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航天和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大西洋有一個巨大的磁異常區域,一直以來它就在那裡,太空飛行器路過都會受到影響!不過最近數十年來,南大西洋東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極小值區域,而且每年正在以20千米的速度擴大,非洲南部已經有部分地區陷落!
地球上磁場最弱的一片區域,覆蓋範圍在南美洲南部到南大西洋海域,1958年柯策(Pieter Kotze)發現這個異常區域,科學家研究後發現,這裡的異常現象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此前儘管磁場強度異常且偏低,但一直以來不太變化!
從1590年以來都非常平穩,但在1750年之後地磁強度逐年下降,從1850~1860年開始,全球磁場強度也開始下降,科學家認為是「磁異常區域內磁場下降,帶動了全球磁場進一步下降」!
對太空飛行器的影響
磁場變化對太空飛行器影響挺大,地球磁氣圈中有一個範艾倫輻射帶。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升空,其攜帶的改革計數器突然下降到0,1958年3月26日探險者三號升空時,又發生了同樣的狀況,當時科學家非常不解!
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認為這是地球磁場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帶電粒子捕獲區,它是地球磁場俘獲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所形成的,後來將此區域命名為範艾倫輻射帶!這個輻射帶分為內外兩層,外帶捕獲的電子比較多,內輻射帶則高能質子更多一些。
儘管範艾倫輻射帶保護了地表免受大量高能粒子的轟擊,但對於太空飛行器影響可就大了,輻射帶的內帶在2000~5000千米高度,外帶在60000~100000千米,對太空飛行器影響最大的是內帶,敏感的星載電子元件會被其轟擊產生誤動作,重啟甚至失靈!
2011年11月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載著中國的「螢火一號」在近地軌道上變軌到地火轉移軌道時,因為晶片抗輻射設計不足,點火時重啟,導致變軌失敗,此後數次都出現故障,最終在次年1月15日墜入太平洋!
因此人造衛星軌道設計時都會避免運行在範艾倫輻射帶內,如果要穿越範艾倫輻射帶的太空飛行器都要加固設計,當然載人太空飛行器要避免在此軌道內運行,當然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補給方便運行在低軌道(國際空間站高度:400千米左右,基本為圓形的軌道)。
磁異常區域的範艾倫輻射帶偏低
上文說明了範艾倫輻射帶在正常情況下大約是2000~5000米,但在日冕物質拋射時(太陽異常活躍期間),其高度邊界可能會被壓縮至南大西洋上方200千米,縮減為原來的1/10!這是一個可怕的數據,屆時大量的衛星和國際空間站都將暴露在太陽高能輻射之下,眼冒金星可能就會真的發生!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尤爾根·馬茨卡稱在過去的十年中,南大西洋異常東部出現了新的磁場極小值,每年以20千米速度急速擴張,並且還有加速趨勢,據此估計到2240年,整個南半球將會處在磁異常區域的擴張之下!
ESA的數據表明,磁異常區域內的磁場在1970年至2020年之間,最低強度從24,000納米特斯拉下降至22,000,未來南半球恐將半暴露在太陽高能粒子的威脅之下,特別是太陽活動的高峰期,範艾倫輻射帶可能壓縮至更低,不過有另一個副產品將會產生:
2200年後南半球極光更常見
極光是帶電粒子轟擊大氣層的氮原子和氧原子,激發到高能態後的輻射,氮原子激發後發射紅色或者紫色極光,氧原子被電子激發發出綠色或者褐紅色光。但這種美麗的極光伴隨的可能是高輻射環境,動植物可能死亡率可能會大幅增加!
NASA(美國宇航局)和ESA(歐洲航天局)正密切監視
NASA正利用ESA的Swarm衛星取得的數據,正在密切監視南大西洋的此異常區域變化狀況,Swarm(蜂群)衛星是2013年11月22日發射,運行在500千米高度,主要檢測對象是太陽風中帶電粒子與地球磁場!
該「蜂群」衛星由三個組成部分,兩顆衛星在460km高度軌道進行編隊飛行,以測量地球磁場的東-西梯度,而第三顆衛星部署在高度為530km的軌道,星載設備包括矢量場磁強計,絕對標量磁強計、電場裝置、加速度計、GPS接收機、星敏感器和雷射反射器等!
但除了檢測和預警,我們什麼都做不了,現在能知道的是磁異常可能將分裂成兩個區域,但未來仍將繼續擴大,地球內核肯定發生了什麼事件,但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內部仍然隱藏了太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