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合作,測量並記錄了不同年份我國南海珊瑚骨骼中汞的含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論文第一作者是孫若愚,通訊作者是劉羿。

珊瑚碳酸鈣骨骼在形成的過程中,海水中半徑類似的汞離子能夠取代鈣離子,以類質同相的形式進入到珊瑚骨骼晶體中。研究者通過複雜的化學流程,從海南島龍灣地區生長200年的珊瑚礁中分離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結合態汞」,然後利用微量汞純化、分析技術準確測得了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結合態汞」的含量。他們發現,在過去200多年間,珊瑚中汞的含量出現多個短暫而明顯的峰值:除了1980和1990年區域的峰值可能與中國南方沿海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有關外,其餘幾個峰值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要的戰爭在時間點和戰爭規模上非常吻合。他們通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獻發現,硝酸汞在19世紀初就開始大量應用到軍火和炸藥的生產中,海戰時使用的彈藥可能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汞。在海洋和大氣接觸面上,海水可以通過「 sea spray 」作用,釋放大量的滷素自由基,從而快速氧化大氣中的汞,使其快速沉降到海洋中。沉降到海洋中的溶解態汞,進一步通過珊瑚的鈣化作用進入到珊瑚的晶格中,從而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該研究成果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同期《科學》雜誌Science News用三頁篇幅詳細報導了該發現,並進行視頻專訪,還邀請了相關的科學家進行討論。哈佛大學大氣化學家 Horowitz 說:「該發現為研究歷史時期大氣汞的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過去一直認為汞在大氣中是一個長距離傳輸的元素,其大氣滯留時間達到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現在正考慮把這個時間修改到月的級別」。

上述研究受到了國家重大科學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中國科大等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南海珊瑚骨骼 記錄近代戰爭汞汙染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
  • 中加學者研究南海珊瑚骨骼發現近代戰爭汞汙染印記
    新華社合肥6月8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
  • 研究揭示珊瑚骨骼鋅同位素組成及其氣候環境和生物活動意義
    廣州地化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肖杭芳博士研究生和鄧文峰研究員等與天津大學陳玖斌教授、廈門大學石拓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博士等合作,對採自於澳大利亞大堡礁的濱珊瑚骨骼進行了月解析度δ66Zn分析,將δ66Zn組成與該珊瑚生長時期的各種器測環境因素(包括海表溫度、徑流量、葉綠素濃度和日照強度)進行對比研究以揭示珊瑚骨骼δ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導讀研究顯示,1950年以來,海洋酸化導致大堡礁上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了13±3%。中國南海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也很明顯,1901年至2000年下降了20%。珊瑚的鈣化過程需要碳酸根離子的參與,碳酸根離子濃度的下降會影響珊瑚的骨骼生成。不過在20世紀,隨著海洋pH值的下降,珊瑚的鈣化率並沒有相應顯示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在一些地方,鈣化率保持穩定甚至有所上升。研究人員認為,海洋變暖、骨骼延伸等因素也可能干擾珊瑚的生長。例如,碳酸鈣在較高溫度下沉澱得更快,所以珊瑚的骨骼密度會隨著海水溫度升高而增加。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截至2010年,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過去的30年中由於人類活動破壞和汙染導致失去了80%的造礁石珊瑚數量;而南海的珊瑚島礁儘管沒有汙染的影響,但由於漁業的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的暴發,在近10-15年珊瑚平均覆蓋率從60%下滑至20%左右。在從事珊瑚礁研究的過程中,我親身經歷了這令人痛心的變化。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本文分析汞汙染 及其危害, 綜述國內外汞汙染治理研究情況,總結國際汞汙染治理主要技術與措施情況,結合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汞汙染治理的策略:建立國家汞汙染治理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引進與推廣;建立汞汙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加大汞減排投資規劃;減少燃煤領域汞汙染排放;開展汞汙染治理宣傳教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瑰寶話珊瑚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珊瑚當作一種海生植物。直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才發現,珊瑚其實是低級海生動物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礦物結構為方解石)骨骼,或稱軀殼、珊瑚體。珊瑚蟲以捕食海洋中的細小浮遊生物為主,並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軀殼。這些軀殼(骨骼)上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20多年來,國際上珊瑚礁研究的專家們多熱衷於珊瑚礁白化現象的發現、原因分析和生態後果評估,對珊瑚礁白化的過程,特別是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該現象還無人涉獵。因此,研究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的過程尤為重要。  上世紀90年代初,餘克服以珊瑚礁高解析度環境變化過程與規律研究為目標,深入探索珊瑚礁白化與溫度、氣候的關係,並通過高精度年代測定技術,準確測定歷史時期珊瑚礁白化的年代。
