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隕石撞地球持續1億年 永久改變化學成分
地球早期持續1億年受到隕石撞擊。 中化新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研究人員23日指出,地球早期持續1億年受到隕石撞擊,可能已永久改變地球的化學成分。 法新社報導,太陽系誕生後不久,地球遭源源不絕的隕石撞擊,在表面留下隕石坑,並改變了地球巖石的化學成分。 根據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報告,稱為球粒隕石的古老隕石受地心引力吸引落在地球表面,這和每顆行星形成初期所要經歷的過程是一樣的。
-
隕星撞地球:導演2.51億年前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我們發現的種種跡象顯示,地球歷史上的兩次最大的物種大滅絕看來都和隕星撞擊地球有關」。他們表示,發生在大約2.51億年前的那次大衝撞極有可能導致了全球90%的物種滅亡,這比六千六百萬年前的隕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物種滅絕要嚴重和恐怖得多。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歷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紀—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
盤點十大著名爆炸:K-T隕星大碰撞導致恐龍滅絕
盤點十大著名爆炸:K-T隕星大碰撞導致恐龍滅絕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數個世紀以來,無論是自然界的大爆炸還是人為製造的爆炸,都曾給當時的地球帶來了巨大的恐慌和災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世界十大著名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中發生的最劇烈的爆炸伽瑪射線暴(GammaRayBurst,縮寫GRB),又稱伽瑪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瑪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持續時間在0.1-1000秒,輻射主要集中在0.1-100MeV的能段。
-
持續不足1秒伽馬射線暴可能毀滅地球生命(圖)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日前,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地球生命的持續性取決於其它星系的爆炸事件,諸如兩顆恆星碰撞釋放強烈太空放射線對於地球物種消亡事件具有重要影響。破壞臭氧層將導致紫外線抵達地球表面,紫外線能夠改變地球生物的基因。 兩顆恆星碰撞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可釋放數噸高能量伽馬射線進入太空,研究人員發現像這樣的爆炸將耗竭地球臭氧層。破壞臭氧層將導致紫外線抵達地球表面,紫外線能夠改變地球生物的基因。目前,研究人員開始通過化石記錄來研究分析伽馬射線暴對地球生物滅絕事件構成的影響。
-
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
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 仍繼續產生X射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曾發現,兩顆中子星在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地方相互碰撞。2017年8月17日,宇宙中最密集的一些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了引力波和X射線 。地球上的數十臺望遠鏡在電磁波譜的不同波長上捕捉到了這次罕見的合併。首先,是一陣高能伽馬射線,隨後是一陣光和紫外線、無線電和紅外信號。碰撞發生後大約9天,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天文臺接收到了X射線信號。根據天文學家對中子星的理解,它現在應該已經消失了。
-
與地球同齡 45億歲的火流星隕石亮相浙江自然博物館
「來自星星的你——隕石特展」自6月1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以來,受到了觀眾的熱捧。本次展覽共展出各類隕石展品300餘件,總重量達3.5噸,涵蓋國內外各類罕見珍稀隕石。6月15日,展覽又添一位剛從天外來到地球的「新客人」。它的年齡與地球幾乎同歲,已經有45億歲了。這位「新客人」是誰?這個展覽又是一個怎樣的展覽呢?
