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2020-04-09 科學網

作者丨未玖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


該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發表於《自然》雜誌,預測了未來幾十年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的生態破壞,並表明第一波浪潮或許已經發生。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lex Pigot博士(UCL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研究中心)說:「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並非逐漸增加。相反,隨著氣候變暖,大多數物種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還能夠應付一段時間,但當超過溫度閾值時,大部分物種將突然面臨它們從未經歷過的條件。」


「這不是一個滑坡,而是一系列懸崖邊,在不同的時間衝擊不同的區域。」


Pigot博士及其來自美國和南非的同事正在努力預測整個21世紀中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而不僅是某一年。


他們使用了1850-2005年的氣候模型數據,並與30652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以及其他動植物的地理範圍相互參照。


該數據在全球範圍可用,分為100 x 100 km的方形網格。


警惕!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生物多樣性氣候水平剖面:a開曼群島;b珊瑚三角洲;c戈壁沙漠;d亞馬遜盆地;e剛果盆地。


他們使用直到2100年的每年氣候預測模型,來預測每個網格單元中的物種何時開始經歷,至少五年以上持續高於該生物體在其地理範圍內經歷的溫度。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Christopher Trisos博士(開普敦大學非洲氣候與發展計劃以及美國馬裡蘭州國家社會環境綜合中心-SESYNC)說:「據我們所知,歷史溫度模型結合物種範圍向我們展示了每個生物可以生存的條件範圍。」


他說:「一旦給定區域的溫度上升到該物種從未經歷過的水平,我們將預測會發生滅絕,但也不一定——我們根本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物種在這之後還能存活。」


研究人員發現,在全球大多數生態群落中,在同一個十年內,很大一部分生物體會發現自己不在生態位(舒適區)內。


在所有群落中,平均有73%的物種在2100年之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溫度,它們將同時跨過這道檻。


研究人員預測,如果到2100年全球溫度上升4℃,在研究人員認為合理的「高排放」情況下,那麼全球至少15%的群落(可能還有更多)將遭受突然暴露事件,超過五分之一的組成物種在同一個十年中將超過生態位極限。


這種事件可能會對生態系統的功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警惕!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與全球相比,局部地區的水平剖面突變,以及全球變暖加劇的風險。


如果將升溫保持在2℃或更低,可能有不到2%的群落將面臨此類暴露事件,儘管研究人員警告稱,這2%的群落包括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群落,例如珊瑚礁。


研究人員預測,這種空前的溫度變化將在2030年之前在熱帶海洋中開始,而最近諸如大堡礁上的珊瑚大量變色的事件,表明這種情況已經在發生。


預計到2050年,高緯度地區和熱帶森林將面臨危險。


Pigot博士說:「我們的發現強調了立即大幅度減少排放量來緩解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這可以幫助拯救成千上萬的物種免於滅絕。


將全球變暖保持在2℃以下有效地拉平了生物多樣性風險如何在一個世紀內累積的曲線,為物種和生態系統提供了更多時間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無論是通過尋找新的棲息地,改變它們的行為,或在藉助人類主導的保護工作。」


合著者Cory Merow博士(康乃狄克大學)說:「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一個早期預警系統,預測哪些地區何時將受到最大的風險,這可以幫助目標保護工作並改善未來的模型預測。


制定一項為期十年的監測計劃可能很有價值,這類似於氣候科學家所做的,但對於生物多樣性而言,可以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定期進行更新。」


論文信息:

