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2020-12-05 川北在線網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感受著渺小與孤獨,她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種在海底,渴望長出一片森林。 如果她的夢想能夠實現,這片森

  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感受著渺小與孤獨,她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種在海底,渴望長出一片「森林」。

  如果她的夢想能夠實現,這片「森林」應奼紫嫣紅,五彩斑斕的魚兒穿梭其中。

  作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的黃暉已從事珊瑚研究約20年。她正帶領團隊在中國南海建立大範圍的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範區。

  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動機。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境,這使得珊瑚礁成為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有5億人直接依賴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每年帶來數十億美元旅遊和漁業產值。中國南海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查。

  專家介紹,珊瑚礁的主體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的生存條件十分苛刻,水溫不能太高或太低,最適宜的溫度在23攝氏度至27攝氏度之間,水壓也不能太大,水的鹽度要適中、穩定,還要有一個清潔的環境。

  珊瑚蟲與共生的蟲黃藻相互依存,珊瑚蟲靠蟲黃藻光合作用提供營養,珊瑚之所以有顏色也是因為蟲黃藻的存在。如果環境不適,蟲黃藻離開,珊瑚蟲就變成白色,然後慢慢死亡。

  專家指出,珊瑚礁對全球氣候變化敲響了警鐘。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汙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查。

  黃暉依然記得2002年在南海第一次下水,看到密密麻麻的珊瑚,其間遍布魚、龍蝦、海參和海膽。「那景象真是震撼,讓人激動。」

  她的團隊把中國所有的珊瑚礁都調查過,甚至是多次調查,修正和記錄了很多新的種類。他們統計出,中國有近300種珊瑚。

  然而,黃暉說:「最近幾年很多地方只能看到白化死亡珊瑚的累累骨骸,感到非常悲涼。」

  看著珊瑚礁不斷退化,科學家提出,為什麼不能像植樹造林一樣在海底播種插條,為珊瑚礁大面積拓展生存空間?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在海底種珊瑚。

  2009年,黃暉開始帶領團隊嘗試到海底去小面積繁殖和培育珊瑚。經過多次失敗,他們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況環境條件下,不同品種的培育方法。

  黃暉形容海底種植珊瑚的過程類似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再移植到要種的地方。要選擇先種一些長得快的品種,然後再培育耐受性強的品種。

