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寶寶是如何誕生的?

2020-12-05 SZNEWS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文 李博/圖

深圳第一批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誕生了,正好趕上了「六一」兒童節。

6月2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前往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繁育場探訪珊瑚媽媽和剛剛誕生十多小時的珊瑚寶寶。

珊瑚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

你會說,既然珊瑚會生寶寶,那麼肯定是動物。這個回答只對了一半,一般我們所說的珊瑚其實是珊瑚礁,是由珊瑚蟲及其分泌物,加上蟲黃藻組成的群體,珊瑚蟲是圓筒狀腔腸動物;而蟲黃藻是植物,需要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單個珊瑚蟲只有米粒大小,蟲黃藻更是小得在100倍放大鏡下只能呈現出小點。但「團結就是力量」,它們所組成的珊瑚礁,最大的直徑可達2000多公裡。珊瑚礁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在全球海洋所佔面積不足0.25%,但超過1/4的已知海洋魚類靠珊瑚生活,並互相依存。

「珊瑚可進行『無性繁殖』,像植物一樣『插枝』。」海大深圳研究院專家表示,「無性繁殖」雖可隨時進行,但會造成遺傳結構的單一,因此珊瑚還需要進行「有性繁殖」,提升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由於絕大部分珊瑚蟲一年只排一次卵,所以珊瑚的「有性繁殖」條件非常苛刻。「珊瑚蟲排卵受到水溫、潮汐等影響,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都是珊瑚蟲排卵期,排卵一般發生在月圓之後10天左右的夜間。」專家告訴記者,由於深圳是中國大陸珊瑚分布的最北沿,水溫較低,所以深圳的珊瑚蟲排卵時間比海南三亞和廣東徐聞等地都要遲。

專家介紹,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積累,3年前,海大在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人工繁育珊瑚寶寶,而在深圳則是第一次。「今年,徐聞的珊瑚是在5月13日排卵的。而深圳是在6月1日,足足晚了20天。」這段時間,海大深圳研究院的專家們一直日夜守候在「珊瑚媽媽」的身邊,等候著激動人心的一刻。

96小時後才能蛻變成珊瑚幼蟲

對珊瑚繁育有了基礎的了解後,記者在海大深圳研究院科技研發部部長楊小東的帶領下,來到了大鵬新區國際生物谷,海洋生物產業園區中試基地。這是珊瑚的「產房」與「育嬰房」。

12個玻璃缸「產房」裡住的是珊瑚媽媽,它們主要是鹿角珊瑚、盔形珊瑚、扁腦珊瑚和濱珊瑚。「這些品種都是深圳本地分布較多的珊瑚,是去年底在大鵬新區海域進行科考調研時獲得的。」楊小東告訴記者,珊瑚分布有明顯地域性,因此繁育本地珊瑚才更有科研和保育價值。

6月1日晚上9點,率先成功排卵的是鹿角珊瑚。一株長25釐米、寬15釐米的長條鹿角珊瑚率先噴出粉紅色的卵莢,卵莢是數百個卵子的集合體,因此肉眼清晰可見。隨後,這株鹿角珊瑚接連噴出成百上千隻卵莢,像是連續發射粉紅子彈一般。早已等候多時的楊小東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並用攝錄機記錄了下來。

大約20分鐘後,卵莢的外膜破裂,數以百計的卵子噴薄而出。此時,藏在鹿角裡的珊瑚蟲又排出了精子,在手電筒的光束下,如同一團團白霧騰起。專家將聚集在出水口薄膜處的卵子輕輕揚起,讓它們更容易受精。

最後,專家小心翼翼地將受精卵轉移到白色大筒的「育嬰房」裡,並為珊瑚媽媽更換了清潔的海水。

昨日,記者趴在白筒邊,湊近才能看到一個個針尖大小的粉紅色小圓球,這就是珊瑚寶寶。「準確地說,目前這只是個受精卵,還在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以及組織器官分化,96小時後才能蛻變成珊瑚幼蟲。」楊小東說。

