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

2021-02-08 南報網

出版方供圖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終極拷問。《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星系的形成、元素的誕生,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作品串聯了宇宙140億年演化的關鍵知識,將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來,給終極拷問以一個科學版答案。

140億年前,在時間的開端,宇宙突然變得灼熱滾燙,隨之繼續膨脹冷卻。與此同時,海量的能量向外釋放,宇宙的體積也因此在極短的時間內膨脹了1050倍。

宇宙中產生的巨大能量,足以讓光子自發地將能量轉化為物質-反物質粒子對,接著這樣的粒子對又會彼此湮滅,將能量返還給光子。

如果一切按照這樣繼續下去,我們和現在的宇宙都不會存在了。但是出於某些未知的原因,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被「打破」,宇宙中的物質比反物質多出來了一點。

我們要感謝這樣的不平衡,如果沒有物質和反物質粒子這十億分之一的細微不對稱,宇宙中所有物質,都將在在大爆炸之後的一秒內徹底湮滅,那麼持續膨脹的宇宙裡除了光以外不會有其他任何東西。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又經歷了七八十億年,在宇宙的某個普通角落普通星系的普通區域裡,一顆普通的恆星(太陽)誕生了。孕育太陽的氣團中含有豐富的重元素,足以形成幾顆行星、幾千顆小行星和十幾億顆彗星。

地球是其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顆行星,只是它所在的軌道正好可以允許大氣層內存在液態的海洋。如果地球軌道離太陽更近一些,海洋就會被蒸發,而要是地球軌道離太陽再遠一些,海洋就會結冰。無論是哪種情況,地球上都不可能演化出我們今天所知的生命。

在茫茫宇宙中,人類很渺小,只是生存在地球上無數物種的其中之一;我們生存的星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整個宇宙有數百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其中之一,我們的地球所圍繞運行的太陽,也只是銀河系邊緣一刻再普通不過的恆星。

但是,在宇宙140億年的演化中,我們卻成為被無數不可能包圍著的小小幸運。

「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這是作者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在他與師兄唐納德•戈德史密斯的作品《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中說過的一句話。但是他卻通過這本書架起了大眾認識宇宙、愛上宇宙的橋梁。

除了硬核有趣的前沿宇宙知識之外。在書中也處處可見兩位作者的人文觀點和哲思。他談到了人和宇宙的關係,藝術和科學的關係,還有人類不斷探索和發現的歷程。

當你努力了很久卻沒有得到想要的成果的時候,這本書會告訴你,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璀璨星空,是幾億光年以前的景象。地球與星空的距離那麼遠,光速再快也要經過那麼多年才能抵達我們的眼前。我們與成功的距離要遠遠小於地球與星空之間的距離。

當你以天賦作為藉口而放棄了努力的時候,不妨想想,我們與黑猩猩的智商差距都非常小,所以人與人之間智商的差距更是微乎其微。你就會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可以與別人拼天賦。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是一個有趣又聰明的人。同時他有著非常權威的專業背景,

哈佛大學物理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美國自然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2017年獲史蒂芬•霍金科學傳播獎得主,也是最後一位採訪過霍金的人。

2018年,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走入中國大眾讀者的視野,他的作品《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在中國暢銷。這本書言簡意賅、通俗幽默,僅用6萬字、12個章節,科普了當今宇宙研究領域幾乎所有的重大問題。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正是《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的「原典」和「進階擴容版」,你在《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中遇到的迷惑,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較為詳細的解釋。

如果你被宇宙的神秘所吸引,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有一點點好奇心,或者曾經有過糾結和無助,懷疑過人生的意義,本書都會給你帶來驚喜。