  珊瑚可以進行無性和有性繁殖。為了開展研究,每到珊瑚排卵的時候,研究人員就會到海底連續多日蹲守,獲取珊瑚受精卵。他們已對十多種珊瑚開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條件下的從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體的珊瑚增殖技術。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利用珊瑚的無性繁殖開展人工培育。他們將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經過培育再附著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你們可能覺得在海底種珊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冷靜
    很慶幸能夠在這個平臺給大家講一講南海的珊瑚和珊瑚礁生態系統。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首先我帶領大家認識一下南海有哪些珊瑚,我們先從造礁的石珊瑚開始。為什麼先講造礁石珊瑚呢?因為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裡面最主要的框架生物,最主要的建造者,它相當於建造大廈最基本的一塊磚,特別重要。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珊瑚漫談】澄黃濱珊瑚——種著聖誕樹的珊瑚
    (衝繩 瀨底by筆者)之前介紹了一些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的珊瑚,它們成長速度快卻對溫度敏感,易白化。
  • 【海水小百科】—褐色鹿角珊瑚
    褐色鹿角珊瑚,屬於軸孔珊瑚科,主要分布在斐濟和湯加等地。
  • 「一起讀科普雜誌」我在南海種珊瑚
    珊瑚家族的繁衍生息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南海是中國珊瑚礁分布最集中也是最廣泛的海域,如永興島、太平島等南海的島、礁、沙洲等,除了高尖石之外,都是由珊瑚礁組成的。南海的珊瑚極其繁多,據統計有350多種,常見的有橙黃濱珊瑚 Porites lutea、美麗鹿角珊瑚 Acroporaormosia、淺杯排孔珊瑚 Seriatopora caliendrum、華貴合葉珊瑚 Symphyllia nobilis、叢生盔形珊期 Galaxea fascicularis、滑真葉珊瑚 Euphyllaglabrescens等數十種。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珊瑚礁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物種資源寶庫,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海洋科普 | 奇妙的「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因具有狀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而聞名。
  • 珊瑚寶寶是如何誕生的?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文 李博/圖 深圳第一批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誕生了,正好趕上了「六一」兒童節。 6月2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繁育場探訪珊瑚媽媽和剛剛誕生十多小時的珊瑚寶寶。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你會說,既然珊瑚會生寶寶,那麼肯定是動物。
  • 大堡礁的鹿角珊瑚水下125米依然存活 堪稱奇蹟
    科學家在大堡礁發現生活在水下125米深處的珊瑚。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 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一個科學探險隊近日對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大堡礁進行考察時發現了最深的珊瑚,它們生活在水下125米深處。
  • 大澳灣霜鹿角珊瑚月圓之夜「喜得貴子」
    據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理事長沈曉鳴介紹,這次排卵的珊瑚,是2015年「潛愛大鵬」在大鵬大澳灣種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經過5年的生長,它們適應了這裡的海況,並進入性成熟期,為這片海域貢獻出新生的珊瑚種子。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截至2010年,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過去的30年中由於人類活動破壞和汙染導致失去了80%的造礁石珊瑚數量;而南海的珊瑚島礁儘管沒有汙染的影響,但由於漁業的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的暴發,在近10-15年珊瑚平均覆蓋率從60%下滑至20%左右。在從事珊瑚礁研究的過程中,我親身經歷了這令人痛心的變化。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珊瑚的顏色為什麼這麼多這麼漂亮
    掃一掃下載「快抱」App在廣闊蔚藍的海洋中,我們總能見到一團團一簇簇的珊瑚,千姿百態。 西湖文化廣場上的浙江自然博物院,有一場「海底森林」探尋奇妙之旅特展剛剛開展,展覽的主角,就是珊瑚。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珊瑚的顏色這麼漂亮?除了它本身自帶有螢光色素和非螢光色素之外,主要還因為一種叫蟲黃藻的東西。珊瑚和蟲黃藻互為共生關係。蟲黃藻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動物,它一般是褐色、黃綠色和茶色,可以給予珊瑚獨特的顏色,也就是說,不同顏色的蟲黃藻和螢光或非螢光的珊瑚結合到一起,就會產生各種神奇的顏色組合。 這次展覽的重頭戲,就是珊瑚礁生態系統。
  • 海洋科普(1270)| 奇妙的「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因具有狀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而聞名。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是一種與蟲黃藻共生的海洋腔腸動物(又名珊瑚蟲),其珊瑚骼為傘房花序式的群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近危(NT)(圖1)。
  • 珊瑚每天夜裡吃「宵夜」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三個兩三米長的玻璃水族箱,裡面「住」著各種各樣的珊瑚,仿佛海底花園一般絢爛。「花園」裡穿梭著調皮的橙白黑相間的小丑魚,身穿粉紅色波點裙子的考氏鰭天竺鯛,一雙鰭總是急忙拍打的馬面魚。 有著「海底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不僅有著保護海岸和淨化水質的作用,更是海底最珍貴的生態系統,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存珊瑚而生。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愈發嚴重,致大量珊瑚白化
    通過此次項目,科考隊員們首次在中沙大環礁海域發現大規模長棘海星爆發,並導致了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爆發並導致大環礁北部區域大量珊瑚白化的情況,證實了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已呈愈發嚴重的態勢。
  • 三沙海域發現珊瑚新物種 為世界已知最小直徑珊瑚
    圖為三沙海域發現的珊瑚新種。鑑定結果表明,我們2013年在三沙海域採集的珊瑚是一個新的珊瑚物種。」27日下午,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一了不起的發現。    據了解,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在執行所承擔的「十二五」海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的子課題「三沙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監測與養護技術集成應用與示範」中,於2013年在三沙海域採集到一個奇特的珊瑚標本,經過近2年研究和鑑定,證實這是一個新的珊瑚物種。    「這種珊瑚的結構很奇妙,它沒有珊瑚隔,珊瑚杯的直徑非常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