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的珊瑚卵。潛愛大鵬供圖
正在產卵的珊瑚。深圳僑報通訊員 廖寶林 攝
深圳僑報記者 李苑 通訊員 王福壽
霜鹿角珊瑚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如一個個粉色熱氣球,盤旋上升,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一直到整個海底鋪滿。連日來,「潛愛大鵬」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志願者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員,在大澳灣海底蹲守多個夜晚,終於記錄到這個自然環境中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
月圓之夜拍到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
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僅佔海底面積千分之二左右,卻是近四分之一已知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深圳是我國珊瑚礁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據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理事長沈曉鳴介紹,這次排卵的珊瑚,是2015年「潛愛大鵬」在大鵬大澳灣種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經過5年的生長,它們適應了這裡的海況,並進入性成熟期,為這片海域貢獻出新生的珊瑚種子。「珊瑚產卵是繁衍新生命的一個重要活動,一年中有12次月圓,但霜鹿角珊瑚產卵只會選擇在其中的一個月圓之夜進行,即每年只會發生一次,每次持續約一周時間,錯過就需要再等一年,所以很多海洋科研工作者每年都會在不同的海域守候著這個『月圓之約』。」沈曉鳴說。
從5月7日開始,為了順利捕捉到這個曇花一現式的海底奇觀,「潛愛大鵬」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志願者在大澳灣海底蹲守4個夜晚,終於捕捉到珊瑚產卵的這一畫面。「珊瑚產卵對珊瑚保育者來說,就是一次宏偉的『演奏會』,身臨其境更是動人心弦。」參與拍攝的「潛愛大鵬」志願者黃宇激動地說,猶如中了大獎。
人工種植方式恢復生態初見成效
在大澳灣人工種植珊瑚礁的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員,透過水下監控攝像頭,觀察到霜鹿角珊瑚產卵的現象。5月11日、12日,該研究院海洋環境保護高級工程師廖寶林潛入海中對珊瑚產卵進行觀察,並首次在野外採集到珊瑚卵苞,用於科研。「大澳灣海域珊瑚,一般在農曆4月到5月的月圓之夜後開始產卵,持續1至2周時間。到5月12日晚,大澳灣霜鹿角珊瑚此次產卵已基本結束。」廖寶林告訴記者,從水下監控和此前人工環境監測來看,霜鹿角珊瑚產卵一般在晚上7點到9點。這次野外觀察也證實了這個時間段非常準確。「不同種類的珊瑚不同時間排卵,這次觀察到,霜鹿角珊瑚排卵時間比較同步,從晚上8點42分起陸續釋放卵苞,整個過程約1小時左右,很神奇。」
據悉,霜鹿角珊瑚曾經是深圳海域的優勢珊瑚品種,經過多年的人為及自然影響等原因,深圳海域的珊瑚優勢品種已經變成其他團塊狀珊瑚。此次霜鹿角珊瑚的成功排卵,表明深圳海域的水質條件,依然能滿足霜鹿角珊瑚的有性生殖需求。「此次觀測到原優勢物種珊瑚大面積產卵,說明通過人工種植的珊瑚礁方式恢復生態已初見成效。」廖寶林說。
知多D
珊瑚是怎麼產卵的?
珊瑚的繁殖的方式主要是兩種,而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有性生殖」,也就是我們本次觀察到的「產卵」活動。大多數珊瑚是雌雄同體,待水溫、潮汐,水中的化學信號等外界條件都恰到好處的時候,珊瑚蟲個體分別將精囊和卵囊通過珊瑚口道釋放到水中,生殖細胞囊膜破裂後,與其他珊瑚蟲個體的性細胞交換受精,形成受精卵,孵化形成「浮浪幼蟲」。
那麼這些被噴射出來的「雪花」會飄到哪裡去呢?一般來說,大部分卵囊會被魚類吃掉,有幸孵化的「浮浪幼蟲」會隨浪逐流,找到一片適合自己生長的地方附著,然後開始自我分裂,最終就變成我們現在肉眼可見的珊瑚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