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穿山甲已「功能性滅絕」?轉發,留住最後的它們!

2021-01-18 東方網

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會)宣布: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的概念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某一物種已經不能滿足其生態系統中承擔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該物種的種群數量已難以恢復,甚至難以在自然狀態下維持繁衍。


是真的無法挽回了嗎?

△6月5日,廣西林業部門在野外放生一隻被救護的中華穿山甲。這是2000年以來,廣西首次野外放生中華穿山甲

作為現存唯一的鱗甲目哺乳動物,穿山甲主食白蟻和螞蟻,喜夜行獨居,通常生活在空心樹或洞穴之中。有「森林衛士」之稱的穿山甲每年最多能夠吃掉大約700萬隻白蟻和螞蟻。在一片面積約350畝的森林中,只要有一隻中華穿山甲存在,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蟻種群。


綠會稱,通過實地調研並結合野外記錄和走訪情況,近3年內,僅有效記錄並查證到11隻中華穿山甲,且在中國大陸地區長期未監測到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存在。


目前,除在中國臺灣地區有1.5萬-2萬隻中華穿山甲外,我國其他地區均未見或僅見零星個體存在。因此,可以判定中華穿山甲種群在大陸地區已極度稀少,呈功能性滅絕狀態。


但也有不少學者表示,中華穿山甲應該還到不了功能性滅絕的狀態。判斷一個物種是否已經功能性滅絕要格外慎重,需要足夠的科學依據。


相關專家表示,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的確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只有快速、科學、系統、全力推進中華穿山甲保護工作,才有可能避免其在中國大陸地區走向徹底滅絕


目前已知的穿山甲有包括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在內的8個品種,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中華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與其他品種的穿山甲相比,中華穿山甲的耳廓稍大,頭更短,尾巴也更短。


廣西大學動物專家周放教授對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代,他在華南做野外調查時看到或者踢到穿山甲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就很少再見到穿山甲了。「當人們想去研究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詩寶曾撰文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04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銳減88%-94%,由常見物種變成了極度瀕危的物種。


「綠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穿山甲主要棲息地走訪了大量曾在當地從事獵捕工作的人,受訪者均表示已經有5-15年沒有在野外見過穿山甲了。」綠會工作人員周晉峰說。


綠會工作人員在走訪時發現,近30年幾乎沒有人見過中華穿山甲,80、90後青年人則大多不知道也不認識穿山甲這一物種。


曾多次帶領志願者深入森林尋找穿山甲的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周燦英對記者說,從2016年起,他們在湖南、江西曾有穿山甲出沒記錄的區域陸續架設了多臺紅外攝像機,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拍到穿山甲。


近兩年在福建、江西、廣西等地都有發現中華穿山甲的消息出現,但綠會跟蹤調查時,發現者均未能提供包括照片拍攝細節、穿山甲糞便樣本等進一步證據,因此不能確定觀測到的中華穿山甲是否來自當地。


「考慮到在觀測到中華穿山甲出沒的地區也發現了更多數量的馬來穿山甲,因此不能排除被發現的穿山甲是被走私進來的可能。」綠會工作人員說。


△3月底,廣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了一批由海關查沒的走私穿山甲。圖為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在動物醫院做CT檢查


儘管中華穿山甲在大陸的數量已極其稀少,然而是否達到功能性滅絕的狀態仍存在爭議。多位穿山甲研究者均對記者表示,判斷一個物種是否已經功能性滅絕要格外慎重,需要足夠的科學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的曾巖博士對記者表示,「中華穿山甲應該還到不了功能性滅絕的狀態。根據去年紅外相機以及零星觀測到的數據,在華南地區可能還有能自我維持的小種群,但是特別小」。


她表示,考慮到中國臺灣地區和越南北部仍有健康種群的存在,就中華穿山甲這一物種而言,距離功能性滅絕尚有一段距離。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詩寶認為,從保護角度講,具體數量多少不是重點,這一數量能否維持一定的種群密度才是需要關注的。雖然中華穿山甲的數量並不像熊貓那樣稀少,但是考慮到廣闊的地理分布,過低的種群密度會給穿山甲的交配帶來困難,從而提升潛在的滅絕風險。而是否出現功能性滅絕,還需要用科學說話。