-
面對隕石撞地球的末日,人類其實很無力
無論看起來多麼遙遠,人類對隕星撞地球這件事的恐懼和幻想從沒停止過…… 無論是《絕世天劫》還是《世界末日》,隕星撞擊地球總是好萊塢經典末日電影的好題材。這一類來自外太空的威脅在地球 46 億年的漫長歷史中不算少數,而在相對短暫的人類歷史上,災難性的隕星衝擊還沒出現過,但這種威脅始終像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
地球持續「發燒」!氣候或在大變,永久凍土融化正在甦醒遠古生物
熱浪的襲擊並非是偶然確實,科學家們很早就說明了,地球會隨著人類活動力的增強而變得越來越熱,但是我們沒想到的是,地球「發燒」已經這麼久了。在過去的70年裡,數據都表明全球變暖正與我們相伴,並且正在加速,也就是說熱浪襲擊地球已經70年。其中全球平均每十年增加1攝氏度到4.5攝氏度,但在一些地方,如中東、非洲和南美的部分地區,趨勢是每十年10攝氏度,所以是增加速度非常的快。
-
小行星Apophis軌道漂移或改變2068年與地球碰撞的機率
2004 年的時候,長約 370 米(1215 英尺)的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開始被人們所知曉,預計它會在未來幾十年中與地球打上幾次照面。儘管目前已經排除了大多數影響,但先前被忽視的一些因素,又讓我們對它可能在 2068 年發生的碰撞提升了幾絲憂慮。
-
是什麼力量使地球自轉了46億年?用科學來解釋
然後我們回到46億年前的太陽系:太陽系此時即將誕生,我們的太陽系此時還是一顆正在急速縮小的超新星,它即將要爆炸了。一場劇烈的超新星爆炸,我們的太陽系誕生了,新生的太陽系宛如爐子上燒開的一鍋熱粥,大大小小的天梯四處亂竄,就像一顆一顆高速旋轉的陀螺,不斷地碰撞,摩擦,交換著彼此在此次爆炸中獲得的角動量。
-
面對隕石撞地球的末日,人類其實很無力 | 完全極客養成指南
無論看起來多麼遙遠,人類對隕星撞地球這件事的恐懼和幻想從沒停止過…… 無論是《絕世天劫》還是《世界末日》,隕星撞擊地球總是好萊塢經典末日電影的好題材。這一類來自外太空的威脅在地球 46 億年的漫長歷史中不算少數,而在相對短暫的人類歷史上,災難性的隕星衝擊還沒出現過,但這種威脅始終像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
人類難以防禦隕星:核彈攔截只是理論可行
根據預報2013年2月16日一顆近地小行星2012 DA14即將在很近的距離上飛過地球,其軌道甚至切入了地球靜止軌道以內,雖然這顆小行星不會撞上地球,但人們的心裡難免捏著一把汗。2月15日隕星在俄羅斯上空爆炸俗語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2 DA14小行星雖然和地球插肩而過,但2013年2月15日一顆隕星高速進入大氣層,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地區上空爆炸,爆炸的衝擊波傳播至地面,造成約1200人受傷其中包括超過200名兒童。
-
地球不會永久存在?科學家坦言,地球消失有兩種方式
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像是一個母親的存在,之前因為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很迅速,甚至因為有些落後的觀念,所以人類對於自然對於地球都是敬畏的態度。但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進步,很多人類開始變得貪婪,不斷地汲取地球上的資源,對地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而有些傷害已經無法避免,甚至人類還是在不斷追求進步。
-
地球不會永久存在?科學家坦言,地球消失有兩種方式!
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像是一個母親的存在,之前因為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很迅速,甚至因為有些落後的觀念,所以人類對於自然對於地球都是敬畏的態度。但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不斷進步,很多人類開始變得貪婪,不斷地汲取地球上的資源,對地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而有些傷害已經無法避免,甚至人類還是在不斷追求進步。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新研究詮釋了地球生命起源,認為可能是外星人...
隕星碰撞火星,從而發送火星表面碎片至太空中,承載著數百萬計的微生物可能抵達地球表面。 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學家喬-基爾施維克(Joe Kirschvink)認為,火星很可能是太陽系生命起源之地,在40億年前,地球表面還沸騰著甲烷和巖漿,而火星已具備適宜性,這個穩定寒冷的行星上覆蓋著廣袤的海洋。這裡是微生物生存的理想地點,但是這些微生物如何從火星海洋抵達到地球海洋呢? 很可能是,隕星碰撞火星,從而發送火星表面碎片至太空中,承載著數百萬計的微生物。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冥古宙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撞擊產生的動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升溫,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中的水分和氣體釋放到地表,吸附在原始地球表面,慢慢形成了地球原始大氣和液態水。雖然當時地表溫度不低於230℃,但得益於較高的大氣壓,液態水在44億年前就存在。科學家對鋯石的研究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科學家認為,冥古宙時期地球的大氣成分主要以甲烷、氫和二氧化碳為主,同時也有一定量的氨和水汽。
-
地球主宰者:那些年的地球霸主
地球霸主我們知道,約150億年前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現今的宇宙由140億前那次演化史演化形成。66億年前銀河系也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演化形成了包括現在地球在內的太陽系。
-
地球是怎樣誕生的
在浩渺的宇宙中,為何只有小小地球能適合人類居住?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人們一直在思索著這些問題。在關於地球起源的各種理論中,比較普遍被人接受且較早就產生的是星雲說。科學家們認為在距今約5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太陽系星雲收縮形成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
-
俄「隕石雨」引發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傳言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鍾大新介紹說,大多數小行星處在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但在火星軌道的內側,以及再往地球軌道內側深入的範圍內也有小行星存在,這些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其中有的處於力學上不穩定的軌道上,因此被認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有和地球等內行星互相撞擊的事件發生。 據統計分析,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擊地球時的能量,相當於30億個廣島型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