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珊瑚礁為何欣欣向榮—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珊瑚的生存一直受到海洋變暖、汙染和捕食活動的威脅,許多珊瑚的生長狀況堪憂。但在去年12月,美國安納波利斯的哈立德·本·蘇丹海洋生物基金會發布的關於法屬玻里尼西亞珊瑚礁群的研究結果表明,珊瑚還有一線希望。

 

過去10年來,該基金會一直在調查世界各地珊瑚礁的狀況。2013年,他們調查了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四大群島29個島嶼的264個地點。他們還與佛羅裡達州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珊瑚礁生長狀態不同的原因。

 

研究發現,由於颶風和荊棘冠海星的入侵,一些地方的珊瑚覆蓋率下降到5%。但是在大溪地島東南方向1600公裡處的甘比爾群島,活珊瑚佔據了珊瑚礁的近3/4。

 

相比之下,在加勒比海的一些地區,這一比例不到10%;而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北部,這一比例幾乎不會超過45%。據海洋生物基金會報導,法屬玻里尼西亞所有的珊瑚覆蓋率的平均值為58%。

 

「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即使是平均58%也很高。」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珊瑚礁生物學家南茜·諾爾頓說。同時她也認為,在海洋變暖的影響下,珊瑚的生存可能會受到威脅。

 

海洋生物基金會珊瑚礁生物學家亞歷山德拉·鄧普西認為這些珊瑚礁確實受到了影響,但她對這些珊瑚礁的生存狀態保持樂觀的態度。比如具有一種特別的海藻——珊瑚藻的珊瑚礁在受到高溫或捕食的影響後恢復得更快。

 

