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瑰寶話珊瑚

2020-11-22 海南日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陸明

  珊瑚小名片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機寶石之一,英文名稱為Coral,來自拉丁語Corrallium,生長在海洋中,像樹像草又像花,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珊瑚當作一種海生植物。直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才發現,珊瑚其實是低級海生動物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礦物結構為方解石)骨骼,或稱軀殼、珊瑚體。珊瑚蟲以捕食海洋中的細小浮遊生物為主,並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碳酸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軀殼。這些軀殼(骨骼)上無數的小孔,就是珊瑚蟲安身立命的「家園」。無數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生長,吸取海水中的碳酸鈣組成他們共同的「家園」,並固定在海底,這就是珊瑚。

  珊瑚是世界四大有機寶石之一,是海洋中的千年生靈,它像樹像草又像花,光鮮豔麗、百媚千嬌、晶瑩剔透、溫潤亮澤,隨意取出一束即是婀娜多姿、美麗動人的天然藝術品。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種類眾多。珊瑚生長速度極為緩慢,生長條件極為苛刻,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

  我國的南海、臺灣海域,是寶石級紅珊瑚的重要生長區域,約佔世界儲量的80%。1962年我國就將紅珊瑚列為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全面停止加工、銷售珊瑚礁及其製品。

  珊瑚的美麗傳說

  珊瑚的種類儘管很多,但是最早被人們認識並視為寶石的是紅珊瑚。自古以來,世界各國都把紅珊瑚視為珍奇,不論遠古先民還是當今世人,都對紅珊瑚有著獨特的偏愛。

  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紅珊瑚具有防災避禍、啟迪智慧、止血驅熱等功能,視之為富貴祥瑞之物和「紅色黃金」,至今義大利還流行用珊瑚做避邪的護身符。

  古印度人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有文獻記載佩戴紅珊瑚飾品。而古印第安人更是認為「珊瑚是大地之母」,對紅珊瑚捧若神明,紅珊瑚也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器物。

  西方一些航海探險者認為,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雷電颶風,能保佑旅途風平浪靜,平安順利,這給紅珊瑚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把紅珊瑚作為財富、權貴和幸福的象徵。帝王富豪之家,多以珊瑚作為陳設裝飾。班固的《漢武帝事》就記載,「武帝起神堂前庭,植玉樹,茸珊瑚為枝。」即以玉石為幹、珊瑚為枝製作盆景供奉神堂。三國的曹植曾作詩《美女篇》說:「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將珊瑚與明珠、玉體、木難(一種碧色珠)相提並論,用它來陪襯美女的婀娜身姿和皓潔肌膚。

  盛唐時期,珊瑚更是受到達官顯貴、才子佳人的追捧。唐代詩人薛逢曾賦詩曰:「坐客爭吟去碧詩,美人醉贈珊瑚釵。」可見唐代珊瑚飾物之盛行。

  明清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珊瑚的來源更為便捷,珊瑚的使用也更加廣泛。富庶人家的許多飾物,大到住宅、舟楫、車轎、家具,小到戒指、手鐲、如意、手串等,都鑲飾珊瑚或用珊瑚製作。清朝皇帝在祭祀時必須佩戴珊瑚朝珠,皇帝的吉服帶上也鑲嵌著紅珊瑚。嬪妃以上和貝勒夫人、輔國夫人等佩戴的串珠,都是以珊瑚為材質。皇親國戚的佩飾更少不了珊瑚,二品官員的項戴、朝珠,就是用紅珊瑚製作。

  紅珊瑚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尤其是蒙古族、藏族等遊牧民族中,一直被視為護身祈福的吉祥物。西藏的喇嘛高僧也多持紅珊瑚製成的念珠。

  現在,西方人仍然把珊瑚與珍珠、琥珀、硨磲並稱為四大有機寶石,是西方的 「三月誕辰石」之一。

  珊瑚的華麗家族

  珊瑚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珊瑚蟲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約有7000餘種,其中我國有近500種,絕大多數在南海海域。珊瑚家庭成員根據不同性狀、特徵和成分,可分為若干種類。

  根據軟體的特點,如觸手、隔膜的數量和排列,人們把珊瑚分成三類:四射珊瑚,隔膜數為四的倍數,僅在四個部位生長,現已滅絕,僅存化石;六射珊瑚,觸手和隔膜為六的倍數,常見的如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等;八射珊瑚,觸手和隔膜為八的倍數,如笙珊瑚、柳珊瑚、藍珊瑚、紅珊瑚等。

