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機第一次拍到珊瑚白化全過程:珊瑚礁殘忍驅趕藻類

2020-12-04 千龍網

文章來源:蝌蚪五線譜

在這個大堡礁已經被破壞93%的世界上,從夏威夷到印度洋,大約有12000平方公裡的珊瑚礁被預測將於年底毀損。珊瑚礁白化的問題已經嚴重到了我們不容忽視的地步。

如今,科學家們首次拍攝到了珊瑚礁白化的過程,這比人們以往能預測到的都要迅速而嚴重。

對於外行來說,珊瑚礁白化的原因通常被歸為環境變化,譬如氣溫上升和汙染加重。

珊瑚礁本身並不會長出能讓他們色彩斑斕的「帽子」----這要歸功於生活在珊瑚組織內的藻類。它們為珊瑚礁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以換取一個可以安全生活和繁殖的場所。

這種珊瑚礁和藻類之間互利共贏的關係——也叫做共生關係——對雙方而言都是能完美適合的。不過當周遭情況變糟的時候,珊瑚礁會殘忍地驅趕藻類以求自保,在這樣的過程中,珊瑚礁就會變白。

如果生存條件沒有儘快恢復從而讓新的藻類能夠紮根下來的話,珊瑚礁會死去。

「真正有意思的是,珊瑚礁在驅逐共生居民的時候總是相當迅速而狂暴的」,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布雷特。劉易斯說道。劉易斯的團隊一直在觀察珊瑚礁在白化過程中的物種情況,尤其是石珊瑚。

在對石珊瑚和共生藻的環境變量進行控制以後,研究者們得以觀察並記錄下它們對於溫度升高的反應。

最初的十二個小時裡,研究團隊把水溫從26攝氏度升到了32攝氏度(也就是華氏78-89度),並在接下來的八天裡保持溫度不變。在這個水溫下,珊瑚礁幾個小時之內就褪去了身上的顏色。

「石珊瑚在水溫上升的兩個小時之內就開始驅趕寄居在自己身上的共生藻類了。」劉易斯如是表示。

「我們的石珊瑚是用一種脈衝膨脹的方式來驅逐共生藻類的——珊瑚礁先讓自己膨脹到原來的340倍,然後打開腔口,通過急速收縮和噴射的方法把共生藻噴出。實驗的第四天到第八天,珊瑚礁一直重複著這個過程。」團隊中的另一名研究者盧克。諾斯杜福特補充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研究者們表示,他們選擇石珊瑚是因為它是大堡礁中生存能力最好,最頑強的珊瑚礁品種了。

成熟期的石珊瑚大約直徑在20釐米左右,高約7釐米,(分別對應7.8和2.7英寸),這是一種獨有的蘑菇狀珊瑚,它們依靠以共生藻類產生的大量糖分為食。而這些藻類也會用它們可怕的觸手從周遭水域捕捉浮遊生物。

共生藻有著多彩的外貌,從深棕色到柔軟的茸綠色,明媚驚豔的彩虹色,黃色,粉色,紫色和紅色,這些顏色都可以從共生藻當中找到。不開玩笑地說,乍一看它們像是從水下童話世界中走出來的。

儘管石珊瑚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瀕臨滅絕物種中,之前的研究仍然表明,石珊瑚很能適應熱量變化帶來的挑戰並且有著出類拔萃的恢復能力。現在路易斯和他的團隊認為這有可能是因為石珊瑚有著快到難以、想像的響應速度。

「我們的觀察表明了石珊瑚的快速恢復可能是由於溫度變化時它能迅速驅逐共生體,從而大大增加了自身在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時的生存機率。」他說。

除了更深刻地了解了珊瑚礁的行為特徵之外,研究者們並沒有得到其他好消息,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石珊瑚作為大堡礁諸多珊瑚礁中的一種,在全球變暖帶來的副作用中生存得相對較好。但它的生存能力強卻是因為它更懂得棄車保帥。它比其他物種更快知道要求得生存需要犧牲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概念。

我們現在只能寄希望於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了。希望科研能讓我們更好地懂得珊瑚礁和它們面臨的困境,爭取到更好的機會讓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從而給最後7%的珊瑚礁一線生機,避免它們再遭白化的厄運。

劉易斯團隊的研究已經在《珊瑚礁》中發表。(編譯自sciencealert,譯者 黃小譯)