大鵬規劃建「海底生態牧場」

珊瑚寶寶成為幼蟲後,繁育過程並沒有結束。記者了解到,研究人員需要為珊瑚幼蟲尋找固著物,讓它固定生長,才會逐漸分泌外殼,與蟲黃藻結合,成為一株真正的珊瑚。

「如果在自然界裡,珊瑚幼蟲自己尋找固著物的過程非常艱難,死亡率很高,人工繁育就能提升存活率。」專家表示,下一步,海大深圳研究院還將建設8000平方米的大規模珊瑚繁育場。

在全球珊瑚礁嚴重退化的今天,人工繁育也許能夠更好地幫助珊瑚礁的再生。

未來幾天內,其他幾個品種珊瑚也將陸續排卵,排卵後的「珊瑚媽媽」將被放回大海。而發育成熟的珊瑚寶寶也將分批放歸大海,幫助專家研究人工繁育珊瑚放歸大海的最佳時機。

專家表示,大鵬新區305平方公裡的海域內有大澳灣硬珊瑚區、大鹿港雞冠珊瑚區、東西湧石珊瑚區、楊梅坑石珊瑚區等四大珊瑚礁群。受海洋環境變化的影響,近年來大鵬海域珊瑚礁退化現象嚴重,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珊瑚礁資源減少了75%。

記者了解到,珊瑚礁資源調查和人工繁育等是海大深圳研究院成立後的首批啟動的研究項目。

作為深圳的第一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機構,5月17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發文同意在深圳設立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作為深圳市二類事業單位,由廣東海洋大學與大鵬新區共同舉辦。

今年內,海大深圳研究院將與市海洋局及大鵬新區一起,完成深圳東部珊瑚礁生態系統資源調查,建立東部海底珊瑚資源臺帳,並力爭啟動珊瑚博物館的建設。作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大鵬新區還將利用海域生態系統優勢,通過投放人工生態礁、種植珊瑚等方式,規劃建設以休閒、潛水為特色的「海底生態牧場」。

