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商場最近在廣州珠江新城開業,作為天河CBD(即廣州天河中央商務區)重要集群中的一部分,這裡用它的高顏值和藝術氣息,吸引眾多年輕人前來打卡。
而今年,其實也是天河CBD成立的第七年。
七年前,天河CBD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以天河北、珠江新城、廣州國際金融城三大板塊組成的天河CBD成為了廣州的「經濟發動機」。
如今,說起廣州的CBD,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起「珠江新城」。但事實上,早在30年前,環市東路就已經初顯現代CBD的雛形。
之後的30年裡,廣州的城市中心隨著CBD的發展,經歷了環市東路—天河北—珠江新城的一路東遷,呈現出了今日的形態。
在這30年當中,有人嘗到了發展的甜果,也有人在發展中失落。他們的喜怒哀樂背後,藏著一代人浮在洪水上的命運,是一部城市新舊交替的進化史。
下面,我們就通過圖片為你呈現廣州CBD三十多年來的演化歷程。
1976年,在如今的環市東路,一棟矗立的白色建築刷新了廣州新高度。
那是一個「高樓大廈即影響力」的年代,城市的發展往往以樓高來衡量。這棟一直被稱作「高層賓館」、「三十二層賓館」的謎樣高樓,在建起前一年終於定名為「白雲賓館」。
它曾是中國的第一高樓,但它真正留下來的不是「摩天」,而是「摩登」。
▲1978年春季的環市路,遠眺可見當時的最高建築物——白雲賓館。
隨著友誼商店的搬來、花園酒店的開業,環市東路核心地帶的「鐵三角」正式形成。
當時人還將這裡稱為廣州的尖東。
▲1978年的友誼商店,當時店內只接待外賓。店內賣的大多數是像《紐約時報》這類西方讀物,好奇的群眾只能在門外一睹店內風採。
▲1984年,花園酒店建成。
▲當時,在花園酒店30層的旋轉餐廳,流傳著一個「一擲千金」的愛情故事。據說酒店開業後不久,有人提著一膠袋的現金,包下了凌璇閣來求婚。在那個一杯豆漿才3分錢的時代,男主角不惜萬元來尋美人芳心,堪稱是「廣州版的道明寺」。只可惜故事的最後,女主角並沒現身,萬元包場只買來了全城熱議。
之後十年間,環市東路上的天際線不斷被刷新。從白雲賓館,到「63層」;從廣州第一家麥當勞,到華南第一家奢侈品商場……創造了許多「廣州首家」的環市東路引領著20世紀末的潮流。
與此同時,一個不起眼的時刻,間接改寫了廣州未來30年的命運。
1983年9月,上海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47名廣東籍運動員獲得了36枚金牌,位居獎牌榜第一位。在此佳績下,廣東代表團提出了承辦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的申請。
這一提,就將「天體」和天河的發展雙雙提上了日程。
▲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上,廣東籍運動員獲得了36枚獎牌,位居獎牌榜第一位。這成為了廣州舉辦六運會的一大契機。
▲1984年,天河體育中心奠基開工。當時大批天河人參加修建,但誰也不知道,這個聚寶盤形狀的體育場能為他們帶來什麼。
1985年,在天河體育中心奠基開工的一年後,國務院發文批准廣州市設立天河區。
如今看起來這個改寫廣州命運的時刻,在當時「只道是尋常」。
設區前後,老廣人不改將東邊的大片農田地叫做「東郊」的習慣。每每提到東郊,他們都會用「出城」來形容。
▲設區前後,除了在建的天體,其他地方都是荒蕪一片。
▲1986年,天河立交建成,把當年仍是郊外的天河和環市路連在一起。天河一帶出現了「田上陸橋」的畫面。