相關焦點

  • 實拍珊瑚礁白化的過程!竟然是自我殘殺!
    我們也最多的接觸到了「珊瑚礁白化」這個詞,那什麼是珊瑚礁白化呢?其實珊瑚本身顏色就是白色的,是一種有著脆脆的石灰巖外骨骼的軟體動物。 珊瑚礁為什麼是五顏六色的呢?白化過程:當海水溫度比珊瑚理想溫度僅僅高出幾度時,珊瑚就會驅逐它賴以生存的蟲黃藻,沒有了蟲黃藻,珊瑚就變成了幽靈一樣的白色。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珊瑚這種行為切斷了食物供給,蟲黃藻不能再繼續為它提供養分了。如果溫度長期保持過高,藻類就不會回來,珊瑚就餓死了。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原本可以被共生藻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珊瑚本體上,都被反向散射出去,因此使珊瑚呈現出枯骨般慘白的顏色,形成了白化。如果白化的珊瑚不能儘快修復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最終走向死亡。在損失了藻類的情況下,珊瑚上斑斕的色彩似乎只剩一個來源——珊瑚本體。可是,原本是白色的珊瑚怎樣才能產生五彩斑斕的顏色呢?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假設:隨著溫度升高,珊瑚上共生藻類減少,原本能被藻類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了珊瑚的外殼上。為了避免被大量的光灼傷,珊瑚會產生螢光蛋白和色素蛋白,用於產生色素,吸收部分光線。這些色素最終讓珊瑚展現出繽紛的色彩。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原本可以被共生藻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珊瑚本體上,都被反向散射出去,因此使珊瑚呈現出枯骨般慘白的顏色,形成了白化。如果白化的珊瑚不能儘快修復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就會失去養分來源,最終走向死亡。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假設:隨著溫度升高,珊瑚上共生藻類減少,原本能被藻類色素吸收的光,照射到了珊瑚的外殼上。為了避免被大量的光灼傷,珊瑚會產生螢光蛋白和色素蛋白,用於產生色素,吸收部分光線。這些色素最終讓珊瑚展現出繽紛的色彩。
  • 熱水中的尼莫: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的未來
    然後在2016年的夏末,大量的珊瑚礁白化導致了淺水珊瑚的大量消失。2016年冬季的海面溫度仍然高於平均水平,到2017年初,珊瑚礁上積累的熱應力導致第二波大規模珊瑚白化。蝦虎魚試圖在垂死珊瑚中尋找安慰。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新研究追蹤過去一個世紀太平洋珊瑚礁嚴重白化事件
    然而,對於太平洋中部的一些珊瑚礁而言,厄爾尼諾引起的熱浪是它們日常的生活環境。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這些珊瑚礁是如何適應反覆出現的極端高溫環境。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處於厄爾尼諾中心的珊瑚礁白化歷史,以及部分珊瑚在面臨極端環境後是如何恢復的,研究成果發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上。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嚴重白化現象導致大堡礁北部35%珊瑚死亡
    作為對熱水的反應,珊瑚失去了寄居於此的名為黃藻的五彩斑斕的共生藻類,並逐漸呈現白色。白色的珊瑚骨架從空中是可以看到的。但在研究人員在水下對珊瑚礁的狀況展開近距離觀測後不久,褐色藻類便使得這些珊瑚窒息而亡。 Hughes和他的同事(之前曾在空中進行調查)在5月30日舉行的一次媒體發布會上宣布了他們在水中確認的這一發現。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白化的珊瑚有望在溫暖水域中「康復」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生態學研究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氣候變暖會使珊瑚將生活在其組織內提供營養的共生藻類排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使珊瑚更容易受到飢餓、疾病和死亡的影響。雖然有些藻類能讓珊瑚更耐高溫,但有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珊瑚需要水溫恢復正常後,才能重新獲得藻類並恢復。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 珊瑚白化的原因竟然又和人類有關!
    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也會失去漂亮的顏色,只剩下灰白的珊瑚蟲,奄奄一息地附著在骨骼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珊瑚白化。  白化是死亡的前兆,如果環境變好,共生藻會再回來,珊瑚又可恢復生機及原來漂亮的顏色。如果環境繼續惡化,白化的珊瑚就會死亡,最後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鈣骨骼了!
  • 利用定向進化技術,科學家首次成功開發出抗白化的「耐熱」珊瑚
    面對氣候變化和海洋變暖,世界珊瑚礁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科學家被迫創造性地想出各種長期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開發更耐熱的新型珊瑚的想法。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種被稱為「定向進化」的技術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新的成功。在了解這一技術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珊瑚白化。為什麼珊瑚會白化?
  • 珊瑚白化,更應關注「警報」之後
    一提到珊瑚,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越發頻繁的珊瑚白化現象正在使這幅畫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發生了近5年內的第3次珊瑚白化現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為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
  • 珊瑚礁白化有多嚴重?趁現在多看看它們吧,看一眼少一眼
    白化事件是殺死珊瑚礁最快的方式之一——它也是氣候變化、海洋升溫後,珊瑚出現的主要反應。珊瑚是生活在龐大、分叉的石灰巖中的微小動物。(珊瑚每一「樹」可能包含著數十萬計的微小珊瑚個體。)每個珊瑚蟲又帶有少量的光合藻類,這些藻類為珊瑚提供食物,幫助其保持健康。
  • 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史上最嚴重白化危機
    失去了共生藻類的珊瑚變成了白色,接下來就會死亡。 澳大利亞大堡礁正在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白化事件,因為暗礁上的珊瑚失去了為它們提供豐富色彩和食物的共生藻類。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澳大利亞珊瑚礁研究委員會負責人Terry Hughes,是一個利用航空測量來評估珊瑚白化程度的團隊的成員。他在接受《自然》(Nature)的採訪時談論了他看到的景象。大堡礁白化究竟糟糕到了什麼程度?看到現在這種白化程度令人相當震撼——這恐怕是我們見過最糟糕的了。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多種因素對珊瑚生存造成危脅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許多珊瑚個體色彩絢麗,不遜色於陸地上的各種鮮花。但是五彩斑斕的珊瑚為什麼會有顏色,又為什麼會出現白化現象呢?這與珊瑚蟲和寄生在珊瑚蟲身上的一種藻類有關。首先我們要知道,珊瑚蟲會分泌一種石灰質骨骼,這些外骨骼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珊瑚。
  • 大堡礁正面臨著最廣泛的白化現象
    最近的兩次白化事件分別發生在2016年和2017年,大約摧毀了一半的珊瑚礁。但是,根據3月下旬對大堡礁1036個珊瑚礁的調查顯示,今年珊瑚白化的嚴重程度僅次於2016年,當時有三分之一的珊瑚死亡。而且,這次的情況與以往不同,相較於以前只有北部和中部地區受到影響,現在珊瑚礁的所有區域都在遭受白化事件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