  • 「一起讀科普雜誌」我在南海種珊瑚
    珊瑚家族的繁衍生息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南海是中國珊瑚礁分布最集中也是最廣泛的海域,如永興島、太平島等南海的島、礁、沙洲等,除了高尖石之外,都是由珊瑚礁組成的。每個水螅體都會分泌骨骼(這些骨骼有碳酸鈣型的,有角蛋白型的,也有混合型的),形成珊瑚體,無數個珊瑚體組成了珊瑚。
  • 挽救海裡的珊瑚 科學家卻在天上做文章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  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全球汞汙染防控形式嚴峻!我國汞汙染研究與履約進展
    作為首批籤約國,我國是目前汞生產、使用和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每年通過人為活動向大氣排汞 500—600 t,約佔全球人為排放量的 30% 左右。因此,深入研究我國環境中汞的來源、分布、健康風險及汙染控制是國家環境保護和履行國際汞公約的重大需求。
  • 骨骼受影響的加勒比海珊瑚有望能在未來地球的酸性海洋中存活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三種加勒比海珊瑚物種足以抵禦預計在下個世紀發生的海洋酸化水平的上升。然而,雖然珊瑚能夠在異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生長,但它們的骨骼受到嚴重影響,使它們容易受到侵蝕。塑料垃圾和其他形式的人為汙染困擾著曾經原始的海洋,而整個物種正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其他形式的水下生活遭受以人為主導的氣候變化的副作用。溫度上升給珊瑚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它們驅逐共生藻類,從而「 白化」。這可能導致珊瑚死亡,這反過來又會對其生活的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珊瑚還受到地球大氣中碳含量升高帶來的海洋酸度增加的影響。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體內有共生的蟲黃藻,這類珊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淺水海域,其碳酸鈣外骨骼能形成礁石;另一類是非造礁珊瑚,沒有蟲黃藻共生,大部分生活在較深的海域,很少有鈣化骨骼,不能造礁。我們這裡所說的「種珊瑚」,涉及到的是造礁珊瑚。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此項研究由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孫若愚、劉羿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合作,利用深淵著陸器採集馬裡亞納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來揭示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中國科大古海嘯研究獲突破!揭示廣東南澳島千年前曾遭南海海嘯襲擊,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事件
    在西沙東島的湖泊沉積中存在厚10 cm的珊瑚砂層,珊瑚砂粒度分析表明它們是同時沉積、快速形成的,該層頂底所含植物種子的年齡一致,平均為公元1024年,沉積物中缺失植物穎果和介形蟲,有機碳含量也接近零,與上下層位差異明顯。研究認為這是一次生態災難事件,它是過去1000年來由南海的一次特大風暴潮引發的。不能排除海嘯的可能,但是海嘯的證據不足,存疑的是為什麼1000年中只發生一次這樣的風暴潮?
  • 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南海珊瑚礁國內的珊瑚礁同樣現狀堪憂,中國南海本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但是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作用,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經減少了80%!▲南海已經死亡的珊瑚在過去,南海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它不僅是南海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更直接影響到我國南海海域約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在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後,保護南海島礁無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珊瑚島礁是地球海洋生物鏈的重要基石。全球約有一半可供人類食用的海洋魚類都在珊瑚附近安家。然而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同時,在這些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尚未受到嚴重汙染的區域,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也成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