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即使是最資深的古生物學家,對地球的歷史也知之甚少。在化石記錄殘缺不全,測年技術又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弄清楚數億年之前發生的事件是極其困難的。

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這些研究對於我們了解生命起源、輻射和演化,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演化都有著重大意義。

日前,為了獲得更明確的物種演化時間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雋軒的研究團隊使用了強大的 「天河二號」 超級計算機,深入挖掘了一個包含大約 5.4 億到 2.5 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1.1 萬種化石物種。

最終,他們將物種大爆發和大滅絕時期的生物多樣性精確度縮小到了 2.6 萬年左右,研究成果發表於 1 月 16 日的《科學》雜誌上。

(來源:Shutterstock)

從人類的視角來看,2.6 萬年似乎很漫長,但如果從地球歷史的角度來看,2.6 萬年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未參與研究的古生物學家 Peter Wagner 評價稱:「這真是太神奇了。」 他認為,這就好比「原本我們將 100 年之內生活的人視為同一時代的生物,現在縮短到了將 6 個月之內生活的人視為同一時代的」。

這樣的研究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找出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例如發生在大約 2.52 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造成了 95%以上的海洋物種滅絕,還可以幫助揭示由於化石記錄的缺失而難以發現的物種消亡和爆發。

鑑於地球當前正在逐漸喪失生物多樣性,了解這些歷史事件可能也會揭示出一些相似之處。

填補化石記錄空白

在地球歷史上,大多數生物都沒有留下化石,而在僅存的化石中,科學家也只能發現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很難判斷化石記錄的變化是否反映出物種多樣性的實際情況,比如在某個時間段,是真的出現了物種大滅絕,還是僅僅由於找不到化石而做出了錯誤判斷。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古生物學家開始對化石記錄進行系統的分析,揭示了生物大滅絕和物種大爆發的時期。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有關生物多樣性變化的分析通常只能精確到 1000 萬年之內,因為這類分析通常會囊括大量化石,而且傾向於從很長的地質時期進行分類。

這就好比是我們分析一群人的歲數,不說他們都是 1990 年生,卻說他們都生活在 20 世紀一樣。兩種說法都對,但第二種的準確度差了很多。

為了改進分析方法,樊雋軒領導了一支團隊,創建並分析了一個化石資料庫,其中包含在 3000 多個巖石層中發現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化石。它們主要來自中國,但足以代表古生代時期地球的地質情況。隨後他們使用軟體來分析和測量單個物種出現和滅絕的時間。

圖 | 樊雋軒教授(來源:南京大學官網)

一般來說,物種化石會在多個巖層中出現,每個巖層跨越了數十萬到數百萬年不等。基於這個普遍規律,軟體會對物種的實際存活時間設置上限和下限,從而推導出所有 1.1 萬種物種的存在時間和誕生順序。

這需要十分龐大的計算資源,在 「天河二號」 超級計算機上花費了大約 700 萬個核小時。

使用這種方法,研究團隊能夠了解到很多已知事件的更多詳細資料,例如我們熟知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和寒武紀大爆發。分析表明,物種多樣性在二疊紀大滅絕之前的 8 萬年中就開始呈現下降趨勢,而大滅絕最終持續了大約 6 萬年。

這些發現也使人們懷疑是否真的存在一些規模較小的滅絕事件,比如發生在中二疊世與晚二疊世過渡時期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目前普遍認為很多海洋類生物在這段時期消失了。

專注研究這一時期脊椎動物多樣性的古生物學家 Mike Benton 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出大數據帶來的驚喜相當驚人」。

Benton 還希望看到這種努力可以繼續向現代延伸,尤其是過去的一億年間。雖然這一時期動物多樣性出現了明顯增加,但古生物學家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存在較大分歧,一些人認為這是抽樣偏差導致的結果。相關辯論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這一億年的變化是辯論的核心。

該研究的合著者、南京大學古生物學家 Norman MacLeod 還表示,團隊在繪製基於時間尺度的生物多樣性變化表,可以跟環境和氣候變化表進行對比,有望揭示生物多樣性變化的根本原因。

總體來說,樊雋軒團隊的方法對於發現和解釋較小規模的滅絕非常有價值,這與當下正在發生的滅絕非常相似。

Wagner 認為,「對於某些生物群來說,小規模滅絕出現的時間跨度可能是『糟糕的一周,也可能是糟糕的 10 萬年』。當我們提升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精確度後,就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可以測試和找出有哪些微小的轉折事件,對未來的多樣性保護起到借鑑作用。」

