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文 李博/圖
深圳第一批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誕生了,正好趕上了「六一」兒童節。
6月2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繁育場探訪珊瑚媽媽和剛剛誕生十多小時的珊瑚寶寶。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你會說,既然珊瑚會生寶寶,那麼肯定是動物。這個回答只對了一半,一般我們所說的珊瑚其實是珊瑚礁,是由珊瑚蟲及其分泌物,加上蟲黃藻組成的群體,珊瑚蟲是圓筒狀腔腸動物;而蟲黃藻是植物,需要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單個珊瑚蟲只有米粒大小,蟲黃藻更是小得在100倍放大鏡下只能呈現出小點。但「團結就是力量」,它們所組成的珊瑚礁,最大的直徑可達2000多公裡。珊瑚礁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在全球海洋所佔面積不足0.25%,但超過1/4的已知海洋魚類靠珊瑚生活,並互相依存。
「珊瑚可進行『無性繁殖』,像植物一樣『插枝』。」海大深圳研究院專家表示,「無性繁殖」雖可隨時進行,但會造成遺傳結構的單一,因此珊瑚還需要進行「有性繁殖」,提升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由於絕大部分珊瑚蟲一年只排一次卵,所以珊瑚的「有性繁殖」條件非常苛刻。「珊瑚蟲排卵受到水溫、潮汐等影響,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都是珊瑚蟲排卵期,排卵一般發生在月圓之後10天左右的夜間。」專家告訴記者,由於深圳是中國大陸珊瑚分布的最北沿,水溫較低,所以深圳的珊瑚蟲排卵時間比海南三亞和廣東徐聞等地都要遲。
專家介紹,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積累,3年前,海大在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而在深圳則是第一次。「今年,徐聞的珊瑚是在5月13日排卵的。而深圳是在6月1日,足足晚了20天。」這段時間,海大深圳研究院的專家們一直日夜守候在「珊瑚媽媽」的身邊,等候著激動人心的一刻。
96小時後才能蛻變成珊瑚幼蟲
對珊瑚繁育有了基礎的了解後,記者在海大深圳研究院科技研發部部長楊小東的帶領下,來到了大鵬新區國際生物谷,海洋生物產業園區中試基地。這是珊瑚的「產房」與「育嬰房」。
12個玻璃缸「產房」裡住的是珊瑚媽媽,它們主要是鹿角珊瑚、盔形珊瑚、扁腦珊瑚和濱珊瑚。「這些品種都是深圳本地分布較多的珊瑚,是去年底在大鵬新區海域進行科考調研時獲得的。」楊小東告訴記者,珊瑚分布有明顯地域性,因此繁育本地珊瑚才更有科研和保育價值。
6月1日晚上9點,率先成功排卵的是鹿角珊瑚。一株長25釐米、寬15釐米的長條鹿角珊瑚率先噴出粉紅色的卵莢,卵莢是數百個卵子的集合體,因此肉眼清晰可見。隨後,這株鹿角珊瑚接連噴出成百上千隻卵莢,像是連續發射粉紅子彈一般。早已等候多時的楊小東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並用攝錄機記錄了下來。
大約20分鐘後,卵莢的外膜破裂,數以百計的卵子噴薄而出。此時,藏在鹿角裡的珊瑚蟲又排出了精子,在手電筒的光束下,如同一團團白霧騰起。專家將聚集在出水口薄膜處的卵子輕輕揚起,讓它們更容易受精。
最後,專家小心翼翼地將受精卵轉移到白色大筒的「育嬰房」裡,並為珊瑚媽媽更換了清潔的海水。
昨日,記者趴在白筒邊,湊近才能看到一個個針尖大小的粉紅色小圓球,這就是珊瑚寶寶。「準確地說,目前這只是個受精卵,還在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以及組織器官分化,96小時後才能蛻變成珊瑚幼蟲。」楊小東說。
大鵬規劃建「海底生態牧場」
珊瑚寶寶成為幼蟲後,繁育過程並沒有結束。記者了解到,研究人員需要為珊瑚幼蟲尋找固著物,讓它固定生長,才會逐漸分泌外殼,與蟲黃藻結合,成為一株真正的珊瑚。
「如果在自然界裡,珊瑚幼蟲自己尋找固著物的過程非常艱難,死亡率很高,人工繁育就能提升存活率。」專家表示,下一步,海大深圳研究院還將建設8000平方米的大規模珊瑚繁育場。
在全球珊瑚礁嚴重退化的今天,人工繁育也許能夠更好地幫助珊瑚礁的再生。
未來幾天內,其他幾個品種珊瑚也將陸續排卵,排卵後的「珊瑚媽媽」將被放回大海。而發育成熟的珊瑚寶寶也將分批放歸大海,幫助專家研究人工繁育珊瑚放歸大海的最佳時機。
專家表示,大鵬新區305平方公裡的海域內有大澳灣硬珊瑚區、大鹿港雞冠珊瑚區、東西湧石珊瑚區、楊梅坑石珊瑚區等四大珊瑚礁群。受海洋環境變化的影響,近年來大鵬海域珊瑚礁退化現象嚴重,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珊瑚礁資源減少了75%。
記者了解到,珊瑚礁資源調查和人工繁育等是海大深圳研究院成立後的首批啟動的研究項目。
作為深圳的第一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機構,5月17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發文同意在深圳設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作為深圳市二類事業單位,由廣東海洋大學與大鵬新區共同舉辦。
今年內,海大深圳研究院將與市海洋局及大鵬新區一起,完成深圳東部珊瑚礁生態系統資源調查,建立東部海底珊瑚資源臺帳,並力爭啟動珊瑚博物館的建設。作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大鵬新區還將利用海域生態系統優勢,通過投放人工生態礁、種植珊瑚等方式,規劃建設以休閒、潛水為特色的「海底生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