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

2020-07-21 技術力量


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

南大西洋異常區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顯示,南大西洋異常區早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已存在,這表明這種現象是一種反覆出現的特徵,不太可能代表地球磁場即將發生逆轉。

所謂南大西洋異常區是地球上一片地磁最弱的區域,覆蓋範圍涉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由於該區的地磁較其它地區弱,阻擋太陽粒子的範艾倫輻射帶在該區域上空形成凹陷,這讓太陽粒子可以到達更接近地球的位置,導致穿越該區域上空的人造衛星受粒子影響而出現運作異常。哈勃太空望遠鏡也曾在穿越該區域上空時出現運作異常。因此,現在每當哈勃望遠鏡穿越該區時都會停止運行。曾在該區域上空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表示在視野範圍內見到流星。國際太空站則需要添加保護層而免受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影響。

由於地球磁軸傾斜於地球自轉軸約11度,範艾倫輻射帶並非等距環繞著整個地球,這造成南太平洋海域一帶成為範艾倫輻射帶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區域。

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形狀及大小隨時間不斷改變。自從1958年發現以來,該區域的南方邊緣位置並無太大改變,並不斷的向西北、北、東北及東方擴張。太陽粒子落在異常區的密度亦會每日隨時間不同而改變,粒子密度最高的時候為異常區的正午時分。

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磁場不斷減弱是異常區不斷擴大的原因。當地球磁場持續減弱,範艾倫輻射帶的內圍亦會越來越靠近地球表面。以目前的擴大速度,異常區有可能於2240年覆蓋整個南半球。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利物浦大學古地磁研究人員分析了地球磁場的記錄,這些記錄保存在位於南大西洋異常中的聖赫倫那島的火成巖中。

這些巖石中的地磁記錄涵蓋了800萬年至1100萬年前發生的34次不同的火山噴發。這些記錄顯示,在這些火山噴發時,聖赫倫那島的磁場方向往往指向遠離北極的地方,就像今天一樣。

地球的磁場不僅賦予我們用指南針導航的能力,而且還保護我們的大氣層不受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稱為太陽風)的影響。但是,它的強度和方向並不是完全穩定的,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它都有能力完全翻轉,造成的影響甚大。

南大西洋異常區現象是該領域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除了它對空間技術造成損害外,它還提出了更多問題,即它從哪裡來?是否代表著該區域磁場全面減弱的開始和即將發生的地球磁極點的逆轉?

論文的主要作者,利物浦大學博士生耶爾·恩格斯說:「我們的研究首次對這一地區的磁場進行了長期分析,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它揭示了南大西洋磁場的異常並不是一次性的,類似的異常現象在800萬至1100萬年前就存在。這是第一次在如此長的時間尺度上顯示出南大西洋地區地磁場的不規則行為。它表明,南大西洋異常是一個反覆出現的特徵,可能不是地球磁場即將發生逆轉的跡象。它還支持了早先的研究,這些研究暗示了南大西洋異常與最下層地幔和外核的異常地震特徵之間的聯繫。這使我們更接近於將地磁場的行為與地球內部的特徵直接聯繫起來。」