  根據骨骼的特性,珊瑚可分為石珊瑚類和軟珊瑚類。其中石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堅硬群體骨骼的能力,是構成珊瑚礁體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又被稱為造礁珊瑚,約有1000種。軟珊瑚屬於八射珊瑚,具有優美的型態、鮮豔的色彩及亮麗的外觀,是海底重要的景觀和生態資源。

  根據生活的狀態,珊瑚可分為單體生活珊瑚和群體生活珊瑚。石珊瑚既有單體生活也有群體生活,而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

  根據化學的成分,珊瑚分為鈣質型珊瑚和角質型珊瑚兩種。鈣質型珊瑚主要由碳酸鈣組成,含有極少的有機質,包含紅珊瑚、白珊瑚、藍珊瑚三個品種。角質型珊瑚主要成分為有機質,包含黑珊瑚、金珊瑚兩個品種。

  珊瑚色彩絢麗

  珊瑚的顏色豐富絢麗、五彩斑斕。常見的有白色、黑色、藍色、紅色等,人們習慣將它們對應稱為白珊瑚、黑珊瑚、藍珊瑚、紅珊瑚。

  珊瑚的顏色主要取決於它的生長環境。海水中的主要金屬含量是珊瑚豐富色彩的根本原因。

  南海有著我國海區最清澈的水質、最暖和的氣候和最深廣的海床。由於流入南海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河流沿岸綠色植被覆蓋好,河水含沙土少,金屬含量低,使南海一年四季呈現碧綠或深藍。因此,南海海域生長的珊瑚,主要以白色為主。

  白珊瑚是珊瑚家族最常見的成員,由碳酸鈣組成,主要有白色、灰白、乳白、瓷白等顏色,一般用於製作盆景工藝、特殊建材和藥材等。

  紅珊瑚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主要成分為高鎂碳酸鈣。從廣義上說,凡是色彩紅豔,質地細密,骨質堅韌,含有高鎂碳酸鈣的,都屬於紅珊瑚。從狹義上講,是特指生長在200米到2000米熱帶海底的一種寶石級紅色珊瑚。紅珊瑚的骨骼呈樹枝狀復體,每個分枝中心都有一根角質的骨骼中軸,軟體包圍在骨骼外面,許多珊瑚蟲圍繞著軸生長。紅珊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大西洋東部沿岸海域。臺灣海峽紅珊瑚被稱為阿卡紅珊瑚,每年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0%。我國海南島周邊、三沙市海域等也有紅珊瑚生長。紅珊瑚常呈淺至深色調的紅至橙紅色,有的呈肉紅色。寶石級的紅珊瑚分為深紅色、桃紅色、粉紅色、粉白、白色等五大類,其中以深紅色最為名貴。

  藍珊瑚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形態多呈樹枝狀,橫斷面有同心圓層的花紋結構和心點,也是一種有機寶石,主要產於中國海南、臺灣及印度尼西亞附近的海底;非洲西海岸也曾發現過,現已基本絕跡。目前有一種蒼珊瑚,俗名也叫藍珊瑚,是八射珊瑚亞綱中唯一能長成大型骨骼的珊瑚,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組成淺水的珊瑚礁。在我國南海海域、南大平洋島國、澳大利亞、中東等海域均有生長。

  黑珊瑚主要由有機質組成,胺基酸總量達60%以上,不含晶質礦物成分。黑珊瑚是角質珊瑚的主要品種,屬於六射珊瑚亞綱的黑珊瑚科,呈樹枝狀結構,顏色為深褐色、灰黑色至黑色,粉末或薄邊緣呈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油脂光澤。20世紀中葉人們廣泛地利用黑珊瑚作為首飾,產量稀少,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海南三亞、臺灣南北部海域均有生長。

  紅珊瑚20年才生長1寸

  珊瑚蟲是一種圓筒狀腔腸動物,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遺骨」堆上,依靠自己的觸手來捕捉食物。

  珊瑚種類眾多,生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但清潔的水質、適度的鹽份、繁茂的藻草,是各種類珊瑚生長的共同條件。如果海水中汙染了過多的陸源物質,珊瑚的取食、呼吸就會受到抑制,甚至會成片死亡。

  淺水石珊瑚 生長在陽光充足的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的珊瑚,一般稱為淺水石珊瑚或造礁珊瑚,以群體為主,同時要求水質潔淨、基底堅硬,常年水溫高於20℃,最適水溫25℃—29℃,水溫低於13℃以下就會死亡,因此,高緯度海域沒有造礁珊瑚。

