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南大西洋島一種孤立鳥類的起源和進化

2020-12-05 百家號

導語:通過機翼或可以騎在碎片上,這一種現在不那麼飛行的和稀有的小鳥,很可能在南大西洋的中部找到一個小島嶼的火山起源的小島。並且結果表明鳥、鐵軌需要改變名稱。

在研究人員將這種小鳥與南美洲的一種鳥類聯繫起來後,需要改名。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鳥是在150萬年前的一次遷徙中到達南大西洋島的。南大西洋島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動物生活的地方。事實證明,按科學的說法,這種名為呆秧雞的軌道鳥需要改名。他的四人小組已經發現了將這種鳥與南美物種聯繫在一起的基因證據。

這個人跡罕至的島嶼是特裡斯坦群島三個島嶼中最西端的一個,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鐵路的地方。這個島嶼是300萬至600萬年前由一座現已滅絕的火山形成的,位於巴西阿雷格裡港以東約3600公裡,南非開普敦以西約2800公裡。這些鳥類最早是由英國外科醫生珀西·洛於1923年發現的,他是一位鳥類愛好者,後來領導了大英博物館的鳥類學收藏。南大西洋島一種孤立鳥類的起源和進化。

他把這些鳥歸為亞特蘭蒂西亞屬,參考了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並以特裡斯坦達庫尼亞島牧師羅傑斯的名字給這個物種命名。羅傑斯是附近島嶼特裡斯坦達庫尼亞上的牧師,也是第一個收集標本的人。洛估計這些鳥是在從非洲或南美來的一座下沉的大陸橋上走到島上的,但後來板塊構造的發現排除了這個想法,斯特範德說。他說:「很明顯,我們發現這些鳥不是步行的。」他們飛了起來,或者得到了漂浮碎片的幫助。它們是一路飛行,還是被風暴捲走,然後落在殘骸上,我們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他們設法從南美洲大陸到達了人跡罕至的島嶼。利用現代的線粒體和核DNA測序和系統發育方法,團隊將該島的鐵路與南美洲的點翅秧聯繫起來。這種分裂發生在150萬年前,鐵路在無法到達的島上進行了一次遷徙。研究小組建議將這些人跡罕至的鐵路物種重新歸類為側線龍屬,因為它們是相關物種。

當這些鳥抵達該島時,他們發現了三個沒有天敵的棲息地——草地、蕨類植物沼澤和林地——以及豐富的食物來源,包括蠕蟲、飛蛾、漿果和種子。不久之後,這種隱居的鳥類就不再需要強有力的翅膀來生存,而是進化成了一種不會飛的物種。遺傳分析開始於斯特範德在隆德大學的時候,並且是在UO的計算資源中完成的,斯特範德在瑞典研究委員會的三年研究員的指導下進行研究。

總結:島上的鐵路人口處於一個微妙的情況。雖然現在約有5500隻成年鳥在島上茁壯成長,但偶然引入老鼠或其他食肉動物可能會毀掉它們。在其他島嶼上發現的化石表明,許多其他不會飛的鐵路物種曾在那裡,但隨著人類的到來,它們開始捕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瀕臨滅絕物種紅色名錄中,這種鳥類被列為易受破壞的物種。