1987年,在天河體育中心宣布落成的同時,廣東國際大廈也宣布了動工消息。
這一始一終,像是命運的交集,又像是使命的交替。
在這之後,廣州開始走進了現代化都市的建設道路。國內外企業、外國領事館和辦事機構紛紛進駐環市東路,「城外」的東郊也開始大興土木。
▲1987年,天河體育中心落成誌慶。
▲同年11月,六運會開幕式在「天體」舉辦。
▲1987年的天河,在拍攝圖片的兩年後,六運小區建成,但周邊依然荒蕪一片。不少街坊為了買一瓶醬油,還要特地走到五羊新城。
▲右方綠色小島是海心沙,珠江上只見遠方華南大橋,獵德大橋要九年後才出現,密集低層建築物是獵德村,下方建築物是冼村街派出所,11點方向約100米是廣州西塔的位置,左側向前沿伸的是花城大道。
▲1988年,廣州東站成為廣深線旅客列車第二始發終到站。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迅速崛起,客流量急速上升。
▲1991年,廣東國際大廈建成。作為90年代大陸樓層最多、高度最高的大廈,廣東國際大廈俯視了當時全中國的寫字樓,被老廣們親切地喚為「63層」。
▲1992年,廣州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63層」開業。開業當日的交易人次打破了當時麥當勞的全球記錄。即使到如今,不少80後的老廣依然清晰記得在「63層」M記吃到的人生第一個漢堡。
▲20世紀90年代初的小北路。1992年,廣州第一座甲級寫字樓——世界貿易中心建成。隨著國內外企業、外國領事館及辦事機構的落戶,環市東CBD氣質漸露。
▲1993年,這片農田所在之處被畫上了一個圓。那年,廣州邀請了美國著名規劃師託馬斯夫人擔綱珠江新城規劃,託馬斯夫人劃出一條從黃埔大道到珠江的軸線——這就是如今新中軸線的雛形。
▲同年,廣州市珠江新城規劃正式確定,新城的建設以「廣州新城市中心區」的定位拉開帷幕。
▲1994年,天河的發展逐漸加快,在石牌田野,國防大廈屹立中間。
1997年,特別的一年。
那一年,香港回歸。在回歸前兩個月,TVB播出了一部劇集——《香港人在廣州》。畫面中的中信大廈、天河城與現在相比,只差了一個濾鏡的距離。
那一年,「亞洲第一高樓」中信廣場在廣州的東邊拔地而起,矗立在體育中心、廣州東站的中間,形成了廣州新的中軸線。391米的高度,將新城市中心——天河的歷史一刻,牢牢釘在了這個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後,被認為與傳統廣州「性格不符」的現代化建築開始冒頭,天河逐漸取代環市東,成為廣州的新地標。
而在更東邊的田地上,有人正忙著收拾包袱,為腳下這片蠢蠢欲動的土地,挪出點空位來。
在20世紀末的最後一年,他們在河湧邊進行了最後一次的划龍舟,將「不時尚」的積水潭、菜田地留在了上一個世紀的河岸。
▲1996年,天河城廣場開業,成為國內第一家購物中心。在那之後,天河北商圈逐漸成熟。
▲1996年,建設中的中信大廈。
▲1997年,《香港人在廣州》中的天河城與中信大廈。
▲城市的A面,是《香港人在廣州》,而在城市的B面,是《消失在新城中的伊甸園》。1998年4月,如今珠江新城西南端的江西菜農,在離開這片土地前合影留念。
▲當時在珠江裡捕撈紅蟲的四川漢子怎麼也沒想到,他身後的殘樓,竟在10年後成為亞運會開幕式的舉辦場地。
▲1999年,廣州一號線通車。這條從「西塱」一直到「廣州東站」的線路,仿佛也在見證著廣州CBD東拓的進程。
▲在廣州人終於迎來「地鐵時代」的另一面,居住在珠江邊的漁民背對著中信廣場,在河湧中進行著最後一次的划龍舟活動。
▲有人走在臨江漁村的末路上,她身旁的兩側,如今已成花城廣場和海心沙公園。
▲2001年,九運會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建設,推動了廣州二次「東進」。