相關焦點

  • 超萌珊瑚「寶寶」誕生
    超萌珊瑚「寶寶」誕生 近日,深圳的珊瑚保育公益組織——潛愛大鵬,組織志願者們經過連續4天不斷地在海底水下觀察,在大澳灣幸運地拍攝到珊瑚「下蛋」——霜鹿角珊瑚大規模產卵的難得景象。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
  • 2020/09/13每日一感恩:認養珊瑚寶寶
    在朋友圈裡看到PADI的一位教練 @Eason 發布了一條認養珊瑚寶寶的活動消息,之前看他的朋友圈,知道他一直在從事珊瑚保育工作,我只恨我自己的潛水數量還沒達到參加珊瑚保育的要求,但這次只是認養珊瑚?說不定我可以參加呢!懷著好奇和期待,我點開了連結。
  • 在母愛中誕生的「氧寶寶」更懂得如何呵護家庭
    原標題:在母愛中誕生的「氧寶寶」更懂得如何呵護家庭齊魯晚報訊 一間房子,一位媽媽,一位寶寶,就可以足夠熱鬧!寶寶的咿呀學語,伴隨著媽媽的高唱低喝,這是一個家庭裡最美的畫面。每天,面對不懂事的寶寶時,媽媽總是會將一些話不厭其煩的說上很多遍:「寶寶,這個髒髒,不能吃!」「寶寶,不能吃手!」
  • 回放 蠶寶寶吐絲記:看絲綢品是如何誕生的
    回放 蠶寶寶吐絲記:看絲綢品是如何誕生的
  • 超萌珊瑚「寶寶」誕生記 深圳首次錄下珊瑚卵月下綻放影像
    「入夜未深,這群珊瑚似乎收到一個統一命令,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蔚為壯觀 …… 」【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5 月上旬,一群海洋環保志願者在海底拍攝到了珊瑚大規模的排卵景象
  • 快來認養珊瑚寶寶,記得給它們起名喲!| 2020首屆「9·20全國珊瑚日」
    本文轉載自「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原文連結如下:🔗  快來認養珊瑚寶寶,記得給它們起名喲!
  • ...晨播報:拳頭公布《Valorant》最新角色預告 海綿寶寶前傳《珊瑚...
    拳頭公布《Valorant》最新角色Yoru角色預告;海綿寶寶前傳《珊瑚營地》首曝先導預告片;《臨終試煉:1983》旨在PS5上達到光追下4K/60FPS。一起來看看今天遊戲圈內外又有哪些新鮮資訊吧。2.海綿寶寶前傳《珊瑚營地》首曝先導預告片尼克卡通頻道打造的《海綿寶寶》系列前傳CG動畫片《珊瑚營地》首曝先導預告片。影片將講述海綿寶寶小時候參加營地珊瑚夏令營的故事。原版配音陣容演繹,將推出13集。3.
  • 什麼是阿卡紅珊瑚?阿卡紅珊瑚如何挑選?
    阿卡紅珊瑚是什麼,如何挑選阿卡紅珊瑚,今天紅掌柜就與大家就來說一說:一、什麼是阿卡紅珊瑚?常見的紅珊瑚種類有阿卡紅珊瑚、沙丁紅珊瑚、莫莫紅珊瑚。阿卡紅珊瑚具有清透感、光澤度最好、色澤最深等特點,是紅珊瑚中最好的品種。
  • 「你好,小島」他們在潿洲島種珊瑚
    他們的工作就是要逆轉這種態勢,種珊瑚是一種嘗試。「原生態的自然生長周期太長,我們選擇從珊瑚母體取下一小塊,放在人工礁體上進行繁殖。」何精科說的這種人工幹預方式屬於珊瑚無性繁殖,這種類似果樹嫁接的方法,珊瑚生長的比較塊,有的一年能長10多釐米。「我們不會採集天然珊瑚,斷肢對母體是有傷害的。我們會撿斷落的,比如颱風過後,被浪打斷的殘肢。」何精科說。
  • 他們是珊瑚的代言人,他們很酷,在深圳種珊瑚!
    他們告訴你:最酷的是潛水種珊瑚!深圳有礦深圳人不知道!深圳的海裡有珊瑚,珊瑚裡也住著小丑魚,中國首個珊瑚保育中心就在深圳大鵬!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說,珊瑚在水下不說話,他們要替珊瑚代言!深圳位於北緯22度,海岸線230公裡,海域2000多平方公裡,深圳幸運地位於全球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緣地帶!
  • 如何鑑賞珊瑚?如何通過簡單的方法鑑別珊瑚的優劣?
    珊瑚作為世界上最更古老的海洋生物,不僅具有極高歷史和研究價值,同樣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紅珊瑚,無論是價值還是價格都是一般的珠寶文玩所無法企及的存在。從價值上看,珊瑚的脂潤感越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就越高:珊瑚畢竟是一種天然存在,經過億萬年的玉化,使得珊瑚給人一種玉質的醇潤感和順滑度,不僅看上去溫潤柔滑,觸手更是滑而不膩,質美非常。
  • 深圳大鵬灣珊瑚產卵了
