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珊瑚礁正從災難中恢復得很差,而深海珊瑚礁也無能為力

2021-01-10 騰訊網

本周有兩個關於珊瑚礁未來的重大消息,都是壞消息。一項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的研究發現,破壞事件後的恢復時間增加了6倍。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希望的深海珊瑚礁能夠證明淺灘的拯救是不適合這項任務的。儘管海洋科學家仍然希望我們能拯救地球上最珍貴的珊瑚礁,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礁將在幾十年內毀滅。

大堡礁很容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而且它也應該是人類活動中最不受影響的一種,因為它遠離人口中心。然而,一份科學進展報告顯示,珊瑚礁正從颶風、棘魚的爆發和熱誘導的漂白效應等災難中恢復得如此緩慢,以至於它越來越沒有準備好面對下一次的打擊。

更糟糕的是,恢復率下降了84%,發生在1992年到2010年之間,那是在2016-17年的嚴重漂白事件之前。現在情況可能更糟,但目前還沒有測量數據。目前研究的81個單獨的珊瑚礁中,有一些甚至經歷了珊瑚覆蓋的衰退。

昆士蘭大學首席作者胡安·奧爾蒂斯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第一次在珊瑚礁中發現這種程度的恢復速度下降。」

海洋酸化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但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昆士蘭大學的Peter Mumby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珊瑚的恢復對水質很敏感,並且在強大的氣旋之後被抑制了好幾年。」如果進入珊瑚礁的水的質量得到積極改善,一些珊瑚礁可以提高它們的恢復能力。

樂觀主義者想知道珊瑚礁的拯救是否存在於更深的水域。多虧了潛水設備的改進,我們才剛剛認識到深海珊瑚礁的廣泛分布。人們的想法是這樣的,這些暗礁是在較冷的水域,所以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它們的危害。它們也更容易受到颶風的保護,而且往往離得足夠遠,可以免受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

如果瀕臨滅絕的物種能夠在地表下30米(100英尺)以上生存下來,它們最終可能會重新生活在對旅遊業、漁業和地球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淺水礁石上。

不幸的是,加州科學院的路易斯·羅查博士已經粉碎了科學的希望。「深礁感受到了一切。」」羅查說。「除了風暴的影響外,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常見的跡象,比如重魚、沉澱物、珊瑚白化和深暗礁中的入侵物種。」

Rocha承認,特別偏遠的珊瑚礁可能不會受到這種破壞,但對於那些離海岸不太遠的人來說,他說:「珊瑚礁的麻煩不會停留在100英尺深的地方。」

此外,羅查發現,棲息在中淺海暗礁和淺海暗礁之間的物種幾乎沒有重疊,因此,即使較深暗礁存活下來,它們也不太可能成為重新在淺海地區繁衍生息的有用來源。

Rocha和其他作者希望這條新聞不會讓人們忽視中光珊瑚礁的困境。他們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研究的珊瑚礁物種豐富,沒有科學的描述。失去這些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魚和珊瑚一樣悲慘。

這兩支球隊都渴望能避免絕望,他們認為現在拯救這些生物豐富和美麗的地方還為時不晚。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定程度的意願,而這是迄今為止所缺乏的。