DOI:10.1038/s41586-020-2189-9

相關焦點

  • 聯合國《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給...
    當地時間2019年9月11日中午,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了一份《2019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簡稱GSDR)。自從1990年以來,世界上有數百萬人擺脫了貧困。但是隨著全球不平等的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正在逼近臨界點,這一進展正在遭受到威脅。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然而,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論文指出,對於大部分動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急劇變化,會導致其無法快速適應而導致滅絕。模型預測。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
  • 外來入侵物種或將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14日,《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發表題為《基於專家評估研究未來外來物種影響的驅動因素》(Drivers of Future Alien Species Impacts: An Expert‐based Assessment)的文章指出,外來入侵物種可能很快就會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加速損失。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  4.帶菌或傳染病傳播生物爆發。隨著溫度的升高,帶菌者的繁殖速度、數量增長;寄生蟲的生長速度加快,傳染期加長。  5.物種瀕危或消失。這是全球變化帶來的最大危害。有人悲觀地估計,當地球平均溫度升高6℃時,地球上將有90%以上的物種消失。  6.土地利用格局的變化。全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陸地表面被人類活動所改變。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氣候變化一個明顯後果是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因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當今,生物多樣性最普遍和最具全球性的特徵之一是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存在。多樣性的緯度梯度意味著地球的物種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增加,這種生物地理分布特徵廣泛存在於陸地和海洋生物中。當今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顯著的緯度梯度是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在地質歷史時期(指近代以前,即第四紀全新世以前的各種地質時期)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尚不清楚。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全球75%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已經喪失,亟須在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等相關重大科學問題上開展聯合攻關。「要想從源頭上避免此類病毒的大暴發,我們需要吸取教訓反思人類行為。保護自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實現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這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
  •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正導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崩潰!
    、極端天氣和來自當地人類活動的壓力相結合,正在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熱帶地區生態系統崩潰。  來自巴西Embrapa Amazônia Oriental和蘭開斯特大學的首席研究員Filipe França博士說:熱帶森林和珊瑚礁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因此它們越來越多地受到氣候幹擾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非常令人擔憂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去年5月6日,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的《全球評估報告》警告稱,可能有100萬個物種在今後數十年裡滅絕。
  • 生物多樣性將面臨斷崖式下跌?
    比如,物種何時會暴露在可能具有危險性的氣候條件下?這種情況會在下一個十年裡就發生,還是在本世紀晚些時候?這些物種是一個一個地逐漸暴露在危險的氣候條件下嗎?又或者,隨著多個物種的氣候極限被超越,某種「斷崖式」的突然變化會出現?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可見,氣候變化因其屬性特徵在地球空間分布上的不同組合,而具有多樣性的特徵,它表徵的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多樣性。2.3 氣候變化影響的多樣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有關。2016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一年,對全球多數地區影響較大。氣候變化導致全球多數地區正在經受更熱、時間更長、更頻繁的熱浪侵襲。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以來,全球氣候經歷了多次冰期-間冰期循環,導致物種分布範圍表現出周期性的縮小與擴張,並影響物種形成與滅絕的速率。與此同時,未來的氣候變化將可能會引起眾多物種的分布變化或滅絕。儘管種內遺傳多樣性(intraspecific genetic diversity)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會降低物種適應能力、增加滅絕風險,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因此,理解氣候變化對種內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對於揭示氣候變化可能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進化後果仍然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全球和我國生態系統現狀    全球範圍內,超過80%的物種的物候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動隨氣候變化發生相應的規律變化)每10年提前或延後了2.3-5.1天。仲夏之前開花的物種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後開花的物種物候期延遲,導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現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種的入侵及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 開幕致辭 劉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CBD COP15中方談判代表、COP15執委辦執行副主任 氣候變化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是整個全球熱議的話題。
  • 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態勢有可能逆轉
    但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最新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模型分析指出,逆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是可能的,但這需要同時採取大膽的保育手段以及增加糧食系統的可持續性,才有可能逆轉生態環境改變導致的地球生物多樣性下降。
  • 棕櫚科植物揭示氣候變化對熱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日前,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Daniel Kissling指出,物種將受到當前和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這意味著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影響或許遠超人們的想像。
  • 發展可再生能源需保護生物多樣性
    研究指出,應科學規劃相關採礦行為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及能源研究指出,隨著更多礦區開始為生產可再生能源提供材料,需警惕未來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或將進一步增加。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針對全球自然狀況進行了權威性的概述。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