相關焦點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貫穿140億年的簡史式經典|僅用一本書的體量向普通讀者講解長達140億年的宇宙史,並普及宇宙學中最深奧也最吸引人的知識。本書文字平實易懂,不乏幽默的段落,與此同時結構緊密,自成體系,引人入勝。    ★充滿人文色彩的科普好書|在這本書中,讀者看到的不僅僅是天文知識,還有隨之而來的思考。在整個宇宙的奇特和壯麗之下,地球如此渺小,日常生活的紛擾不值一提。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為什麼會存在一顆140億年的恆星?
    大家都知道宇宙約在138億年前誕生,但是宇宙中卻是存在著一顆140年齡的恆星。這就讓一眾科學家感覺到非常的疑惑了,明明恆星都是在宇宙出現後才出現的,怎麼這顆恆星的年齡比宇宙還要大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宇宙140 億年的演化史,它的一部分如何變成我們自己?
    《140 億年宇宙演化全史》內容簡介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人類重新認識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也重新認識了文明的意義。
  • 它是一顆古老恆星,年齡可能在140億年左右,比宇宙的年齡還要大
    而科學家吃驚的則是它的年齡比宇宙年齡還要大,要知道現代科學認為宇宙大爆炸是發生在137億年-138億年之間。如果說這顆恆星的年齡是140億年前左右,說明它在我們的宇宙還沒有起源之前就存在了。這不是天方夜譚嗎?可事實就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不得不相信。最初科學家也懷疑是不是我們的計算搞錯了?
  • 140億年前並非宇宙絕對起點,或許宇宙一直在經歷「生死輪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波爾·施泰恩加德和英國劍橋大學的尼爾·圖爾克這兩名物理學家在2011年共同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宇宙大爆炸發生了不止一次,宇宙一直經歷著「生死輪迴」的過程,而人們所認為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並非宇宙誕生的絕對起點,那只是宇宙的一次新生。
  • 宇宙牆被發現!距地球140億光年存在異常,或許是宇宙邊緣?
    地球在宇宙其實非常渺小,在宇宙中存在無數的天體,那麼宇宙究竟有多大呢!科學家對此也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估算,目前宇宙可觀測到宇宙半徑約為465億光年,這個範圍也是人類目前可以觀測到的,至於465億光年之外人類目前還無法觀測到,因此對於宇宙實際大小科學家也得不出準確答案,不過最近可學家在宇宙中還是有一些收穫的,在140億光年之外的邊緣地帶存在一些不一樣,科學家發現了一條異常的光芒,這條光線從140億光年的地方反射回來。
  • 釷-232半衰期140.5億年,用核紀年法測宇宙年齡可信嗎?
    例如,釷-232的半衰期是140.5億年。用當代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加上高解析度光譜儀,已經能夠檢測到恆星的釷-232含量,並作出相應的年齡估計。 但是,僅僅從釷-232的含量推導宇宙的最低年齡並不十分可靠,科學家又在恆星上發現了半衰期為44.5億年的鈾238的譜線。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地球簡史——46億年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科學的科普讀物——《地球簡史》。它是一本配有精美繪圖和詳細文字說明的繪本,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歷史,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我一直很好奇我們人類是怎麼來的?地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回答不了我,我在書本中找到了答案,真是太令人興奮。《地球簡史》從46億年前開始介紹地球誕生。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新時鐘的設計可用來更好地破解宇宙的各種未解之謎。隨著宇宙的老化,光速會改變嗎?電子的電荷會改變嗎?這都可以用更精確的原子鐘進行探測。編輯:宋慈(實習)審核:朱麗
  • 宇宙簡史:跟隨時間足跡,探索180億年宇宙文明
    宇宙起源與形成的最廣泛的認知是距今138億年前發生的大爆炸,宇宙由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經過不斷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 天體約134億年前,銀河系形成銀河系幾乎和宇宙一樣老,觀測到銀河系內最早的恆星年齡接近134億年。
  • 科學家最新發現,宇宙存在超大水池,藏水量是地球的140萬億倍
    而我們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星體擁有已知宇宙中最多的含水量,它就是類星體APM 08279+5255。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2011年7月25日報導,由美國牽頭組建的兩個科研小組用亞毫米波長的望遠鏡,在距離地球約120億光年遠的外太空發現了一顆含有大量水分的類星體,但可惜的是這顆天體上的水並不能孕育生命,因為這裡的水都是氣態水,而且這顆類天體的中心還有一顆巨型黑洞。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 漫威電影宇宙10周年全記錄!10年18部電影,140億美元票房!
    上映四天,《黑豹》在內地的票房已經達到4.5億(3月12日20:00)《這之前,《黑豹》已經在全球收穫了9億多美元的票房,是近期最火的好萊塢大片。這個體系開始於2008年的《鋼鐵俠》,今年剛好第10年。漫威電影十周年大合照。說起超級英雄,中國觀眾較早認識的應該是超人。不過,超人並不屬於漫威電影宇宙。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138億年,而且科學家們對這個數字非常有信心。許多球狀星團的年齡超過120億年,有些甚至超過130億年。隨著觀測技術和能力的進步不僅測量了單個恆星的碳、氧或鐵含量,而且還利用了鈾和釷的放射性衰變豐度,結合宇宙中第一個超新星產生的元素,我們可以直接追溯到它們的年齡。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新時鐘的設計可用來更好地破解宇宙的各種未解之謎。隨著宇宙的老化,光速會改變嗎?電子的電荷會改變嗎?這都可以用更精確的原子鐘進行探測。來源:科技日報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徐青媛
  • 研究發現: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宇宙有140億年的歷史,一百億年絕對是超出了我們可以想像的文明
    你看恐龍佔領了地球1億年,1億年的時間並沒有讓恐龍進化出文明。智人從樹上爬下來,挺直腰杆走路才過去了300萬年,300萬年的時間已經讓我們設想自己是宇宙裡最高級的文明了。經常說宇宙最高級文明,但這樣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樣,最好的科幻作家也難以描述,一個人一個看法,畢竟人類的認識在那擺著,連宇宙1%的規律都沒有把握到。
  • 50億年內宇宙將滅亡 平行宇宙或存在
    原標題:50億年內宇宙將滅亡 平行宇宙或存在   50億年內宇宙將滅亡 平行宇宙或存在   我有話說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宇宙已經存在了近140億年,大多數人認為,宇宙還應該會繼續存在數十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