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走進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秘珊瑚礁。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的軟體動物,珊瑚是以群體形式存在,由許多珊瑚蟲聯合在一起形成活體組織,在活組織底下是鈣質骨骼,這些骨骼是由珊瑚蟲不斷堆積碳酸鈣而形成。珊瑚的活體單元是珊瑚蟲,珊瑚蟲像個可伸縮的小花,只在頂端有一個開口,食物由這個開口進。口的周圍環繞著一圈或數圈觸手,用於捕食小動物。口底下是一個囊袋狀的腔腸。珊瑚利用觸手過濾海水雜質,並從中獲取食物。海水中的鈣、鎂,還有一些懸浮微生物等都是珊瑚的食物。
從生態學角度看,珊瑚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造礁珊瑚(石珊瑚),一種是非造礁珊瑚(軟珊瑚)。石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可以形成珊瑚礁,而多數軟珊瑚則不能。
▲造礁珊瑚(石珊瑚)
▲非造礁珊瑚(軟珊瑚)
造礁珊瑚適宜生長溫度在20-30度之間,18度以下的低溫和30度以上的高溫對於絕大多數珊瑚來說都是不利的環境,會引起珊瑚白化或死亡。從全球水溫的分布來看,造礁珊瑚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度之間的海域,並且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生長最為繁盛。造礁珊瑚分布在水質清淨、流速中等的淺海,珊瑚幼蟲須附著在堅硬的底質上,如巖石、礁塊、珊瑚骨骼等。
珊瑚礁的重要價值
對於評估熱帶海域的環境汙染方面,珊瑚是很好的指標生物。
全球約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
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三維空間結構框架,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珊瑚礁區有超過2500種魚類,700種造礁石珊瑚;全球珊瑚礁面積佔海洋總面積
▲實拍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珊瑚生長情況
珊瑚能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碳酸鈣,有助於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輕溫室效應。
珊瑚堅硬的骨骼可以抵抗波浪對海岸的衝擊,減少波浪的衝擊力,保護海岸,有著消波和護岸作用。
珊瑚是海水的過濾器,無數細小的珊瑚蟲用它們的觸手不停地過濾著海水中各種微粒,從中獲取營養和保持海水的潔淨。
珊瑚可廣泛應用於古地質地貌和古地理研究以及氣候研究。
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分布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典型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我國的華南沿岸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主要分布在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大亞灣-大鵬灣區域,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緣到福建漳州東山周邊海域。
▲開展徐聞保護區珊瑚礁資源調查
2019年對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首次在南澎列島位於北回歸線的海域中發現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其中包括較大面積以鹿角珊瑚和薔薇珊瑚為主的石珊瑚群落,種類數和分布面積均遠高於我國大陸沿海造礁珊瑚分布最北緣的東山海域(5種)。此次調查,證實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
▲珊瑚苗培育工作
以科技之力為珊瑚礁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徐聞珊瑚礁是我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和保存完好的現代珊瑚岸礁,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珊瑚礁及其生態系統持續開展了珊瑚礁調查、水質監測、珊瑚礁修復、人工育苗和種植等工作,以科技之力為珊瑚礁健康生長保駕護航。
▲定點投放珊瑚人工生態礁
開展保護區水質環境和珊瑚礁生物資源調查。堅持每季度開展一次保護區水質環境監測工作,及時掌握保護區水質生態因子變化情況。同時利用生態學調查常規方法,對保護區內珊瑚的分布、珊瑚生態健康狀況、底質生物狀況等進行監測與調查。
▲珊瑚苗海底種植
開展珊瑚礁人工生態修復研究。一是開展珊瑚移植和種植,將實驗室培育的珊瑚苗移植到受損的珊瑚礁區,進行固著生長,以豐富活珊瑚數量,從而促進礁區珊瑚的恢復,至今,共培育並移植珊瑚幼苗共計2500多株。二是投放人工生態礁,根據對角尾海域水質及生物資源調查的結果,針對性的設計、開發、製作人工生態礁,促進保護區海域珊瑚的生長和恢復,截至目前共製作並投放了220個人工生態礁,取得了一定修復成效。
▲實拍保護區內珊瑚生長情況
近幾年的珊瑚礁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徐聞保護區造礁石珊瑚平均覆蓋率基本維持在15%左右,主要的優勢品種基本穩定,主要包括角孔珊瑚、陀螺珊瑚、蜂巢珊瑚、濱珊瑚、菊花珊瑚等。部分調查站位石珊瑚覆蓋率上升明顯,增幅超過10%,而調查發現的新增死亡珊瑚數量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