  造礁珊瑚通常在水錶層到水深40米處生長茂盛,個別種類分布可深達60米。造礁珊瑚通常與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需要陽光和溫暖的環境才能生存,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蟲黃藻的光合作用,並由於潮汐、風浪的作用,為珊瑚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及充足的氧氣。珊瑚堆積越高,越有利於藻類植物的生存,珊瑚也就越加繁茂。為了更好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陽光,珊瑚除向上生長外,還向前後、左右擴展,逐漸形成了像樹枝狀的生物群體。珊瑚集群歷經億萬年的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珊瑚礁、島、嶼。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大量淺水石珊瑚生長。中國三沙市海域的島礁大多數是珊瑚集群形成的。

  深水石珊瑚 生長在深海冷水中的珊瑚,被稱為深水石珊瑚或非造礁石珊瑚,最大棲息深度達6000米以上。目前已發現生長在最深海底的珊瑚,是阿留申海溝6296—6328米處的對稱菌杯珊瑚。深水石珊瑚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個體較小,不能成礁,色澤單調。主要生長在南北緯30°之間200米-2000米的深海中,要求有硬實底基、快急洋流、清潔水質、無陸源性沉積物,光照、水溫適宜。

  紅珊瑚屬於深海珊瑚。主要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水深100米-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巖礁、平臺、斜坡、崖面等。紅珊瑚生長緩慢,從幼蟲成長到繁殖期需要10—12年,20年才生長1寸,300年才長成1000克。因而有「千年珊瑚萬年紅,萬年珊瑚賽黃金」之說。由於生長在深海區,紅珊瑚的採集比較困難。全世界每年的產量僅400噸左右。

  神奇的海洋精靈

  珊瑚不僅是海洋生態環境的守護者,而且是生物多樣性的養護站,堪稱人類海洋財富的「供應商」。

  珊瑚的經濟價值 珊瑚種類眾多,形態各異。豐富多樣的原生態珊瑚礁盤,本身就是旖旎迷人的秀麗景觀,也是眾多魚類、藻類和其他浮遊生物的棲息家園。對於發展漁業生產、探索海洋奧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許多高價值的海產品,如海參、龍蝦等,都是從珊瑚礁叢中捕獲。此外,利用天然珊瑚作為經濟藻類(麒麟菜和凹頂藻)的養殖基石,前景良好。

  南海中最常見的白珊瑚,有樹狀形、蜂窩型、石筍型、仙人掌形等。用作整體觀賞,通常要求具有各種樹枝狀形態的良好造型及純白的顏色。

  珊瑚的醫藥價值 明代醫藥大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述珊瑚具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目生翳障,驚癇,鼻巾醜等症。中國傳統中醫也認為,珊瑚石能止嘔、止瀉、止血,具有治療腰痛、小兒驚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排汗利尿等作用。

  珊瑚中包括寄生在珊瑚礁上的眾多藻類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化學物質,是海洋生物醫藥的寶貴資源。例如一些藻類就具有減輕癌症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再如一些海綿動物就被用來製藥,用以治療皰疹及癌症等。

  國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珊瑚可用於人體接骨,從珊瑚中提取藥用天然化合物,可治療潰瘍、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以及性病等。隨著醫藥科學和海洋生物技術的發展,珊瑚的藥用價值將越來越大。

  珊瑚的工業價值 珊瑚石可做建築石材, 而石珊瑚可作為石灰、塗料、陶瓷的原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漁民就曾自己採撈珊瑚煉製石灰、打磨石材,建築房子。後來,珊瑚受到國家保護,禁止私自採撈,用珊瑚作普通建築材料的現象日益減少。

  珊瑚,神奇的海洋精靈,保護珊瑚,就是保護海岸線,保護漁業資源,保護人類的美好生活。

  如何辨識珊瑚

  的真偽好壞

  珊瑚種類繁多,由於稀缺程度、成分結構和人們喜愛不同,各種類珊瑚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相距甚遠。雖然海南已禁止加工、銷售珊瑚及其製品,但此前已有一些珊瑚及其製品在市場流通。把握珊瑚的特徵,就能容易辨識出真偽。辨識辦法主要是:

  觀察紋理。珊瑚類似於樹木,天生有自然紋理,而且每一件都各不相同。一些珊瑚製品尤其是紅珊瑚,由於色正細膩或打磨精細,色澤豔麗,僅憑肉眼從外觀上不易看出紋理,但在強光照射下仍然可以看到表面平行的縱紋或自然形成的不規則紋理。特別是截斷面,可以看到一圈圈的同心圓和放射狀細紋。如果沒有任何自然紋理或紋理十分規整、呆滯,則是仿冒無疑。

