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2021-01-09 荔枝網新聞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分辨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化石數據。國際同類研究通常基於編目式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多樣性統計分析,解析度低,難以準確重現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為了根本地解決這一問題,團隊結合了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自主開發了基於並行計算的約束最優化方法 - CONOP.SAGA。利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經過反覆計算和驗證,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三疊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其統計時間解析度約為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說:「計算速度的大幅提升,是這項研究獲得突破的重要前提,通過我們研發的全新算法,我們將原本需要17年才能完成的一次計算,提高到了兩到三天,就可以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樹忠告訴記者:「我們通過計算機運算程序的改善,包括改寫人工智慧的算法等等,把生物多樣性的解析度提高了將近400多倍,這樣使得現在我們得到的這條曲線,它的解析度達到了將近3萬年以下。現在我們這個曲線就可以對整個古生代,也就將近3億年這樣一個時間段,有關的大小生物極端性的變化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可以跟環境的一些變化的指標相比較,這樣就使得我們大家對過去時候的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到底怎麼樣,我們有一個新的認識。」

  該項研究表明,前人使用的低解析度且不均一的時間標尺,會直接影響對古生物多樣性的估算,導致無法準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速率和模式,並可能掩蓋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以及短時間的劇烈波動。新建立的多樣性變化曲線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最大的三次生物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其中,2.52億年前發生了人類迄今為止識別出的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導致約80%的海洋生物在數萬年內迅速滅亡,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當時全球氣候的快速升溫密切相關。兩次重要的生物輻射事件,分別發生在4.9-4.7億年前和3.4-3億年前,並均與當時全球氣候的逐漸變冷同步。深刻理解這些重大生物事件的驅動機制,對於我們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面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沈樹忠院士說:「現在大家普遍關心的全球變暖是導致生物大滅絕的,或者生態系統變壞的一個主要的因素。那麼是不是這樣?從地質歷史時期看起來,在二疊紀末的時候,確實有一次升溫的時間和生物大滅絕是一致的,它的速度差不多6萬年。根據我們最新的這樣一個時間的速度,對我們近期的現代地球遭受的全球變暖事件,到底對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又比如說,有人說現在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那麼這個是不是真的?這些我們後期還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比較。」

  地質歷史中生物多樣性的重大變化,通常也伴隨著環境的劇烈波動。論文選取了六種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環境指標,包括碳、氧、鍶同位素、沉積物質總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等。雖然這些環境指標還缺少高解析度的時間約束,但初步的分析表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一個表現出與生物多樣性存在相似的長期模式的環境因素。未來需要建立高時間解析度的環境因素曲線,可以與生物多樣性曲線進行更加準確、可靠的對比分析,從而識別各種環境指標與多樣性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此項研究採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部分解決了深時(Deep-time,通常指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高解析度時間標尺建立的難題,從而可以在接近現代長尺度生態研究的水平上驗證或評估生物或古生物學的假說。此項研究是地球科學與數據科學相結合的一項突破。2019年由中國科學家倡議、13個國際組織與機構共同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 「深時數字地球」(DDE),致力於搭建全球地球科學家與數據科學家合作交流的國際平臺,推動地球科學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發展。在DDE計劃的框架下,基於全球地質大數據與更加高效的超算方法,重建完整的生命演化歷史將得以實現。此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黃迪 王教群 王堯 編輯/玉潔)

相關焦點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Science》刊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大數據和...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算法」精準算出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 《Science》刊登南大最新...
    大數據協助破解生命起源和演化之謎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中99%以上已經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此外,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理解重大生物事件與環境因素的關係,對認識當今地球生物多樣性...
    我校沈樹忠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聯合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這一成果在《Science》發表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 以夢為航——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宣傳片
    小時候,看著地圖上的足跡,顧航就想要走遍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想要成為科學家,長大以後,要研究地球。 後來高考填報志願,他始終記得小時候的夢,依然想要學習有關地球科學的專業。 於是顧航選擇了在全國首屈一指的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學習與地球科學相關的專業,實現從兒時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夢想。
  • 科研速遞|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等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有關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於1月17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科院院士楊經綏已加盟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澎湃新聞記者 石鳴 2019-09-23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 2019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地球科學類項目統計:南大位列第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的公告表示,今年決定資助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00項,共有來自196家單位的600位申請人入圍國家優青。統計得出:地球科學類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按照單位依託單位統計:南京大學共計7人,位列第一。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31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1999級校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 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即使是最資深的古生物學家,對地球的歷史也知之甚少。在化石記錄殘缺不全,測年技術又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弄清楚數億年之前發生的事件是極其困難的。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
  • 《Science》硬核成果再來襲!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發表生命演化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歷時多年,分析了3千多個地層剖面、20餘萬條化石數據,通過化石大數據與超算相結合,將全球地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時間尺度提高了400倍,重現了地球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羅述金研究組於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發表題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論文,以全新的觀點闡釋了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環境氣候變化影響下東南亞同域分布貓科動物的生物譜系地理學格局
  • 2020南京大學招聘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入專員公告
    江蘇南京大學招聘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入專員公告已公布,報名方式:郵件報名。報名時間:自發布之日至2020年1月25日。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南京大學招聘公告1116(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入專員)   南京大學委託南京和君創業人才市場管理有限公司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有關人員,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招聘崗位、崗位職責與任務   崗位名稱: 科學大數據錄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