關於穿山甲數量低於多少會造成功能性滅絕,臺灣穿山甲專家孫敬閔博士向記者表示,這一問題還沒有科學研究的定論。參考其他哺乳類物種,一般情況下,野外個體低於幾百隻就有可能功能性滅絕。如果種群之間的連接性較低,那功能性滅絕的可能更大。


國家林業局在上世紀末進行的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穿山甲數量約有6萬頭左右,生態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001-0.056頭。到2008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約為25100-49450隻之間。另據《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在2018年發布的數據,中華穿山甲在過去20年裡數量減少了90%。


△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尾巴出現化膿,救護人員在對其進行檢查和治療


「知之甚少」是穿山甲專家們經常提到的詞,由於種源過少,研究人員對穿山甲的了解主要來自歷史資料以及對圈養種群的習性研究。然而對穿山甲生態習性的不了解,也給人工繁育工作帶來了更多困難。


綠會發布的報告中稱,穿山甲繁殖緩慢,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交配,孕期為5-7個月左右,每年只生一胎,通常每胎只產一仔。因此中華穿山甲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後,通過自然繁殖很難恢復,且極易因人類活動幹擾等導致徹底滅絕。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人類對中華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實現科學有效的人工繁育。


吳詩寶對記者表示,就現有的人工繁育技術水平而言,在人工環境下維持穿山甲的生存是可以的,但這並不代表繁育技術已經成熟。穿山甲在食物上的特化性較強,在營養配比、物理環境的維持上都有較高要求。


今年3月,一批被查獲的馬來穿山甲被送往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行救護。這批穿山甲的食物來源成為包括張思遠在內的眾多救護人員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除了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的專家緊急製作的一批需要低溫保存的特殊配方食物,救護人員還從網上訂購了貴州凱裡的幹黑螞蟻,並拜託雲南普洱的佤族鄉親快遞來了當地的白蟻窩。在參與救護到現在的一個多月裡,救護人員們爬樹或是深入樹林尋找、摘取螞蟻窩並小心運回救護中心一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吳詩寶稱,穿山甲人工繁育的成本較高。「養穿山甲可能比養熊貓更麻煩,也更貴。」


對於能否通過人工繁育來恢復種群數量,曾巖認為,人工繁育的種群增長時間較長,同時由於中國大陸的中華穿山甲種源數量較少,人工繁殖過程中遺傳多樣性會快速丟失。此外人工繁育出的種群在野化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作為環境適應性更強的原生物種,中華穿山甲的種源已經很難找到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中國穿山甲研究中心主任朱紹和博士認為,通過人工繁育的方式來維持中華穿山甲種群數量其實不是短期內的最優選擇,還是應該加強對穿山甲的保護,並從中國臺灣或國外重新引進中華穿山甲。


他所在的團隊正在嘗試從分子層面去了解穿山甲如何應付病菌或該病菌如何攻擊穿山甲的機制,這可能會幫助人們更好地救助穿山甲。



綠會的報告稱,導致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人為因素,除對其棲息環境的幹擾與破壞外,因對中華穿山甲鱗片藥用、食療等方面的需求而引發的人為捕殺,也是中華穿山甲數量銳減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穿山甲更多地與食物和藥物聯繫在一起。


「吃、利用和棲息地環境變化是造成穿山甲數量快速減少的幾大原因。」吳詩寶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以入藥為主的市場利用是主因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調查顯示,在亞洲,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由於亞洲本地穿山甲已被消費得所剩無幾,非法商人開始從非洲販運穿山甲。該組織2016年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約100萬隻穿山甲被捕獲,其中約1/10走私到中國。近十年來,中國查獲的穿山甲走私案件有200多起,查獲活體與死體穿山甲數量15000餘只。


2016年,《國際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將8種穿山甲列入附錄,即完全禁止國際貿易,該提案已於2017年正式生效。


