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一直以來,關於地球上物種大滅絕的種種理論就從沒有停止出現過,人人都想發現遠古時期的秘密,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如願以償。所以,人們往往都會從提出假設入手,然後再找出證據論證。最近,有科學家就提出了關於物種滅絕的一個論斷:行星撞地球。
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們最近在南極洲找到一些隕星的碎片,並由此推斷:發生兩億五千一百萬年前,即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物種滅絕,可能是由相當於一座山那麼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南半球大陸的廣大地區進而觸發的。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我們發現的種種跡象顯示,地球歷史上的兩次最大的物種大滅絕看來都和隕星撞擊地球有關」。他們表示,發生在大約2.51億年前的那次大衝撞極有可能導致了全球90%的物種滅亡,這比六千六百萬年前的隕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滅絕要嚴重和恐怖得多。
研究人員之一,Rochester大學的地球科學家Asish R. Basu教授表示,證明在2.51億年前曾經發生過的大衝撞的證據來自於他們從南極洲Graphite Peak採集的巖石碎片,這些碎片是在與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大滅絕開始同時期的地質層裡發現的。在這些碎片中,他們發現了一些隕星所特有的化學物質,於是他們遂推斷是隕星撞地球導致了2.51億年前那次最大的物種滅絕。
Asish R. Basu教授稱,「除了在我們在南極發現的隕星碎片中可以找到這些化學成分以外,另一個可能找到的地方就是和我們地球同樣古老的460億年前的隕星上。」
人們一般認為當年導致恐龍滅絕的隕星有六英裡寬,Asish R. Basu教授表示,導致2.51億年前大滅絕的隕星絕對要比這個大得多。當年那個行星在和地球產生衝撞時,能產生一個巨大的火球,同時把上百億噸的灰塵散落在大氣上,由此可以導致地球幾個月都暗無天日。除此之外,它落在地球上的灰塵還會形成一個和當時行星所帶有的化學物質相同的地質層。
導致恐龍滅絕的行星在地球上留下了薄薄的一層含有銥元素的地質層,但研究人員在這些南極所發現的隕星碎片中並沒有發現銥元素這種化學物質,對此,研究人員解釋道:在二疊紀和三疊紀時期的行星含有不同的化學物質。
Asish R. Basu教授稱,從中國收集的二疊紀和三疊紀時期的巖石樣本裡所含的化學物質和在南極洲發現的隕星碎片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完全一致,這是支持衝撞理論的一個證據。同時,這兩個地方都發現了被稱之為衝撞證據的石英。
至於撞擊地點在哪裡,科學家們稱,在二疊紀和三疊紀時期,非洲、南美、印度、澳洲以及南極洲都是同在一個被稱之為泛古陸的巨大的大陸中的,至於當時那個行星撞擊地球的具體地點是哪裡,科學家們還不能確定,但他們推斷可能是位於現在澳大利亞的西部。
在2.51億年前,地球上存在的生命和恐龍生活時期以及現在的地球上所存在的生命是非常不同的。「在那時,沒有體形巨大的動物,有許多的物種都生活在水上和陸地上,其中很多都是植物。」Asish R. Basu教授說。在期間,最佔優勢的植物是一種被稱作舌羊齒(glossopteris)植物群的巨大的蕨類植物,這種植物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化石中非常普遍,經常可以見到。但是在大衝撞以後的地質層裡,這種植物的化石就消失了。
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還出現在恐龍滅絕時期,都有大量的熔巖流出,成了我們後來說的泛布玄武巖,這些熔巖一直持續流出了數千年,並覆蓋了厚厚的數百英裡。Asish R. Basu教授表示,極有可能是行星的撞擊觸發了這兩次熔巖的爆發。
但是,學多科學家對Asish R. Basu教授及其同事們的這個發現持懷疑的態度,他們提出了種種疑問,表示並沒有看過Asish R. Basu教授他們用來研究的隕石碎片,並且質疑這些碎片為何能在南極那麼久而沒有受到侵蝕作用等。總之,誰也不能對是否行星的大碰撞導致2.51億年前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作出定論。
Asish R. Basu教授及其同事的關於行星的大碰撞導致2.51億年前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的研究報告將出現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中。(編輯: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