珊瑚的高覆蓋率往往伴隨著高密度的魚類。在玻里尼西亞的一些地區,每100平方米大約有300條魚。這比在其他調查中發現的北大堡礁的每100平方米220條,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每100平方米50條魚要高很多。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達爾豪西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德裡克·蒂特森認為,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法屬玻里尼西亞和其他地方的珊瑚礁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利於未來對珊瑚的保護。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激辯珊瑚礁白化事件走勢—新聞—科學網
    對珊瑚礁白化風險的最新預測 圖片來源:NOAA 海洋生物學家正在對西太平洋日益上升的溫度影響下的珊瑚礁保持著警惕
  • 打卡Day 50 | BBC紀錄片《南太平洋》一白鯨
    南太平洋是一片浩瀚的海洋荒野Its waters are teeming with life,from tropical coral reefs that attract the great variety to the cooler,
  • 海洋內波有助調節珊瑚礁熱白化—新聞—科學網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裡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
  • 南太平洋發現螢光海龜 爬行動物第一例(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南太平洋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螢光」的爬行動物。海洋生物學家大衛·格魯伯在夜潛的時候發現了這隻玳瑁,當時他正試圖拍攝生物螢光鯊魚和珊瑚礁的影像。格魯伯任職於紐約城市大學,他形容這隻瀕危海龜看起來像「一艘很大的太空船滑行進入了視野」。在「國家地理」拍攝的視頻片段中,這隻玳瑁發出綠色和紅色的螢光,其中紅色可能源自玳瑁背殼上的藻類。科學家正在研究這隻玳瑁為何具有如此非同尋常的能力。
  • 印尼群島珊瑚礁三角區海草草甸告急—新聞—科學網
    印度尼西亞群島是著名的地處西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珊瑚礁三角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因被譽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心地帶」而聞名,而海草草甸則被視為「海洋的草原」。它們是由海洋植物組成的具有生產性的淺水和沿海海域,生產重要的食物,並為海洋動物提供了「庇護所」。 然而,這些區域正面臨廣泛的威脅。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將主要指導開展南海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的建設,承擔南海北部海區的島礁周邊的海洋牧場珊瑚礁生境構建、恢復以及珊瑚礁功能生物的增殖放流,研發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斷枝培育、底播移植和珊瑚礁生態系統功能生物中陪技術,開展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先進技術示範推廣以及培養相關方面技術人才。
  • 喝著南太平洋島上昂貴的裴濟水,觀光維拉港海中的魚群龍捲風!
    斐濟是個南太平洋中心的群島國家,它地處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到處充滿了南國海洋的原始美感。在來自該國的物產中,普通人最熟悉的莫過於價格昂貴的斐濟水。給我一杯斐濟水在現代商業社會,很多貌似不值錢的東西經過包裝都能售出高價。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南太平洋島嶼周圍的珊瑚礁,遭遇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
    這些珊瑚白化症狀侵襲了世界上最南端的珊瑚礁——位於澳洲東部的豪勳爵島,持續的海洋高溫使一些珊瑚礁白化程度高達 90%。 豪勳爵島是一個常住人口僅 350 人、佔地 14.6 平方公裡的小島,距離澳洲本土有 600 公裡,最初由火山運動與噴發而形成,因此島上有很多特有且豐富的物種,於 1982 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 全球首例 太平洋島國帛琉禁用有害珊瑚礁的防曬霜
    中新網1月2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1日起,太平洋島國帛琉實施嚴格新法,禁止使用含對珊瑚礁有害成分的防曬乳液,違者罰1000美元。據悉,帛琉是全球第一個立法禁用部分防曬產品的國家。此外,該國也於同一天成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之一。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
  • 新研究追蹤過去一個世紀太平洋珊瑚礁嚴重白化事件
    隨著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溫度上升,世界上許多珊瑚礁正在經歷大規模的白化和死亡。如果沒有它們,珊瑚就會白化致死。研究團隊前往夏威夷以南1400英裡的賈維斯島,研究極端氣候對該地區珊瑚的影響。由於賈維斯島既偏遠又屬於海洋保護區,物種豐富度十分高,但由於處於太平洋中部,相比於其它地方的珊瑚礁,它們經歷了更為極端的由周期性厄爾尼諾事件引起的極端熱浪的洗禮。
  • 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令太平洋珊瑚礁大規模白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23日報導,科學家22日說,隨著全球暖化危及整個太平洋北部的珊瑚礁,馬紹爾群島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情況。海洋研究人員表示,近幾個月來已經發展出厄爾尼諾天氣型態,海洋溫度上揚,對敏感的珊瑚礁造成壓力。
  • 古巴海域成珊瑚礁研究新聖地—新聞—科學網
    數年前,Fieseler曾赴古巴,並希望有機會重返這裡參觀未被開發的珊瑚礁。同時,緊迫感正在加劇:古巴的珊瑚礁或能治癒加勒比其他地區生病的珊瑚礁。 儘管面積僅有佛羅裡達州大小,但古巴擁有4倍大的珊瑚礁,並且大多數海岸未被開發。而科學家指出,古巴的第81法案是一個重要因素。
  • 科普: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新華社「科學」號5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 吳飛座)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場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研討在正駛往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號科考船上舉行,科研人員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印太珊瑚礁大三角。
  • 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發生6.1級地震
    主辦:雅安日報傳媒集團 新聞熱線:0835-2222226 廣告熱線:0835-2350705
  • 珊瑚礁正從災難中恢復得很差,而深海珊瑚礁也無能為力
    本周有兩個關於珊瑚礁未來的重大消息,都是壞消息。一項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的研究發現,破壞事件後的恢復時間增加了6倍。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希望的深海珊瑚礁能夠證明淺灘的拯救是不適合這項任務的。儘管海洋科學家仍然希望我們能拯救地球上最珍貴的珊瑚礁,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礁將在幾十年內毀滅。
  • 潛在斐濟-南太平洋船宿記
    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好的夥伴,有美麗的天氣,有平靜的航行,我們每天醒來都仿佛是在天堂裡探索這些奇特的珊瑚礁。 我們第一天的潛水是從那納努伊拉(Nananu - I - Ra)開始的,在那裡我們的客人看到了在水下尖峰盛開的軟珊瑚和花鮨,以及Labyrinth, Maze and Wedding Chapel附近美麗的海扇。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例如在南半球,臭氧層的消耗和溫室效應引起的升溫改變了大氣環流,將南大洋西風向南推,或導致了南極洋流輕度增強和擴散。同時,變暖的熱帶大西洋的熱量推動了驅動太平洋信風的沃克環流。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氣候科學家Gerrit Lohmann認為,儘管如此,還是不能排除自然波動的可能性。
  • 減少失業、種植珊瑚,太平洋島國斐濟這樣迎接「世界海洋日」
    減少失業、種植珊瑚,太平洋島國斐濟這樣迎接「世界海洋日」 李淑平 蔡木蘭 2020-06-08 18:42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