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老鄉張同傑:率團用「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歷程

2020-11-23 大眾網

  宇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了了解清楚137億年來整個宇宙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微子和暗物質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整個宇宙中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天演論」式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張同傑教授的研究團隊已經在全球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上成功模擬了整個宇宙的演化歷程。

  這一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的事件,受到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張同傑1968年生於德州夏津,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標準宇宙學的理論和觀測效應以及高精度計算機數值模擬。2006年起率團隊利用哈勃參量數據對宇宙學模型進行限制,為國際首創。

  德州日報曾經對這位傑出的德州老鄉進行專訪。張同傑說,他很感激母校德州學院對他的培養,感謝家鄉的媒體對他的關注。「我願意為家鄉的天文教育及科普工作做更多的貢獻。」張同傑表示。如今,在他的推動下,有兩次宇宙學國際會議在德州學院成功舉辦。

  德州日報報導

  願與更多人一起仰望星空

  ——記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同傑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宙以其浩瀚、神秘,持續吸引著人類探索的目光,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即是其中佼佼者。去年5月,他率團隊利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這項研究領先世界,引發學術界極大關注。

  不久前,記者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擁擠、侷促,角落裡堆滿雜物,桌面上散落著一沓沓英文資料,小沙發上還有沒疊好的被子——若不是門上有名牌,記者很難想像,張同傑的目光與思維就是從這裡出發,穿越無盡時空,帶回關於宇宙的秘密。

  寒門少年曲折求學 「偶遇」天文步入新天地

  「宇宙是無比巨大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太陽實際上是8分19秒前的太陽,因為光要用8分多鐘才能走完這段距離。而我們目前能觀測到的最遙遠的星系距離地球130多億光年,光130多億年會走多遠?」聊起宇宙,張同傑嚴肅的面孔變得生動起來,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張同傑投身天文學源於一個偶然契機。1986年下半年, 被德州師專(現德州學院)物理系錄取的他因為學校無教室,便在老家等待正式入學通知。閒暇之餘讀到了一些關於天體物理研究的報導,對天體物理產生了興趣。直到1993年,張同傑正式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錄取為碩士研究生,正式開始他的天體物理研究。

  雖說偶然,卻與張同傑「最初的夢想」一脈相承。 1968年,張同傑出生在夏津縣東李鎮鄒莊村,家境貧困,他進入校園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金句正流行。受此影響,張同傑數理化成績一直不錯,尤以數學為佳。與此同時,張同傑經常聽一檔名為「科學知識」的科普電臺欄目,這也促使他萌發了第一個人生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這與身邊很多同齡人一樣,但不同的是,他成為了堅持到了最後的少數人之一。

  1983年,初中畢業的張同傑考入平原師範學校讀中師。「這是一個現實的選擇,我當然更想讀高中,然後考大學。但中師是我們這些農村孩子擺脫黃土、獲得工作的最快途徑,我要儘快承擔起家庭責任,為父母分憂,再另闢通往夢想的道路。 」張同傑回憶說,「中師不分文理科,而且開設高中沒有的音體美等課程,學得比較全面,這是優點;缺點是全而不深,最大的不足是不開設英語課,後來我為此吃過不少虧。 」

  這期間,張同傑有過迷茫:是不是一生的理想會就此破滅?壓力之下,張同傑一年級時學習成績並不好,卻在不停尋覓提升的機會。命運沒讓他等太久,一年級期末,張同傑看到有三年級生經學校推薦參加高考。「我感覺機會來了。從那時起,我在學業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兩年後,張同傑考入德州師專(現德州學院)物理系。

  這一階段,張同傑將升本及考研列入目標清單,但過程並不順利。 1988年,他升本考試落榜,是英語拖了後腿,隨後便迎來畢業,經分配成為一名中學老師。

  「落榜後我一度頹喪,後來成為德州學院院長的賀金玉老師給予我點撥,父母也一直鼓勵我,這讓我重新振奮起來。」張同傑邊教書,邊學習,利用一切機會提升自己,1990年他去往山東省教育學院(現齊魯師範學院)脫產進修兩年,拿到本科學歷。

  為打敗「老對手」英語,張同傑可謂費盡心血,更是因為無人指導走了太多的彎路,不過如今他已能熟讀英文著作,並用英文撰寫論文、與國外同行交流。

  「命運一定不會辜負堅持不懈的人,若回報還沒到來,不妨耐心些。」張同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1993年,經歷多次考研失敗的張同傑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研究生,跟隨天體物理學家宋國玄研究星系計算機數值模擬,跟隨被稱為中國「蟲洞之父」的宇宙學家沈有根一起研究量子宇宙學、黑洞和蟲洞等,並且一鼓作氣,於1999年拿到天體物理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張同傑成為北師大天文系的老師。之後,張同傑分別去往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訪問,到美國亞裡桑那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 2014年,張同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分別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系和勞倫茲國家實驗室訪問。可以說,偶遇天文讓張同傑步入全新天地,給他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執著追溯宇宙起源 探尋世界的奧秘