相關焦點

  • 「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進程
    中國軍網廣州5月13日電記者王握文、特約通訊員於冬陽報導:史上最超級的「宇宙大片」來了。記者今天從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獲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介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參與了這一研究成果的技術攻關。「目前世界上只有『天河二號』能擔此重任。
  • 地球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之一,正在被「天河二號」層層揭開
    來源:Shutterstock 藉助運算能力世界第四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一支主要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對擁有超過1.1萬個化石物種的資料庫進行了「挖掘」,這些物種生活在5.4億到2.5億年前。由此得到了早古生代時期的生命史,將物種多樣性與大滅絕期間的物種興衰精確到約2.6萬年的時間尺度上。
  • 「算法」精準算出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 《Science》刊登南大最新...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我們從哪來,又到哪去?   「天河二號」加持,精準重現古生物「大滅絕」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
  • 天河二號世界超算五連冠:能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天(13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2015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上,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在國際TOP500組織發布的第45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上,再次位居第一。這是「天河二號」自2013年6月問世以來,連續5次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
  • 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化石數據。國際同類研究通常基於編目式資料庫的方式進行多樣性統計分析,解析度低,難以準確重現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
  • 德州老鄉張同傑:率團用「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歷程
    為了了解清楚137億年來整個宇宙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微子和暗物質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整個宇宙中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天演論」式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張同傑教授的研究團隊已經在全球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上成功模擬了整個宇宙的演化歷程。  這一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的事件,受到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 神威·太湖之光、天河二號奪得超級計算機榜單前兩名
    據新華社報導,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19日公布,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第三次攜手奪得前兩名,瑞士的代恩特峰排名第三。美國20年來首次無緣前三。 實現核心部件全部國產的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一年前以每秒9.3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首次奪冠,速度可達每秒3.39億億次的中國超算「天河二號」由此排名第二,瑞士的代恩特峰排名第三。
  • 廣州「天河二號」超算天氣預報可精確到「1公裡」
    廣州超算中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自成立5年以來,不斷加強人才團隊建設,提升服務效能,全面支持大科學、大工程、新產業發展,推動廣州市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應用效益。目前用戶覆蓋全國各地,是全世界用戶數量最多、應用領域最廣的超算中心之一。
  • 「天河二號」模擬出宇宙暗物質和中微子演化進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徐玢)由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於浩然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我國「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暗物質和中微子的演化進程。
  • ...超級計算機,天河,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科技改變未來
    天河二號運算一小時 13億人同用計算器算千年據測算,天河二號的峰值計算速度達到每秒5.49億億次,而持續計算時的實測速度每秒可達3 .39億億次。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不過,即便尚在建設期,天河二號的產出已足夠耀眼。2014年4月試運營以來,截至上周,天河二號已服務的用戶家(單位)數達634家,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事業單位等。袁學鋒拿用戶北京大學打比方,北大很多課題組前來購買大量資源,在超算上算題。「每周看各單位的使用量,北大通常高居榜首」。目前,超算85%的用戶為遠程登錄,整個流程均在網際網路上完成計算資源申請和使用。
  •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歷時多年,分析了3千多個地層剖面、20餘萬條化石數據,通過化石大數據與超算相結合,將全球地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時間尺度提高了400倍,重現了地球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15秒完成一次CT圖像診斷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搭建CT影像智能...
    彼時,智睿醫藥已通過「天河二號」從數千種上市藥物中篩選出30餘種潛在藥物。但戰鬥沒結束,他還要藉助超算與人工智慧算法的力量,從上億種化合物中繼續尋找對新冠病毒有特效的「剋星」。「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廣州超算,已全面融入防控疫情的主戰場,彰顯國之重器的力量與擔當。
  • 清華人物:三代清華人撐起中國超算的半壁江山,成為世界TOP2
    在2008年,曙光魔方運算速度達到了百萬億次,第一次進入了世界TOP10。這是第一臺不在美國運行的TOP10超算。在2009年,國防科大的「天河一號」研發成功,這是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第二個國家研發成功千萬億次運算的超級計算機。在2009年,天河一號在世界上排第5名,2010年,改進版的天河一號排第一名,曙光的超算則排第三。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為了建立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樊雋軒等收集了大量的地層剖面和化石記錄,從中遴選了3112個地層剖面、11268個海洋化石物種的26萬化石數據。
  • 隕星撞地球:導演2.51億年前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我們發現的種種跡象顯示,地球歷史上的兩次最大的物種大滅絕看來都和隕星撞擊地球有關」。他們表示,發生在大約2.51億年前的那次大衝撞極有可能導致了全球90%的物種滅亡,這比六千六百萬年前的隕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滅絕要嚴重和恐怖得多。
  • 超算奪冠且行且近,勢在必行
    緊隨其後排在第三至五位的超級計算機依次是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山脊」、中國的「天河二號」、日本的「人工智慧橋接雲基礎設施」。>處理器:4,981,760個;峰值速度:100,679 TFlop/s簡介:天河二號曾經6次蟬聯冠軍,採用麒麟作業系統,目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將來計劃用國產處理器替換,不僅應用於助力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政府科研項目,還在石油勘探、汽車飛機的設計製造、基因測序等民用方面大展身手。
  • 天河二號告訴你
    然而美帝也不甘落後,2012年做出了「泰坦。」在這個情況下,中國怒了!2013年,天河二號出現了!其運算速度乃是泰坦的兩倍!直接碾壓!於是,從2013年開始,全球第一的位置至今未發生任何改變! 天河二號擁有312萬顆核心和1.6萬個運算節點,每秒浮點運算速度達到33.86千萬億次,天河二號主要用於國防項目,還會被用於預測地震、進行氣候建模等應用領域。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量子計算機「九章」問世:冷眼與嘲笑中,中國超算起步了
    2011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天河二號超算工程正式上馬,國防科大團隊這次還與商用伺服器領域卓有建樹的浪潮集團強強聯合,將天河二號性能指標直接釘在了超算技術前沿的「無人區」。巨大的算力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能耗,天河二號的滿負荷運轉功率近24兆瓦,相當於一個兩萬人規模的大型居民小區高峰用電負荷,在研發天河二號的兩年時間裡,國防科技大學的師生們習慣了校園經常性的停電,哪怕在四大火爐之一長沙的盛夏,一旦天河二號開機高速運轉,全校其他線路就會臨時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