隨著打擊非法貿易執法力度的加強、以及公眾宣傳教育效果的逐步顯現,包括食用、裝飾用等在內的穿山甲非法需求已有所降低。


然而現在,穿山甲合法需求量依然巨大。《中國藥典》中記錄了中華穿山甲的功能主治包括:消腫潰癰,通經下乳等。在中國,穿山甲甲片可藥用,但僅限於定點醫院臨床使用和中成藥生產。


2008-2015年間,國家林業局每年披露的穿山甲甲片消耗控制量,即批准使用量,約為每年26.5噸左右,相當於5.7萬頭穿山甲。而CITES貿易資料庫記錄顯示2001-2014年間,中國年均甲片(商業、科研、教育)進口額僅為446千克。這中間的差額只能通過國內庫存以及非法貿易來填補。


數據顯示,僅2018年,國內6個海關就共查獲走私穿山甲鱗片38.14噸,這意味著約有6萬隻穿山甲慘遭殺戮,這其中大部分是非洲穿山甲。


為更好地保護穿山甲,綠會建議取消穿山甲藥用標準,從藥典中刪除,今後不得再用甲片製藥。對已生產出的含穿山甲成分的中藥成方製劑進行查封,禁止出售。對庫存甲片予以公開銷毀,徹底消除流入市場的可能。


取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用標準此前曾有先例。1993年國務院曾在《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中提出,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藥用標準,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製藥。


目前,在穿山甲生活的51個國家和地區,其均被列為瀕危物種。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更是在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名單。危險程度僅次於野外滅絕和滅絕。


按照瀕危程度由高到低,受危名錄部分可以分為極危、瀕危、易危三個細分類別。2016年,大熊貓的瀕危等級由瀕危被降為易危。


然而現在,穿山甲在中國仍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推動穿山甲成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目前尚未有結果。


曾巖表示,需要給穿山甲一個明確的身份,以便投入全國的力量加以救護和保護,這將有效減少因技術分散和人工救護分散造成的損失。


吳詩寶也在採訪中稱,由於野生穿山甲已經難以找到,因此更應提高救護水平,儘可能地保護好被送到救助中心的穿山甲。「救護工作仍缺少系統性規範,有關部門應該儘快推出統一的技術規程和救護管理制度,對救護主體資質以及救護、放生、後續監測過程中的標準和流程進行規範。」


一位參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修訂工作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名錄自1989年施行以來一直未進行修訂。按照計劃,新修訂的名錄或將在今年年底前頒布,在修訂稿中穿山甲是列在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中。

今天,「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

登上微博熱搜。

網友紛紛表示痛心,

也呼籲停止傷害!


@阿凡真是個厲害的人呢:穿山甲真的好可愛,被拔鱗片真的好殘忍,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金主哥:對穿山甲的印象還停留於葫蘆娃,結果它就要離開了,寶貝,不去救爺爺了麼?這次我們保護好你啊


@王尼瑪:請停止傷害,拜託了!


@瀕危物種科學小助理: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南方的生存適合度遠勝於大熊貓和朱䴉,只要我們全力以赴地關注愛護,它們能堅持能渡劫。請不要放棄,給它們機會。

中華穿山甲或許還沒真正

「功能性滅絕」

但這一消息,

希望能為你我敲響警鐘。

救救它們!

轉發,留住最後的穿山甲!

