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南海是中國珊瑚礁分布最集中也是最廣泛的海域,如永興島、太平島等南海的島、礁、沙洲等,除了高尖石之外,都是由珊瑚礁組成的。南海的珊瑚極其繁多,據統計有350多種,常見的有橙黃濱珊瑚 Porites lutea、美麗鹿角珊瑚 Acroporaormosia、淺杯排孔珊瑚 Seriatopora caliendrum、華貴合葉珊瑚 Symphyllia nobilis、叢生盔形珊期 Galaxea fascicularis、滑真葉珊瑚 Euphyllaglabrescens等數十種。
珊瑚礁生態修復,也就是種珊瑚,是一種基於人類對珊瑚礁生態、珊瑚生理的深刻認識之後的生態修復活動。珊瑚是動物,為何用針對植物的培育行為「種」呢?這是由珊瑚的生物學習性所決定的。地球上動物類的物種大多會自主移動,如鳥會飛、魚會遊;而珊瑚則是一輩子固定在海底不動,譬如柳珊瑚等,其形態就如同一株灌木。在珊瑚的生命長河中,只有在有性繁殖階段才會出現短暫幾天,至多十幾天的浮遊期,如同花粉或孢子在空中飛揚一樣。因此,珊瑚以前在沿海一些地區也被稱為「海石花」,意思是會開花的石頭(這裡要強調一下一些沿海的人常吃的「石花」並不是此海石花,而是一種大型海藻,珊瑚是不能食用的)。
研究發現,珊瑚的水螅體(腔腸科動物門的兩種主要體型之一)有動物的行為,它們利用口腔來攝食和排洩,因此被稱為腔腸動物。每個水螅體都會分泌骨骼(這些骨骼有碳酸鈣型的,有角蛋白型的,也有混合型的),形成珊瑚體,無數個珊瑚體組成了珊瑚。
珊瑚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為體外受精,無性繁殖有出芽繁殖和裂殖等。
其中,叢生盔形珊瑚、蜂巢珊瑚等有性繁殖最為常見。在三亞,每年春天海水回暖之時(4月份大潮期間),不同個體珊瑚體內的成熟精子和卵子會自動排放出來。這時珊瑚礁上大量活的蜂巢珊瑚集體排放珊瑚卵子,它們受精後的胚胎隨波逐流,到處漂流,待海水平靜之時,逐漸降落,附著在若石等固體上,發育成水螅體,繼而分泌骨骼,形成珊瑚。
珊瑚的有性繁殖雖然量大,但是對於生態修復工作而言,還是存在不及時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種珊瑚(即無性繁殖)來達到人工珊瑚修復的目的。經過不斷研究,我們發現,珊瑚無性繁殖的方法有截枝、切塊繁殖,我們還研製了單水螅體繁殖和組織團繁殖等世界領先技術。
我們已經知道,珊瑚是由無數水螅體組成的,而每個水螅體都是獨立的,都是一個生命個體,因此,單水螅體繁殖技術就是將珊瑚群體中每個水螅體分離出來,單獨作為種子來進行出芽繁殖,培育後代,這種繁殖技術使資源能得到極大的利用。而組織團繁殖技術,則是利用動物組織工程原理,來進行珊瑚的無性繁殖。這種技術是把每個種子水螅體不同部位的組織塊(如觸手組織、腔腸組織等)分別割開,在特定的海水中進行增殖,從殘片化的珊瑚組織,發育成完整的水螅體個體,再從水螅體個體通過出芽繁殖,形成珊瑚成體,該技術比單水螅體技術更進一步節約資源。
文章摘選自《知識就是力量》2020.06
作者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院 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