  觀察色澤。珊瑚的色彩十分豐富,即使是同一海域同一品種的珊瑚,也呈現出千差萬別的色彩。但不論外表什麼色彩,天然珊瑚是由內而外滲透出來的帶有晶瑩般的自然光澤,溫潤柔和,而且表裡如一,滋養把玩愈久,就愈發晶瑩剔透。這是任何材料合成或人工著色仿冒的製品都不具備的。利用珊瑚粉末合成或壓模而成的製品,因為添加了粘合劑破壞了珊瑚特有的疏鬆結構,其色澤僵滯而無靈氣。人工著色的珊瑚製品,其色澤浮於表面,雖豔麗但無光澤,容易褪色變暗,且表裡不一,尤其是在裂縫、較深雕刻或斷截面等處,都可發現色澤的表裡差別和深淺變化,用棉球沾丙酮擦抹,棉球會呈現紅色。而以海柳、海竹等仿冒的假珊瑚,雖然顏色均勻,且有疏鬆的紋理結構,但色澤呆板。

  觀察暇疵。珊瑚是珊瑚蟲棲息的「家園」,有著無數的孔眼。這些孔眼或深或淺、或粗或細,或黑或白,形成斑斑點點無規則的暇疵。越大件的珊瑚,暇疵就越多。這也是辨識珊瑚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整棵珊瑚樹或較大件的珊瑚工藝品等,通體沒有任何孔眼等暇疵,或者暇疵大小、深淺一致,排列規整有序,那就需要高度懷疑和警惕。

  觀察結構。珊瑚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角質,結構疏鬆,性脆易碎,斷口呈平坦尖利,手感重量適中,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規整的氣管或毛剌狀的物體,強光手電照射有一定的透光性。而一些塑膠、玻璃、大理石等仿冒品,雖然也有一定的透光性,但沒有疏鬆的結構特徵,只有粒狀結構物或局部氣態包體,手感或過重或過輕。而一些骨制仿冒品雖有孔狀結構但顯粗糙,柔韌而不易脆斷,斷口呈鋸齒狀。

  此外,珊瑚相互輕叩聲音清脆,而塑膠、骨類製品聲音沉悶渾濁;珊瑚遇酸會起泡產生化學反應,而塑膠、骨類、玻璃等仿品沒有反應。(陸明)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冷門的肉食小動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計思佳  10月3日,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該論文將一種新的海生昆蟲——羚羊礁海蝽,帶到世人面前。
  • 海南的無價瑰寶(組圖)|珊瑚|西沙群島_網易新聞
    南海海底生長著美麗的珊瑚。攝影/Vic Rojas海洋生物為我們經濟發展提供助力。溫波 攝  文\本刊特約撰稿 溫波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宣稱發現新的珊瑚物種。據海南日報1月28日報導,陳宏介紹這一在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的珊瑚其特點是「沒有珊瑚隔,珊瑚杯的直徑非常微小」。
  • 海南日報數字報-鯨落萬物生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親子競技節目《嘭!發射》落戶瓊中
    海南日報記者在錄製現場看到,整個比賽過程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十分考驗親子之間的配合。「很遺憾這次落水了,賽道看上去很簡單,走起來難度還挺大的,真想再試一次!」來自南京的顧先生帶著8歲的女兒前來參加節目,意猶未盡。他說,一家人專程前來海南參加《嘭!發射》的錄製,接下來幾天還將去海邊好好玩幾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聚賢才
    近兩年更是借「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之東風,通過進京訪賢、各地攬才、舉辦「南海發展論壇」等多種形式廣納四方之才。  築巢方能引鳳,近年來,海南醫學院先後出臺《海南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標準和待遇規定》《海南醫學院外籍及港澳臺地區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海南醫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繼續打造「青年學者南海發展論壇」引才品牌,為引進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保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旗艦動物」儒艮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有一種海洋動物,讓全世界的水手從古至今都深深懷念,衍生出了無數動人的童話故事
  • 大海裡的「最美差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6月8日,第三個世界海洋日,海南日報記者參與了一次珊瑚放歸活動,把在陵水新村港繁殖好的鹿角珊瑚、柱狀珊瑚、紅珊瑚等,分別移入到黎安港、三亞灣等海域,見證了這一非常艱辛的「最美差事」。  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以下簡稱熱海所)陳宏的手提電腦裡,有一個名為「最美差事」的文檔,其中存放著陳宏從事的珊瑚修復研究成果以及每次放歸活動的記錄。
  • 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海南陵水成立
    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海南陵水成立 2019-12-09 13:34: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這個夏天有點涼
    實際上,今年海南的夏天確實有點涼。據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7月1日-29日海南各市縣降水量絕大部分地區偏多,雨日也比常年明顯偏多,保亭達到了29天,也就是7月以來天天在下雨。雨水多了,炎熱也就難以「張揚」,據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7月1日-29日海南島平均氣溫27.3℃,比常年偏低0.9℃;高溫日數1.3天,比常年的4.9天明顯偏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