來源:東方網綜合新京報、網友評論

編輯:章叢雨

審稿:張海盈

相關焦點

  • 中華穿山甲爭議:「功能性滅絕」還需慎提|新京報專欄
    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的提出,本身也暗示著,我國本土穿山甲的保護已刻不容緩,但還是需要經過反覆確認,更謹慎、更正式才好。▲中華穿山甲是否功能性滅絕引爭議 專家:還未到滅絕狀態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文 | 冉浩近日,在第二屆金山嶺長城論壇上,穿山甲女孩代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布,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 「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不同於「穿山甲滅絕」
    「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是一個很嚴謹的概念,首先它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即中國大陸某一區域。比如目前中國臺灣地區還有野外種群存在,據報導還有一萬多隻,但這些是不包括在概念範圍之內的。再說區域功能性滅絕應理解為一種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急劇下降以致其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原物種種群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下去的能力。中華穿山甲在森林中主要以白蟻為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調節生態系統功能發揮著關鍵作用。
  • 一種比大熊貓還稀有的動物,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心痛!
    本文屬於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一種比大熊貓還稀有的動物,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心痛!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宣布了一個令人無比震驚的消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圖片來源於網絡什麼叫做功能性滅絕呢?功能性滅絕是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數量變得非常稀少,以至於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或者是生存的能力。
  • 剛剛,中華穿山甲正式宣布功能性滅絕!只因它可以壯陽?!
    無辜的中華穿山甲,終於功能性滅絕!就在幾天前,中國國家權威機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在其官網上宣布了一則讓很多人都心痛不已的消息——中華穿山甲,竟然已經在大陸功能性滅絕了!看到這個消息,不少人腦子還是懵的,穿山甲我們挺熟悉的,怎麼突然就功能性滅絕了呢!這個和徹底滅絕有何區別?
  • 中華穿山甲瀕臨滅絕?
    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會)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的概念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某一物種已經不能滿足其生態系統中承擔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該物種的種群數量已難以恢復,甚至難以在自然狀態下維持繁衍。
  • 中華穿山甲有沒有滅絕,到底誰說了算?
    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基金會」(綠髮會)宣稱,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已經在中國大陸「功能性滅絕」。作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焦點之一,這個物種的「滅絕」無疑會是個令人震驚的大新聞——但是不少專業人士立刻指出,這個言論缺乏科學證據的支持,根本不可靠。
  • 穿山甲真的要被吃滅絕了嗎?它們的現狀如何?
    中華穿山甲在以上這8種穿山甲中,我國僅有一種,它就是中華穿山甲。相比較其他亞洲的穿山甲來說,中華穿山甲的體型偏大,成年個體有著平均90公分左右的體長,3公斤左右的體重。雖然從表面上看,穿山甲的外觀並不太受人待見,但是它們對人沒有任何的威脅。
  • 20年中數量減少90%,中華穿山甲已成功能性滅絕,怎樣再去拯救它
    穿山甲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南亞地區,非洲南部有少量分布,我國的主要穿山甲品種為中華穿山甲(鯪鯉),其體形狹長,四肢粗短,尾扁平,背面略隆起,體表被角質鱗甲,嘴巴又尖又長,沒有牙齒,但舌頭又細又長,善於從螞蟻洞中捉螞蟻吃。穿山甲被認為是最擅長打洞的動物之一,它的前爪很長,很快就能在地上鑽出一個洞來,它最喜歡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較潮溼的丘陵雜灌叢中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
  • 穿山甲要被中國人吃滅絕了?
    最近兩天,一則新聞不斷發酵——#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聽到這個消息,相信大家都很震驚。穿山甲難道不是一種數量很多的動物嗎?我還沒見過穿山甲它就要滅絕了???給出此結論是一個從事多年穿山甲保護的公益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雖然此結論被質疑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持,說「功能性滅絕」準確性有待商榷,但卻是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 除了穿山甲,還有超過100萬個物種可能在數十年內滅絕
