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世界海洋科技會議上提出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上升的海面溫度和酸性水可能會在2100年之前對所有現存的珊瑚礁棲息地造成毀滅性破壞,這也對珊瑚礁保護工作帶來全新挑戰。
科學家預測在未來20年內,由於氣候變化和海洋汙染,70%到90%的珊瑚礁將消失。而全球氣象阻止的報告更是表明,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紀末前消失。
珊瑚礁是什麼?
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和地面上的一樣,其物種多樣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它這裡生存的物種佔整個海洋物種的四分之一,但它覆蓋的海底面積卻不到0.1%,可見它有多珍貴。
珊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將近五億年前就出現了。很多人以為珊瑚是植物,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珊瑚是動物,是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形成。這個珊瑚蟲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攝氏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陽光照射充足,退潮時不能長時間暴露在水面之上,滿足以上的苛刻條件,珊瑚蟲才能繁茂生長,建造出珊瑚礁。
珊瑚蟲會吸收溶解海水中的碳酸鈣,用來製造自己的骨骼。我們一般所見的白色珊瑚,實際上是一個個珊瑚蟲死後遺留下來的骨骼,這些碳酸鈣被收藏家們像珍寶一樣收集。臺灣、我國南海諸島都盛產珊瑚,但印度沿海和南海諸島緯度接近,卻沒有珊瑚礁分布,這是因為恆河、印度河把大量泥沙帶入海洋,使海水渾濁,珊瑚蟲不喜歡這樣的環境。因此有大河注入的海域幾乎看不到珊瑚礁。
珊瑚白化
全球變暖影響海水溫度,當海水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面對環境壓力的珊瑚蟲會驅逐生活在其體內的共生藻類,這些共生藻類是珊瑚礁的主要營養來源(通過光合作用),它們走了珊瑚蟲早晚會餓死,這時珊瑚礁就會變成白色的——珊瑚礁白化。酸性水的影響也是如此,主要是工業廢水排放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珊瑚礁正常死亡也是白化過程,但當遇到海水溫度上升1-2攝氏度的並且持續數周的情況就不正常了,如果水溫不能及時回冷,那麼珊瑚就可能面臨飢餓或感染最後死亡,就會出現大面積的珊瑚礁白化。這種水溫升高造成的白化是非常快的,而且恢復極慢,幾周水溫升高帶來的影響可能要倖存下來的珊瑚礁消耗5至10年的時間來修復。
澳洲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熱帶珊瑚礁系統,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超過2500萬年。在上世紀它們還是正常生長狀態,偶爾幾次白化也是正常情況。但在1998年這裡出現了大規模白化現象,之後在2002年、2016年和2017年,又接連發生了3次嚴重的白化事件。
當然全球範圍的珊瑚礁也沒逃過這幾次劫難,據2015年的數據,過去的5年裡全球珊瑚覆蓋率從百分之50%—60%下降到了百分之15%—20%。而水溫升高和變酸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就有了開頭的預測。
珊瑚礁消失會怎麼樣?
珊瑚礁是生態系統,你說一個個小型生態系統消失會怎樣?生態鏈是環環相扣的,珊瑚礁養活了成千上萬種魚類,為海洋爬行生物提供產卵和庇護的場所。一條鏈斷了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崩潰,何況是擁有很多條的生態系統。
至於對人的影響,旅遊業肯定是受巨大衝擊,每年幾十億人民幣的收入消失,衝KPI更困難了。當然受衝擊的還有捕魚業,比如馬來西亞的魚產量會下降百分之三十。以後很多取材珊瑚礁的藥物等用品也將只能依靠人工珊瑚的原料。還有就是海岸居民面臨的危險更大,珊瑚礁可以吸收海浪和風暴潮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保礁護岸」,就跟樹林中的防風帶一樣。沒有了珊瑚礁就有意味著人類將直面沒有被削弱的海嘯颱風。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團隊參與到珊瑚礁生態修復工作中來,希望它不要離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