    大鵬志願者趙鑫彤 攝剛過去的月圓之夜,對深圳大鵬灣大澳灣海域的霜鹿角珊瑚來說,是「傳宗接代」的好日子。連日來,「潛愛大鵬」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的志願者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都記錄到了自然環境中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
  • 珊瑚「下蛋」啦
    近日來,「潛愛大鵬」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的志願者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科研人員記錄到了自然環境中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珊瑚礁是珊瑚蟲與蟲黃藻「共建」的結果。珊瑚產完卵並不能直接變成「珊瑚寶寶」。大多數珊瑚雌雄同株,卵泡裡有精子也有卵子。珊瑚產卵後約一兩小時內,卵泡破裂,裡面的精子與卵子便會漂浮在水中。科研發現,同株珊瑚的精子與卵子不會結合,這有點像人類避免「近親繁殖」的原理。它們要跟異株精子、卵子結合才能孕育出幼蟲。此次,科研人員在大澳灣收集了兩株四五十顆卵泡,已放入實驗缸中,觀察珊瑚胚胎發育、幼蟲孵化等情況。
  • 又一大熊貓寶寶在日本誕生
    位於日本和歌山縣白浜町的休閒樂園「冒險世界」22日宣布,大熊貓良浜當天產下一隻雄性熊貓寶寶,這是在「冒險世界」誕生的第17隻大熊貓寶寶。
  • 民間珊瑚保育站晉級科普基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6月18日上午,大鵬新區海洋生態文明日活動在大鵬新區大澳灣珊瑚保育站舉行。啟動儀式上,「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珊瑚保育站掛牌。 一個由珊瑚志願者建立的民間保育站,緣何一躍升格為全市的科普基地?沿著珊瑚保育志願者的足跡,記者探訪到,大鵬新區實施4年珊瑚保育計劃,已經讓5000株「珊瑚寶寶」回到大海的懷抱。
  • 英動物園誕生蹄兔寶寶:與大象海牛起源共同祖先
    原標題:英動物園誕生蹄兔寶寶:與大象海牛起源共同祖先   英國切斯特動物園內誕生了四隻蹄兔寶寶,乍一看還以為是天竺鼠呢。  英國切斯特動物園內誕生了四隻蹄兔寶寶,乍一看還以為是天竺鼠呢。蹄兔也被生物學家戲稱為「大象的小表弟」,因為分子學研究證明,蹄兔、大象和海牛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三者再加上已滅絕的新蹄兔科,共同構成了近蹄類動物,在形態上的相似性也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 看馬爾地夫的珊瑚保護工作者如何種植珊瑚
    珊瑚礁是馬爾地夫島嶼的根基,所以馬爾地夫有專業的珊瑚保護機構負責種植珊瑚。首先第一步是把採集好的珊瑚捆綁在支架上。每一個架子上要綁上50-70個珊瑚枝條。然後工作人員會開船將捆綁好珊瑚的支架運往培養海域。
  • 2020年8月在加勒比海地區記錄的珊瑚產卵
    對於加勒比海的珊瑚科學家來說,八月滿月的那幾天是一個瘋狂的時期。加勒比海最具標誌性的三種珊瑚,摩羯鹿角珊瑚,掌葉鹿角珊瑚和俗稱柱珊瑚的Dendrogyra cylindrus珊瑚正在為這個同步產卵的重要夜晚做準備。在此期間,科學家們會忙於收集數百萬個珊瑚配子,並在水族缸中養育受精卵,從而保護遺傳多樣性。
  • 如何區分黑珊瑚、金珊瑚與海藤
    珊瑚是腔腸動物珊瑚蟲分泌的鈣質為主體的堆積物形成的骨骼,這種骨骼常呈樹枝狀產出,過分採集珊瑚將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珊瑚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 珊瑚中學攜手珊瑚實驗小學 共探「如何做好小初銜接工作」
    4月12日16時22分訊(許義麗 秦廷健)從小學升上初中,孩子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這是家長們關心、憂慮的問題,也是中小學教師們關注、重視的問題。    為加強小學與初中銜接教學的研究,解答家長對孩子小初銜接存在的困惑,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合力,促進學生發展,10日,珊瑚實驗小學和珊瑚中學聯合開展了小初銜接教學研討活動。    珊瑚中學語文老師梁旻昕、數學老師李佳玲運用初中課堂教法,分別為珊瑚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們講授了《跨越百年的美麗》《比例尺》兩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