    除了穿山甲,還有超過100萬個物種可能在數十年內滅絕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根據近三年的實地調查研究所得數據,公布了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功能性滅絕」這一令人吃驚的消息。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指某個物種不僅不能夠繼續承擔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功能,其種群數量在自然繁衍的狀態下也很難再次恢復。調查結果顯示,除去中國臺灣地區的1.5萬到2萬隻中華穿山甲外,中國大陸地區僅僅監測到11隻中華穿山甲,且並未獲得野外中華穿山甲種群存在的任何證據。因此,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的生存狀況極其不容樂觀。
  • 除了穿山甲,還有4種動物你很熟悉,但卻難以意識到它們也已瀕危
    近日,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功能性滅絕的消息被國內各大媒體報導。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20世紀末期,生活在中國大陸的穿山甲還有大約6萬隻,而動物保護工作者在近3年的時間裡考察了大片中華穿山甲的傳統分布區域,僅僅發現了11隻!
  • 穿山甲活了4000萬年,終於被你們吃絕了:生而為人,務必善良
    如果此刻孤單不妨抬頭看看月亮文丨李月亮 一葦渡航0 1穿山甲的滅頂之災前幾天,綠會發布了一條驚人的消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所謂功能性滅絕就是說,這個物種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不能在自然狀態下維持繁衍,滅絕危在旦夕。雖然對中華穿山甲是不是已經功能性滅絕,各方觀點不一。但有一點確鑿無疑——它已經是極度瀕危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上,中華穿山甲被列為「極危」。
  • 穿山甲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意味著什麼?
    「這相當於一年間,數十萬隻穿山甲在野外被非法獵殺並進行交易。」周晉峰說。中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在近年來急劇下降。據2003年發布的第一次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中華穿山甲分布範圍已縮減至11個省份,數量降至約6.4萬隻。2004年一份對我國穿山甲受危狀況的評估認為,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中華穿山甲的數量已經下降了88.88%-94.12%。
  • 穿山甲瀕臨滅絕 捕甲人:有的話還要抓(1)
    今年2月非法食用穿山甲事件曝光後,第一財經N+前往嶺南穿山甲之鄉探訪,在昔日的「穿山甲獵人」引領下,仍未覓得野生穿山甲的痕跡。這種無辜的小動物還能重現山林嗎?現存的穿山甲有八個種類,馬來穿山甲、中華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分布在亞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分布在非洲。在我國,穿山甲被視為藥材和食物的重要來源。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國境內及其附近區域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已經下降了88~94%。約在1995年左右,它們在中國已經「商業性滅絕」。
  • 森林驛站3月1日導致穿山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今天的微博森林驛站每日一題的問題是導致穿山甲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這道題其實不難,大家都知道人類非法捕獵穿山甲,導致它的數量驟減,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差、穿山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人類的非法走私、獵殺。小夥伴們知道上述哪一個選項是穿山甲數量銳減的原因嗎?
  • 已滅絕的17種國寶級動物的最後影像,58人守護最後一頭白犀牛
    已滅絕的17種國寶級動物的最後影像,58人守護最後一頭白犀牛原創 微風執杯煮酒上西樓 2020-10-02 23:16:43科學研究顯示,人類進化初始時期,地球上共有27億種動植物,而如今只剩下2億種,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的兩百多年來,滿打滿算是大多數人剛吃飽飯的時間,而同期野生動物滅絕速度加快了一百多倍
  • 世界穿山甲日,被剝皮、被火烤的它們即將被吃到滅絕
    不像別的節日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慶祝或者紀念,世界穿山甲日是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發起的,為了警示人們穿山甲所處的困境,同時號召採取措施停止世界範圍內對穿山甲的捕殺。是的,這個日子是一個血淋淋的日子,因為穿山甲已經快被人類吃到滅絕了,準確的說應該是被中國人吃到滅絕。
  • 穿山甲禁止入藥!被吃到瀕臨滅絕,活血炒飯最受歡迎
    穿山甲,不再入藥!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其中,6月5日,穿山甲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從曾經遍布世界,到如今被認為瀕臨滅絕,中華穿山甲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究竟經歷了什麼?
  • 你說「穿山甲滅絕」的時候,它正悄悄地歸來
    穿山甲寶寶被母親裹到懷裡,用自己最後的堅強保存孩子生的希望。野生動物救助者 野生青年陳 救助的中華穿山甲。圖片:花蝕雖然穿山甲的背面和四肢外側被甲片覆蓋,腹面卻是讓人心融化的柔軟,粉色的皮膚,茸茸的白毛,那裡是它留給穿山甲寶寶最後的溫暖。黝黑的眼睛,比起另外七種穿山甲格外大的耳朵,溼漉漉的鼻子,讓中華穿山甲看起來格外可愛又格外無助。
  • 穿山甲或為新冠潛在寄主,穿山甲太難了!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捕殺和走私最多的動物,全世界每年有10萬隻穿山甲被獵殺。早在2014年,穿山甲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為「極度瀕危」動物。2019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報告稱:中華穿山甲由於其自身繁殖緩慢,加上人為因素幹擾破壞捕捉販賣等,中華穿山甲在國內被宣布為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啥意思?就雄性穿山甲想找個配對雌性穿山甲可能都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