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2020-12-04 參考消息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1日電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

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深海奧秘:探查「海底黑煙囪」

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學家李傳順表示,南大西洋海域的核心工作是探查海底熱液硫化物分布特徵。「海底熱液硫化物是一種富含金、銀、銅、鐵、鋅的礦產資源,由洋殼內高溫熱液噴發至海底冷卻沉澱形成。它俗稱『海底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的斷裂帶上。由於海水沿裂縫下滲、受洋殼深部的巖漿等高溫物質加熱,形成接近400攝氏度的高溫熱液流體,可溶解洋殼內多種金屬化合物,便從洋底呈煙霧狀噴出,看起來猶如「黑煙」。

南大西洋中脊為典型的慢速擴張洋中脊,與其他大洋中脊有明顯不同,比如它的巖漿活動相對較弱,海底熱液系統不易受到頻繁的巖漿活動破壞,因而噴發時間較長,可達10萬年以上,有利於形成大範圍的熱液硫化物堆積。

生命奇蹟:並非「萬物生長靠太陽」

在「海底黑煙囪」周圍,無氧、無光、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依然有生命存在,並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科學家稱之為「暗黑生物鏈」。

這些熱液生態系統構成了繁榮的深海生物圈,顛覆了「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固有認知。「深海熱液活動周邊的生存環境,很類似地球形成早期的極端環境。一些生物基因組的研究也發現,這些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李傳順說,為此科學界的一部分科學家有了新的看法:深海熱液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地方。

此外,令人驚嘆的是,海底熱液周圍生物的多樣性和生物密度,可與熱帶雨林相媲美,目前已發現的生物達到10個門類500多個種屬。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表示,熱液活動區「暗黑生物鏈」神奇的生命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極端環境下無生命存在的認識,豐富了深海生物基因庫,有廣泛應用前景。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10月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在南大西洋獲得20餘噸樣品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2月14日電(記者張旭東)「向陽紅01」船目前已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大西洋航段科考任務。經統計,本航段科考隊員在南大西洋共獲得了20餘噸深海地質樣品。
  • 「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原標題:「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日前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1/4) "← →"翻頁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獲取海底熱液硫化物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24日電(記者王卓倫)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獲海底熱液硫化物,富含金銀銅鐵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24日電 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 帶有實時攝像功能的電視抓斗從約3000米的南大西洋海底獲取熱液硫化物後升出海面(10月23日攝) 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介紹,探查海底熱液活動及其形成的硫化物是本次環球科考航次在南大西洋海域的重要工作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 科普:探秘海底「黑煙囪」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第二、三航段的重點都是探秘南大西洋的海底熱液區。近年來,海底熱液區也是國際海洋科技界研究的熱點。  本航次第二、三航段領隊,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孫永福介紹,海底熱液區一般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後盆地等有巖漿活動的區域,成因在於海水從地殼巖石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化學元素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化學元素形成的產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像「煙囪」一般堆積起來,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中國聯通主導的首條南大西洋國際海底光纜全線貫通
    2018.09.06 09:48【中國聯通主導的首條南大西洋國際海底光纜全線貫通】9月5日,南大西洋國際海底光纜(SAIL)組織宣布SAIL海纜全線貫通,標誌著該海纜完成最為關鍵的海底敷設,即將建成投產。
  • 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
    ,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這表明這種現象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特徵,不太可能代表地球磁場即將發生逆轉。國際太空站則需要添加保護層而免受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影響。由於地球磁軸傾斜於地球自轉軸約11度,範艾倫輻射帶並非等距環繞著整個地球,這造成南太平洋海域一帶成為範艾倫輻射帶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形狀及大小隨時間不斷改變。
  • 南大西洋異常怎麼辦?地球磁場的怪異行為 1100萬年前就早已存在
    南大西洋異常怎麼辦?在南大西洋異常區是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從高劑量的太陽風和宇宙輻射的一個薄弱點。之所以存在這種異常,是因為地球內部的Van Allen輻射帶最靠近行星表面,從而導致高能粒子通量增加。反過來,這種異常也會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造成技術幹擾。
  • 跟隨海洋科考隊員一起去探秘西太平洋「海底花園」
    又被稱為「海底花園」  西太平洋  全球海山系統分布最為集中的海域  人類對這一區域海山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科學」號科考船  不過滄海一粟  它卻承載著億萬中國人的深藍夢想  憑著科技與勇氣深入秘境、探索未知  2018年  「科學」號科考船上的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揭秘洋底探秘...
    大洋科考有多神奇? 小朋友們,家長們,注意啦!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博士親臨溫州 親身講述科學家 在大洋深處的探險故事 解密深海大洋處的神奇世界!
  • 動物:南大西洋島一種孤立鳥類的起源和進化
    導語:通過機翼或可以騎在碎片上,這一種現在不那麼飛行的和稀有的小鳥,很可能在南大西洋的中部找到一個小島嶼的火山起源的小島。並且結果表明鳥、鐵軌需要改變名稱。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鳥是在150萬年前的一次遷徙中到達南大西洋島的。南大西洋島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動物生活的地方。事實證明,按科學的說法,這種名為呆秧雞的軌道鳥需要改名。他的四人小組已經發現了將這種鳥與南美物種聯繫在一起的基因證據。這個人跡罕至的島嶼是特裡斯坦群島三個島嶼中最西端的一個,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鐵路的地方。
  • 南大西洋異常的原因是什麼?科學家推測南北磁極將開始反轉
    可近200年的數據表示,北極區域的磁場強度已經損失了全球平均磁場強度的9%,並且北極磁場位置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已經形成了磁強度降低的區域,這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並且還在非洲西南部發現了另一個場強降低中心,這表明南大西洋異常可能分裂成兩個獨立的單元。與此同時,北極磁場位置還在以每年約20公裡的速度向西移動。調查南大西洋異常然而問題的重點在於:地球磁場異常的起因是什麼?關於這一點科學家也沒法直接解釋,畢竟以目前的科技還沒辦法深入地核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