  宇宙在普通人眼裡僅僅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對它的理解更多來源於想像與科幻作品,而在科學家眼裡則蘊含著一門嚴謹的科學。張同傑的研究方向正是宇宙學,是天文學中天體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在多個研究領域,張同傑都頗有建樹。「遙遠的天體發出的光,經星系、星系團或宇宙大尺度結構到達望遠鏡的過程中,由於引力場的作用會發生引力偏折,造成該天體可能會形成幾個像,此為引力透鏡效應。如果這個天體是一個星系,大尺度結構引力場的擾動就會使星系的形狀發生變化,這就是弱引力透鏡效應。」張同傑說,「弱引力透鏡效應是一種直接探測宇宙空間物質分布的重要工具。通過觀測分析星系形狀隨其位置的系統變化,我們可以得到弱引力透鏡信號的空間關聯函數,從而得到物質分布的空間關聯函數,以及宇宙幾何尺度的演化歷史,這讓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更加深刻。」張同傑和其研究生這方面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刊物《天體物理》雜誌上發表後被廣泛引用。

  2006年以來,張同傑帶領團隊持續研究一項國際前沿問題,即利用哈勃參量數據對宇宙學模型進行限制。在他們做這項工作之前,美國有一個小組通過利用星系的年齡而得到的數據,對標量場的勢進行了限制,但是並沒有把這批數據用在宇宙學參量的限制上。「宇宙學參量就是指宇宙中物質佔多少暗能量佔多少等數據情況,我們是國際上第一個把這批數據應用在宇宙學參量限制上的科研團組,現在國際上很多研究同行都在關注我們這項工作的成果。 」

  去年5月,一則新聞引發國內外科技界廣泛關注:「天河二號」完成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成功推演宇宙137億年的歷史,製作出史上最強「宇宙大片」。主持這一項目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正是由張同傑領銜。

  這是一次世界範圍內史無前例的超級計算,比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米浪(Mira)超級計算機2014年進行的1.07萬億粒子數數值模擬超出兩倍多,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其強度目前全世界只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才能承擔。「我們為『天河二號』設置好參數,為了這次計算它運行了50餘個小時。它好比一架像素極高的超高速攝像機,通過上述模擬還原出宇宙清晰而漫長的演化『視頻』,使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過程得以呈現。 」國際天文界認為,這一研究成果為通過天文觀測手段研究宇宙中微子及其質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有望大大縮短人類探索宇宙起源與演化奧秘的時間進程。

  不久前,伴隨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個對普通人而言非常陌生的名詞成為社會熱議話題。對此張同傑談到:「常有人問我:你的研究與思考似乎離我們很遙遠,這一切究竟有怎樣的意義?我往往這樣回答:追溯宇宙起源,探尋萬物奧秘,人類永遠有義務和責任去更深刻地認識所生存的世界。引力波的發現不僅極大推進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進程,更是讓更多人理解了基礎科學的力量,借用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賴夫的一句話:基礎科學的研究是艱苦、嚴格且緩慢的——但與此同時,它也是激動人心的、革命性的和具有催化作用的,如果沒有基礎科學,我們最好的猜想將不能得到任何改進。電磁波剛被發現時也被認為是無用的,但最終使人類有了無線電通信和手機。我們所做的事可以帶給人類什麼?答案是無窮的可能。 」

  樂做「播種者」為家鄉教育、科普做貢獻

  2008年12月,張同傑與另外兩位教授相約,自費買瞭望遠鏡、科普書籍和光碟,風塵僕僕地奔赴四川綿陽南山中學——這所中學接收了受災嚴重的北川中學100多名學生。興趣濃厚的中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三位教授的專題報告,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深深地打動了張同傑:「青少年對科學,尤其是天文學,是有濃厚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的,科普工作對青少年影響很大,一個好的開端很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張同傑對發達國家普遍重視科普工作非常讚賞,「即使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年也要花時間承擔一定的科普工作,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普工作更是開展得非常成功。實際上,科學家、科研人員確實有責任向社會普及一些科學知識,儘管做科普對科研人員本人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實際效用。 」