相關焦點

  • 南大西洋異常怎麼辦?地球磁場的怪異行為 1100萬年前就早已存在
    地球磁場的怪異行為 1100萬年前就早已存在新的研究表明,南大西洋地區地球磁場中的奇怪行為可以追溯到1100萬年前,並且不太可能引起地球磁場的任何即將發生的逆轉。在南大西洋異常區是地球磁場,保護地球從高劑量的太陽風和宇宙輻射的一個薄弱點。之所以存在這種異常,是因為地球內部的Van Allen輻射帶最靠近行星表面,從而導致高能粒子通量增加。反過來,這種異常也會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和太空飛行器造成技術幹擾。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南大西洋現磁場異常,是地球磁場要翻轉嗎?專家稱或出現獨立磁場
    地球磁場是生命物種的保護傘,因為它可以保護地球大氣層儘量少地受到太陽風(太陽表面噴出的高速帶電粒子)的衝擊,從而使得地大氣層可以長期穩定的存在,而大氣層正是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條件。但是科學家在對地球磁場進行研究時,發現地球的磁場分布並不均勻,比如南大西洋磁場異常區,其磁場強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弱了
  • 地球上一個神秘異常區,地球磁極翻轉是否與其相關?
    但是地球上並不是所有的區域都均勻的分布著這種磁場,因為在南大西洋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地方,在這個神秘的一場區域內就連衛星經過這個區域都需要關閉系統,更不用說是一些普通的電子產品。在南半球有一塊區域,磁場強度要比其他地方都弱,而且它的弱化速度比其他的地方速度快了最起碼達到十倍以上,所以科學家將這個地方稱之為南大西洋異常區,最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南大西洋異常區裡面,它的磁場甚至還會直接出現反轉的情況,簡單的來說,就是在這個區域有一些地方會直接出現朝南的磁北極。
  • 南大西洋磁場表現異常,衛星過頂受影響!
    根據古地磁研究,我們現在已知的地磁逆轉次數已經達到數萬次,科學家專門制定了一個全球磁極時間表。地磁逆轉現象發生的時間沒有規律,非常隨機。地磁逆轉確實是自然現象,但是磁極逆轉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磁場強度的減弱,地球近地空間5.8萬公裡高的磁層和電離層也會不斷削弱,而且完成一次地磁逆轉最快也要近百年。
  • NASA啟動緊急調查:南大西洋異常區域正急速擴張,非洲南部已陷落
    南大西洋磁異常區域地球上磁場最弱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在南美洲南部到南大西洋海域,1958年柯策(Pieter Kotze)發現這個異常區域,科學家研究後發現,這裡的異常現象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南大西洋異常區:不止磁場減弱,範圍更逐漸擴大
  • 動物:南大西洋島一種孤立鳥類的起源和進化
    導語:通過機翼或可以騎在碎片上,這一種現在不那麼飛行的和稀有的小鳥,很可能在南大西洋的中部找到一個小島嶼的火山起源的小島。並且結果表明鳥、鐵軌需要改變名稱。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鳥是在150萬年前的一次遷徙中到達南大西洋島的。南大西洋島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動物生活的地方。事實證明,按科學的說法,這種名為呆秧雞的軌道鳥需要改名。他的四人小組已經發現了將這種鳥與南美物種聯繫在一起的基因證據。這個人跡罕至的島嶼是特裡斯坦群島三個島嶼中最西端的一個,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鐵路的地方。
  •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1日電 新聞分析: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南大西洋新華社記者王卓倫「查清中國海,登上南極洲,進軍三大洋」是中國幾代海洋人的夢想。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已衰減50%,地球這一地區磁場強度衰減嚴重,衛星經過都要關機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人類一直依賴的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而且位於南大西洋的一塊區域磁場減弱尤為嚴重。持續千年的變化根據歐洲航天局提供的數據,全球磁場強度在過去200年裡平均下降了約9%,而在南大西洋的一個地區,磁場強度下降更為恐怖,這就是著名的「南大西洋異常區」。
  • 中國海洋科考探秘南大西洋 探查"海底黑煙囪"
    目前,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1」船航行在南大西洋上。自10月8日於南非開普敦港起航後,它逐漸向任務作業區靠近。中國海洋科考為何探秘人類認知相對薄弱的南大西洋?這一海域有何特殊科研價值?記者採訪了船上專家。
  • 已衰減50%,地球這一地區磁場強度衰減嚴重,衛星經過都要關機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人類一直依賴的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而且位於南大西洋的一塊區域磁場減弱尤為嚴重。科學家認為,緊鄰非洲大陸下方發生的事情正在促使地球磁場偏轉和變化。持續千年的變化根據歐洲航天局提供的數據,全球磁場強度在過去200年裡平均下降了約9%,而在南大西洋的一個地區,磁場強度下降更為恐怖,這就是著名的「南大西洋異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