面,卻忽視了文化、倫理與美學、科學與教育、生態價值。事實上地球上每一個物種的價值都是無價的,平等的。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態資源,所擁有的海洋物種數量居全世界前三。目前全球的快速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全球變暖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理、物候學和地理分布。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代謝性狀多樣性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48:39 美國華盛頓大學Curtis Deutsch及其研究組發現代謝性狀多樣性塑造海洋生物地理學。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為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是這個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海洋生物「體檢」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青島新聞網11月19日訊(記者 李倍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今天,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記者 姜婷 通訊員 王諾 劉旭東) 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 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中華白海豚瀕危仍在加劇,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不容樂觀
    「目前人們並不掌握地球上海洋生物物種的精準數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的生態災害正在加劇,比如人們熟悉的赤潮,新近出現的因水母引起的白潮。」今年的6月8日是第十一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談及世界海洋日 「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主題,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研究員形容,「很正常,也很及時,確實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等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有關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於1月17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史前海洋底棲生物演化的一個傳奇腕足類赫南特貝--三葉蟲尖盾蟲動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億年前生活在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兩幕之間、已知地理分布最廣、延續時間最短的一個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群(圖1)。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半島網11月19日訊  記者從青島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根據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膠州灣區域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均勻度處於較好的水平。浮遊植物群落結構穩定性較往年相比明顯提升,浮遊動物及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依舊持續保持良好。布設14處點位為海洋生物「體檢」海洋生物多樣性是反映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體現了海洋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 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意義重大
    新華網奈洛比5月22日電(記者宋晨郭倩)聯合國環境署淡水和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實施司負責人傑奎琳·阿爾德日前表示,當今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峻挑戰,人類應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保護全球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