本文來自網際網路,僅代表他人看法,未經證實之前以官方信息為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石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形成珊瑚礁,而多數軟珊瑚則不能。 珊瑚礁的重要價值 對於評估熱帶海域的環境汙染方面,珊瑚是很好的指標生物。 全球約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根據1880-2000年西加勒比海地區珊瑚量的記錄數據,英國、澳洲和巴拿馬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燃燒煤炭或者木材等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氣體如何作用珊瑚礁的生長,也包括火山爆發的影響作用。  自1950年以來,巴拿馬和貝里斯兩個地區的珊瑚礁似乎受到工業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的影響。
  • 海南三亞: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明顯
    近30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赤道兩側海水溫度上升,導致大量的珊瑚礁出現白化退化和消亡現象,這一危急至今仍在持續。近日,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看到附近部分海域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得到恢復。海南島三亞附近的蜈支洲島,周邊海域10到30米的水下有若干珊瑚礁群。
  • 珊瑚礁:脆弱之美
    由於沒有其它壓力,珊瑚也更容易從白化狀態中康復過來,因此在面對包括全球變暖等各種威脅時有更大的彈性。 全球範圍內,受保護海洋的範圍還不足海洋總面積的1%,而受保護的陸地面積則大約佔總面積的13%。為了保護海洋生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的2020年奮鬥目標就是確保10%的海洋面積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
  • 人類活動使海洋生命減少一半 珊瑚礁急劇減少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裡,海洋物種的數量下降了49%,有些魚類的數量更是減少了75%。除了魚類,報告還顯示,珊瑚礁、紅樹屬樹木、海草都在急劇減少,然而,這些海洋物種形成了海洋食物鏈,滿足著我們對海洋食物的需求。那些生活在珊瑚礁裡的海洋物種中,至少有25%以上的種類為8億人帶來了經濟利益、社會和文化價值,珊瑚礁的減少將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災難。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3、珊瑚礁維護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財富,在所有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是最豐富的,其豐富的程度只有熱帶雨林可以比擬。 4、珊瑚礁保護海岸線。珊瑚礁對於保護脆弱的海岸線免於被海浪侵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拯救珊瑚礁
    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另一場災難今年初在澳大利亞海岸附近的海底展開。由於氣候變化,整個大堡礁的表面水溫創下了歷史新高。有四分之一的海洋魚類在它們的生命周期中依賴於珊瑚礁,科學家說我們迫切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保護這些重要的棲息地。
  • 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肯·內迪邁爾和珊瑚修復基金會的故事
    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肯·內迪邁爾和珊瑚修復基金會的故事《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講述了美國珊瑚修復基金會創始人、海洋英雄肯·內迪邁爾的真實故事,集人物傳記和科普知識於一體。肯·內迪邁爾從小喜歡海洋,並且迷上了色彩絢爛、形態各異的珊瑚。
  • 珊瑚礁:脆弱之美(全文)
    由於沒有其它壓力,珊瑚也更容易從白化狀態中康復過來,因此在面對包括全球變暖等各種威脅時有更大的彈性。 全球範圍內,受保護海洋的範圍還不足海洋總面積的1%,而受保護的陸地面積則大約佔總面積的13%。為了保護海洋生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出的2020年奮鬥目標就是確保10%的海洋面積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科學家預測,由於氣候變化和汙染,未來20年內,70%到9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的年輕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恢復健康狀態。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常務副院長馮雁、副院長李志勇,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及三亞市委、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海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領導和代表參加了聯合實驗室籤約與啟用儀式。李志勇與吳川良代表雙方籤署聯合實驗室協議,該實驗室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掛牌。
  • 問吧精選|如果珊瑚礁滅絕,我們的海底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海底裡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對海洋有多重要?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海洋生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只佔全球海洋面積不足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卻養育了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家園。然而全球變暖以及人類的人為破壞,導致全球很多地方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珊瑚礁的退化將導致海洋生態環境的改變。2012年在《國家地理》對皮特凱恩群島的原始海洋考察中觀測到的亨德森島上的淺水珊瑚礁。珊瑚礁消亡的速度竟然比熱帶雨林還要快!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
  • 科學家再次警告本世界末珊瑚礁將從地球上消失危及人類生存
    2100年全世界的珊瑚礁可能全部滅絕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們在最近的一次海洋科學會議上提出,由於海洋變暖、二氧化碳增加導致的海水酸化以及嚴重的汙染,未來20年內全世界範圍內將有70~9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
  • 營養物汙染使得海水酸化對珊瑚礁的危害更為嚴重
    來源:Nyssa Silbiger由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學院(SOEST)的研究人員、校友和學生們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由人類活動帶來的源於陸地的營養物汙染可能會加速全球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負面影響。
  • 「漸行漸遠」的美麗「珊瑚礁島嶼」它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島嶼!
    海洋中的綠洲分布在南北緯30度熱帶和亞熱帶淺水區的珊瑚礁是自然界最壯觀、最奇妙的「創造」之一。珊瑚礁的美麗在於它的顏色和多樣性。珊瑚是由珊瑚蟲組成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奇怪的海洋動物,它們在珊瑚周圍遊動、爬行和滑行。它是許多動植物的家園。據說世界上50萬種海洋動物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珊瑚礁水域。
  • 【地理素養】高考熱點——珊瑚礁白化現象
    生態意義:在珊瑚礁自然恢復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人工繁育的方法,積極修復珊瑚礁,保證珊瑚生長的持久性;保護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平衡;為成為未來避難所奠定基礎。5.(2019·廣東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珊瑚棲息於微鹽、水面平靜、水質清澈、光照充足、水溫為25℃—27℃的淺海巖礁中。
  • 是誰殺死了珊瑚礁
    白化形勢 很難逆轉 毫無疑問,考慮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消除島上鼠患,讓營養素恢復「供應」。但對於珊瑚礁來說,這卻並不能解決其全部問題。 更悲哀的是,去年3月,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珊瑚礁很難從嚴重白化事件中完全恢復。世界最大珊瑚礁系統有近三分之一的生態功能發生了變化,那些已經白化的珊瑚集群不太可能逆轉,許多倖存下來的珊瑚群仍在緩慢死亡,即使是生長較快的珊瑚,至少也需要十年時間更新換代。
  • 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珊瑚的生存一直受到海洋變暖、汙染和捕食活動的威脅,許多珊瑚的生長狀況堪憂。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