相關焦點

  • 鳥類的起源與進化
    從古至今,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在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被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是成為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最感興趣的課題。由於鳥類的化石資料太少,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於鳥類的起源提出了眾多的猜想,然而爭議至今仍沒有被解決。
  • 南大西洋的荒島——聖赫倫那島,拿破崙的終老之地
    聖赫倫那島是南大西洋中的一個火山島,東距非洲1950公裡,西距南美洲2900公裡,1502年被葡萄牙人發現並命名,1659年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183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此後,本島與南方的特裡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組成聖赫倫那直轄殖民地,土地面積122平方公裡,居民4255人(2008年統計數據),首府及主要港口均為詹姆士敦。聖赫倫那是一個很小並且偏遠的火山島,但也是個十分美妙的地方。每年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成年鯨鯊會在這裡的海岸聚集。從非洲的海濱一直延伸1200英裡直至南大西洋,許多鯨鯊都在這鮮為人知的地方孕育出它們的下一代。
  • 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
    ,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這表明這種現象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特徵,不太可能代表地球磁場即將發生逆轉。國際太空站則需要添加保護層而免受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影響。由於地球磁軸傾斜於地球自轉軸約11度,範艾倫輻射帶並非等距環繞著整個地球,這造成南太平洋海域一帶成為範艾倫輻射帶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區域。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形狀及大小隨時間不斷改變。
  • 孤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類曾經滅絕 此後又「重複進化」出現
    據外媒BGR報導,當一種動物物種被推到滅絕的邊緣時,往往無能為力。阿爾達布拉環礁上的情況就是如此,在那裡,一種不會飛、和雞差不多大小的中型鳥類大約在13.6萬年前滅絕了。阿爾達布拉環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了,這種不飛的鳥類無法逃脫,整個物種遭受滅頂之災。
  • 南大西洋異常怎麼辦?地球磁場的怪異行為 1100萬年前就早已存在
    在南大西洋異常區是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從高劑量的太陽風和宇宙輻射的一個薄弱點。之所以存在這種異常,是因為地球內部的Van Allen輻射帶最靠近行星表面,從而導致高能粒子通量增加。反過來,這種異常也會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造成技術幹擾。
  •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鳥類這麼多,可是進化論的靈感卻是島上的植物!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雀科鳴禽非常著名,達爾文的進化論卻是從植物身上發現的。1835年9月,英國皇家海軍「貝格爾」號剛停泊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最東部的聖克裡斯託瓦爾島上,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便急切地上岸去收集生活在那兒的各種昆蟲、鳥類、爬行動物和植物的樣本。
  •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1日電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10月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南大西洋異常的原因是什麼?科學家推測南北磁極將開始反轉
    磁場異常行為由於熔融物質的運動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磁場方向和強度也會產生些許變化,但一般情況下磁場強度不會相差超過1%。可近200年的數據表示,北極區域的磁場強度已經損失了全球平均磁場強度的9%,並且北極磁場位置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間,已經形成了磁強度降低的區域,這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獲取海底熱液硫化物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24日電(記者王卓倫)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
  • 「時間悖論」: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
    槽齒類起源說的反對者們發現了時間上的不一致性,他們認為鳥是從鳥類起源數百萬年後的祖先那裡進化而來的。地層學和系統發育之間的明顯差異已被廣泛用於反對獸腳類起源說。正如獸腳類起源說的批評者指出的那樣,奧斯特羅姆認為,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1.5億年前)源自早白堊世(9500萬年前)的恐爪龍(馬丁,1983b;費杜西亞,1996,2012)。他們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的解剖相似性是由於進化的融合。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獲海底熱液硫化物,富含金銀銅鐵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24日電 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 帶有實時攝像功能的電視抓斗從約3000米的南大西洋海底獲取熱液硫化物後升出海面(10月23日攝) 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介紹,探查海底熱液活動及其形成的硫化物是本次環球科考航次在南大西洋海域的重要工作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地圖看世界;南大西洋的戰略重地阿森松島
    阿森松島是英國的海外領地,是聖赫倫那島的屬地,由聖赫倫那總督派專員進行管理。阿森松島位於中大西洋海嶺中,屬於火山島,主島面積約為88平方公裡,在其近岸處有若干面積不足1平方公裡的小島和礁石。聖赫倫那島,面積121平方公裡,是屬南大西洋中的一個火山島,隸屬於英國,離非洲西岸1950公裡,離南美洲東岸3400公裡,孤懸海中。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1/4) "← →"翻頁
  • 美國宇航局正在調查神秘的南大西洋異常現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正在調查神秘的南大西洋異常現象,這是一個地球磁場的薄弱區域,其面積在不斷擴大。這一區域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在過去的50年裡,該區域的磁場強度迅速縮小,而該區域本身也在增長並向西移動。在過去的五年裡,第二個強度最小的中心在非洲的西南部發展起來,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異常可能分裂成兩個獨立的細胞。這一弱點可能會使地球面臨危險,因為地球磁場會排斥並捕獲危險的太陽輻射,但這一弱點意味著這些粒子會越來越接近地球表面。
  • 「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原標題:「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日前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NASA開始調查神秘的南大西洋異常現象
    據英國天空新聞網(Sky News)當地時間8月18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NASA)的科學家們,正在調查一個位於南大西洋的神秘異像。在這個區域內,地球的磁場,正因某種未知的原因而明顯減弱。在過去的兩百多年裡,地球上各個區域的磁場平均同比減弱了10%,但在非洲到南美洲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比其他地區弱的地磁區域。
  • 一種生物滅絕了,有沒有可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最近就有一個振奮人心的科學發現:一種曾被認定徹底滅絕的生物,居然神奇地「原地復活」了。不僅如此,該生物「滅而復生」的過程為人類揭示了新的自然演化奧秘:一種生物滅絕了,居然還能重新進化出同樣物種來。  又比如在1100多萬年前,一種屬於硅藻鼠科的寮國巖鼠徹底消失了。 然而,2005年有學者發現一種新發現的嚙齒類動物像粗大的像松鼠一樣的尾巴和獨特的頭骨。這與滅絕的寮國巖鼠有十分相似。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種巖鼠正是是消失已久的古老齧齒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