  與其一個人「仰望星空」,張同傑更想做一名「播種者」,願意與世界一起,分享宇宙的美麗與神奇。平時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的張同傑,總是儘可能多地參加一些科普活動。

  在張同傑辦公室的書架上,兩個刻有「德州學院」字樣的黑陶擺件十分顯眼,張同傑說,他很感激母校的培養,如今與德州學院聯繫非常密切,在他的推動下,曾有兩次宇宙學國際會議在德州學院召開。「目前德州學院雖沒有天文系,但天文科研力量很強,已經有5位中科院畢業的天文學博士任職,今後我們之間還會有更深入的合作。 」

  如今的張同傑,已是頗有聲望的天文學家,不過他仍保持著對科學的純粹熱愛,不求名利,低調質樸,對物質生活無甚要求。他說:「我始終記得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我忘不了質樸的魯西北平原對我的養育之恩,如今德州已是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我期待著有機會為家鄉做些事情。 」

  就在今年1月,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科普部主任寇文與張同傑等一行四人,受德州市教育局邀請來德州多所中小學考察,就籌建天文實驗室、開展天文科學普及、開發天文校本課程等進行交流並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張同傑表示,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天文夏令營冬令營、「仰望星空快樂成長」科學探索等系列活動,在很多大城市開展得很火爆。其中,在天文奧賽、天文營中的成績,已成為一些大學天文專業自主招生降分的重要條件。開展天文教育,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想像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而且拓展了學生上大學的渠道。「我願意為家鄉的天文教育及科普工作做更多的貢獻。」張同傑說。

