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是一個很嚴謹的概念,首先它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即中國大陸某一區域。比如目前中國臺灣地區還有野外種群存在,據報導還有一萬多隻,但這些是不包括在概念範圍之內的。
再說區域功能性滅絕應理解為一種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急劇下降以致其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原物種種群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下去的能力。
中華穿山甲在森林中主要以白蟻為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調節生態系統功能發揮著關鍵作用。但由於多年來的非法盜獵現象猖獗,中華穿山甲種群數量銳減,導致大陸地區許多傳統棲息地中已經沒有足夠數量的中華穿山甲,難以實現其重要生態功能,這也是區域功能性滅絕的概念理解。
目前在我國大陸地區,主要通過專業機構在採取人工措施大規模控制白蟻,比如白蟻防治中心、防控辦公室和白蟻防控公司等,幫助人們解決森林以及城鄉區域白蟻過量的問題,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中華穿山甲的關鍵作用。
中國綠髮會穿山甲工作組於2018年宣布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符合其作為國家一級學會的科學研究屬性。在此,亦提供案例供讀者朋友參考:2019年5月,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在考拉數量仍存有約8萬隻,並且很容易在發現野外種群情況下,宣布了澳大利亞考拉功能性滅絕。由基金會作為專業機構發布相關結論的做法在國際上已有先例,也是符合科學和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