▲2005年,正佳廣場落成,天河路商圈迎來了巔峰時期。三年後,奧運火炬在廣州傳遞的那天,正佳廣場上人潮洶湧,氣氛高漲。
進入到千禧年間,隨著各國領事館和商鋪紛紛從63層遷出到中信大廈及周邊區域,環市東的江湖地位仿佛也隨著「63層」的失落而衰退。
當時任何人來到廣州,都要到天河城和正佳廣場。以中信大廈為軸線的天河北商圈,成就了天河的中心位置。
遺老和新貴,完成了使命的交替。
但當時意氣風發的天河北商圈萬萬沒想到,頭上「皇冠」在短短十年間將再次易主。
十年後,中信廣場不能與東西塔比肩,正佳廣場敵不過年輕標緻的K11,十年荒廢的珠江新城一路磕碰,終在10年時取代了天河北的老大地位。
巧的是,珠江新城的成就,也歸功於一場運動會。
▲1999年9月,珠江新城東面建起了第一棟新樓,珠江新城造城記開始了。翌年,廣州市公開檢討珠江新城規劃,珠江新城在等待十年後,重新迎來了發展。
▲2003年,當時廣州唯一的卡丁車娛樂場,其前身是新城臨黃埔大道的一處閒置土地。在那一年,政府完成了規劃的修編,《珠江新城規劃檢討》對外公布,珠江新城的定位也從從新城市中心變成了「廣州21世紀城市商務中心」。
▲2005年,珠江新城上的第一座公共設施——第二少年宮建成。當年來第二少年宮演出的學生都知道,那時的珠江新城不是荒草一片,就是施工工地。
▲在第二少年宮建成的同年,地鐵三號線開通,珠江新城成為其中一站。開通當日,一位心急的市民未等電梯運行就自己走樓梯趕去坐地鐵。
▲2006年,大劇院建築工地外牆上的貼畫。
▲當時的獵德還是城中村,有小朋友在河邊搭張桌子做作業。在他身後,珠江新城的第一棟高樓——發展中心大廈正在建起。
▲2008年,新城核心區花城廣場已夷為平地,遠處在建造中的廣州塔若隱若現。
▲2009年,從西塔高處俯視珠江新城,有高樓,也有村落。
▲2010年,亞運前夕,省博、歌劇院、西塔、小蠻腰等現代建築陸陸續續拔地而起。
▲同年,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沙廣場舉行,開幕式當天,共發了16萬發煙火。
▲2011年3月31日,天河CBD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天河北、珠江新城和廣州國際金融城組成的天河CBD走上了世界一流CBD的發展道路。
▲2015年,中軸線最後一個地標建築物——東塔封頂。
▲那一年,在珠江新城的背面,一塊不到2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一片斷壁殘垣。從廢棄樓房的窗戶望出去,摩天寫字樓將這片名為冼村的土地緊緊環繞著。
▲2016年,廣州天河區成為了國家級CBD。翌年,天河CBD成為了國家級CBD生產總值的首位。
▲2017年,繼獵德、楊箕、茅崗等城中村相繼拆遷改造後,車陂村也進入了拆遷改造隊列。
▲不遠處,廣州國際金融城依然在建,高處的升降機直直望著遠處的棠下村,不知多少年後,它將迎來第二次生命。
一座城市的發展,也是一代人的命運。
在這30年裡,有人享受著發展的利好,迎頭而上。
也有人錯失機會,敗下陣來,卻不安於一隅,準備重頭再來。
還有異鄉人循著機會而來,壯志酬籌準備在高速發展的大潮中分一杯羹。
這一切始終在變化。
或許如今坐在珠江新城寫字樓的人們,也同樣不知道下一個30年應該往哪走。
但如果你一直保持前行的姿態,那麼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
原題為《廣州的市中心,曾經的荒草地》
來源:識廣(ID:sikgwong)
編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