相關焦點

  • 「天河二號」揭秘宇宙137億年演化進程
    記者今天從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獲悉,「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據介紹,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參與了這一研究成果的技術攻關。「目前世界上只有『天河二號』能擔此重任。
  • 「天河二號」模擬出宇宙暗物質和中微子演化進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徐玢)由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於浩然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我國「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暗物質和中微子的演化進程。
  • 超算「天河二號」發現5億年前的地球物種演化秘密
    在化石記錄殘缺不全,測年技術又不夠精確的情況下,我們想要弄清楚數億年之前發生的事件是極其困難的。即便如此,對地球生物演化過程的探索仍然吸引著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生物複雜性迅速發展和幾次物種大滅絕等獨特時間點,例如古生代的二疊紀和寒武紀。這些研究對於我們了解生命起源、輻射和演化,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演化都有著重大意義。
  • ...超級計算機,天河,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科技改變未來
    天河二號運算一小時 13億人同用計算器算千年據測算,天河二號的峰值計算速度達到每秒5.49億億次,而持續計算時的實測速度每秒可達3 .39億億次。這個速度到底有多快?哪些人在用?634家用戶目前在用 每周使用量北大通常排第一袁學鋒特意提醒,天河二號還處在建設期。這意味著,目前天河二號釋放給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過,即便尚在建設期,天河二號的產出已足夠耀眼。2014年4月試運營以來,截至上周,天河二號已服務的用戶家(單位)數達634家,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企事業單位等。
  • 137億年構成與演化的宇宙,竟然還只是一個嬰兒!
    137億年構成與演化的宇宙,竟然還只是一個嬰兒!相信大多數人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那就是我們生活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看不見盡頭的。通俗來講就是我們生活的宇宙空間是無限的存在,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已經有科學家證明了這件事情,我們生存的宇宙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我們人類一樣,都是有一個出生的起點的存在的。那麼宇宙的起點是什麼呢?宇宙的起點要說就是宇宙大爆炸時期了,宇宙大爆炸之後才形成了現在的宇宙,對於宇宙而言,他還是非常的幼小的,雖然已經有137億年的時間了,但是他只相當於人類的嬰兒時期罷了,所以現在的宇宙只不過是嬰兒宇宙罷了。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
    出版方供圖《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終極拷問。《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星系的形成、元素的誕生,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作品串聯了宇宙140億年演化的關鍵知識,將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來,給終極拷問以一個科學版答案。140億年前,在時間的開端,宇宙突然變得灼熱滾燙,隨之繼續膨脹冷卻。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突破口:想研究小暗暈只能通過模擬宇宙演化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星系團,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但因為恆星和星系只能在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暗暈裡形成,所以對於那些小暗暈來說,它們一直保持著「黑暗」。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突破口:想研究小暗暈只能通過模擬宇宙演化 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星系團,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但因為恆星和星系只能在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暗暈裡形成,所以對於那些小暗暈來說,它們一直保持著「黑暗」。儘管它們數量極多,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突破口:想研究小暗暈只能通過模擬宇宙演化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星系團,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但因為恆星和星系只能在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暗暈裡形成,所以對於那些小暗暈來說,它們一直保持著「黑暗」。儘管它們數量極多,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
  • 宇宙在137億年時間裡膨脹到1000億光年?超光速膨脹是真的嗎?
    根據最新的宇宙學數據,我們宇宙的年齡約為137.5億年,正負不超過2億年。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它137.5億年的生命中,從一個規模無限小的區域成長到現在令人無法想像的龐大疆域——約1000億光年。著名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以懷疑和開玩笑的方式將這個宇宙起源理論命名為「大爆炸」,它從一個熾熱、密集的能量點開始,擴展、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大規模星系集合體。很多人不相信大爆炸理論,尤其是宇宙如何在137.5億年的時間裡膨脹到1000億光年的尺度?這種膨脹速度不是超光速了嗎?光速不是有限的嗎?光速不是不能被超越嗎?
  • 137億年的嬰兒宇宙,真的是從大爆炸中產生的?事實未必如此
    眾所周知,宇宙起源於大爆炸,距今大約137億年,但它實際上相當於人類的幼年時代。這是嬰兒的世界。據科學家們所知,宇宙並非無窮無盡,從最新的宇宙照片來看,嬰兒宇宙的出生地極有可能是超級黑洞,通過這張照片,可以對宇宙的演化和構成進行更精確的分析。
  • 137.7億年,宇宙年齡再一次被確認,宇宙大爆炸理論更牢固了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大約在138億年前,我們的宇宙從一個擁有極大能量卻沒有任何體積的奇點爆發出來的。  在大爆炸的瞬間,宇宙溫度高達1.4億億億億攝氏度。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宇宙的溫度都相當高,以至於整個宇宙連質子和中子都無法形成,它們的基本組成粒子夸克混沌地分布在宇宙空間,形成了一種叫做夸克湯的結構。
  • 為什麼宇宙年齡是137.98 ± 0.37億年?
    1989年11月18日,在美國的范登堡空軍基地,一支戴爾他火箭沖天而起,把一個價值上千萬美金的探測器發射到了太陽同步軌道上,這就是人類發射的第一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簡稱COBE。在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和約翰•馬瑟的帶領下,有1000多位研究人員為了這臺探測器忙碌著。兩年多後,1992年4月23日,他們宣布了一項激動人心的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漲落找到了,而且和理論預測相符得很好。
  • 廣州天河CBD成立七周年,圖片展現30多年演化歷程
    K11商場最近在廣州珠江新城開業,作為天河CBD(即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重要集群中的一部分,這裡用它的高顏值和藝術氣息,吸引眾多年輕人前來打卡。而今年,其實也是天河CBD成立的第七年。七年前,天河CBD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
  • 天文學家估算:宇宙年齡137.7億年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4日報導,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高處的一個天文臺,天文學家們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輔以一些宇宙幾何知識,他們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有137.7億年的歷史——誤差約為4000萬年。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但在過去一直是錯誤的(過去有很多宇宙年齡的數據,如200億歲,150億歲,137億歲,30億歲等等),現在最精確的138.17億歲可能又錯了嗎?圖片:ISS Expedition 7 Crew, EOL, NASA有兩種方法來計算今天宇宙的年齡:觀察單個恆星和星系的年齡,並研究膨脹宇宙的物理學。恆星本身是不那麼精確的度量,因為我們只能在一瞬間看到它們,然後再推斷恆星的演化倒退。這在擁有大量恆星數據的時候很有用,比如球狀星團,但對單個恆星來說更困難。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中國科學家牽頭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中新網南京1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在該所與南京大學等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級計算、模擬退火算法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本項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刊發。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為何鳥類沒有牙齒;顏色鮮豔的羽毛如何演化;鱷魚怎麼會跟鳥類攀上親戚;鸚鵡為何能「說」人話?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是怎麼回事?
    這個時間點,就是我們的宇宙誕生的時候,現在被稱為宇宙大爆炸。從那時起宇宙膨脹的體積有多大取決於它的增長時間和膨脹速度。哈勃宇宙望遠鏡和其他一些儀器收集到的精密測量數據都指向這一結果。 宇宙可以追溯到137億年前,那麼它的半徑理論上是一束光經過137億光年的時間能夠到達的距離,計算結果是大約1.3萬億公裡。而實際上宇宙的半徑比這更大且要大得多。為什麼它膨脹到這麼大,膨脹速度這麼快,直到本世紀還是個謎。早在1917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預言宇宙會膨脹,只是直到他看到哈勃和休馬森的證據,愛因斯坦自己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