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古海嘯研究獲突破!揭示廣東南澳島千年前曾遭南海海嘯襲擊,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事件

2021-01-20 海洋知圈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發表於《科學通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

近年來,發生在印度洋和日本的特大海嘯以及最近襲擊印尼的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過去對於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缺乏明確的認識,這制約了沿海地區災害風險的準確評估,不利於沿海港口、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建設以及「一帶一路」規劃的執行。

過去十多年來孫立廣研究小組對中國近海歷史時期災難事件進行了持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先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西沙東島發生過一次生態災難事件,論文發表在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50周年紀念特刊上。在西沙東島的湖泊沉積中存在厚10 cm的珊瑚砂層,珊瑚砂粒度分析表明它們是同時沉積、快速形成的,該層頂底所含植物種子的年齡一致,平均為公元1024年,沉積物中缺失植物穎果和介形蟲,有機碳含量也接近零,與上下層位差異明顯。研究認為這是一次生態災難事件,它是過去1000年來由南海的一次特大風暴潮引發的。不能排除海嘯的可能,但是海嘯的證據不足,存疑的是為什麼1000年中只發生一次這樣的風暴潮?

後期的持續考察研究發現南海西沙群島東島東北海岸寬200米的範圍內分布著重幾十千克的硨磲、珊瑚塊和海底礫石,硨磲和珊瑚通常生活在沿海珊瑚礁盤上,礫石散落在海底,這必須有巨大的能量把它們帶到海島上來。一系列證據有力地證明了在公元1024年發生的生態災難事件是海嘯導致的,從而確認了中國南海在歷史上發生過海嘯。這一成果突破了過去對南海無海嘯的認識,直接證明了南海發生海嘯的歷史。2013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科學報告)的這項研究成果為我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的建設提供了理論和實際的依據。

在揭示了南海海嘯事件的基礎上,團隊對東海古海嘯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東海閩浙陸架表層泥質沉積序列的分析,結合南海古海嘯的數值模擬結果,研究認為東海在過去兩千年未發生過大型海嘯。2016年在線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國際第四紀期刊)上,這一成果提示了東海沿岸相對較低的海嘯風險,對評估該地區海岸帶安全有參考意義。

南海古海嘯的首次發現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我國大陸沿岸是否受到海嘯衝擊引起了科學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2015年經過研究討論認為海嘯直接關係到我國海岸帶建設和核電站的安全問題,為此臨時給與了重點部署(特支)項目資助。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對廣東省南澳島的考察和分析,確認了一千年前發生的南海古海嘯對該地區的毀滅性影響,進一步揭示了大陸沿岸遭受海嘯襲擊的歷史。在南澳島東南端的宋井海岸沉積中存在含有大量貝殼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殘片的層位,該層沉積物顆粒較粗,粒度分布與附近的海灘沙一致,表明其物質來源於附近的海灘或近海區域。宋井附近的澳前村沉積剖面存在一層顆粒偏細、包含破碎磚瓦的層位。在島嶼東側的九溪澳和青澳灣剖面也含有顆粒較粗、粒徑分布與海灘沙相似的沉積沙層。沉積層內沒有風暴潮沉積中通常含有的平行紋層或亞層結構,故排除了風暴潮成因的可能。分布在宋井海岸的巨型礫石、破損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灣最內側的磨圓較好的礫石指示了強烈的水動力搬運過程。以上證據證明南澳島遭受了海嘯襲擊。

襲擊西沙東島的海嘯的年代約為公元1024年,歷史文獻中記錄的廣東潮陽遭受破壞性海浪襲擊的時間為1076年,南澳海嘯層陸地動物骨骼的定年結果範圍包含了上述年代。因此西沙東島與南澳島所記錄的應為同一事件,其年代是文獻中記錄的公元1076年。

特別重要的是,在海嘯沉積層發現了大量宋代陶瓷器殘片,而宋代之前或之後時期的陶器瓷器等遺蹟卻未在沉積層中發現,瓷器中不乏官窯產品,這表明宋井地區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嘯導致宋城的毀滅,南澳島文物遺蹟的數量在海嘯之後顯著偏低,幾乎中斷,持續500年,直到明朝後期才開始留下明顯的文化遺存。在島嶼南側2公裡處的沉船「南澳I號」中出土了15000枚錢幣,年代集中於海嘯發生之前的69年,它們可能與這次海嘯有關。這一系列研究證實了中國南海沿岸曾遭受過海嘯襲擊,這種風險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核電站、港口和能源儲備基地等工程的規劃和建設中需要予以評估。同時也揭示了海嘯對受災地區文化的影響,並建議對南澳島宋代遺蹟進行更多的考古挖掘,把被海嘯埋葬的南澳宋城從地層裡發掘出來。華東師範大學高抒教授參加了後期的研究工作。感謝中國科學院(特別)項目的資助。

圖1 南澳島宋井剖面採樣照片及其沉積特徵。

圖2 海嘯沉積沙層、海岸帶的巨礫、沉積層中的宋代陶瓷器殘片以及破碎的宋代石臼。

中國科大教授,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參加了中國第十五次南極長城站科學考察,開展了企鵝生態與海洋氣候環境、冰蓋進退與氣候演變和湖泊沉積序列與環境事件以及現代環境過程、人為地球化學以及自然環境演變的綜合研究。2004年7月至8月作為中國北極站首次考察隊隊員赴北極考察。2003年3月至4月曾率中國科大首次南海西沙考察隊赴西沙群島進行生態環境考察。

共發表資源與環境科學學術論文70多篇,2000年以來,發表南極環境科學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在《Nature》雜誌發表1篇,被SCI收錄15篇。孫立廣還撰有《南極100天》,是一部趣味盎然、詩情畫意的科普精品。

 論文連結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972018-00740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千年前南海強烈海嘯毀滅廣東一古文明遺址
    導讀: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古中國就曾發生過海嘯,還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為何能確定?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島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沿海周邊沒有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寬廣的大陸架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因此中國大陸面臨的海嘯風險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歷史文獻來看,曾經發生過的「海嘯」並不少,只不過史料中的「海嘯」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
  • 中國科大在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科學通報》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
  • 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海嘯致宋城毀滅?
    我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瑜) 近年來,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地質調查發現,分布在南澳島東南端的宋井海岸的巨型礫石、破損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灣最內側的磨圓較好的礫石,指示了強烈的水動力搬運過程。
  • 我科學家揭示近千年前一次影響南海的海嘯事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日發布一項研究,揭示了近千年前一次影響南海的海嘯事件,改變了對我國近海不大可能發生海嘯的認識。    研究由中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教授牽頭的研究小組完成,相關成果已發表在4月11日的《自然—科學報告》上。
  •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海嘯嗎?東海和南海等有10次地震海嘯
    導讀:據夏威夷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提示,此次智利8.2級地震將引發巨大的海嘯,尤其是太平洋地區國家,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我國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海域,據悉也將受到影響。那麼,此次地震將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影響?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海嘯嗎?海嘯產生的概率有多大?以下我們來了解相關報導。
  • 我國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位於廣東南澳島
    近年來,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我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 近50年歷史上大的海嘯事件
    海嘯波及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直至南極,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海小鎮,在9米浪高的襲擊下,幾乎全部摧毀。  菲律賓海嘯  1976年8月17日0時13分,菲律賓群島南部棉蘭老島以南的蘇拉威西海中,發生8級強烈地震,這是菲律賓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由此引起了該島南部沿海地區猛烈的海嘯。
  • 防震減災手抄報: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一般是由於在海域發生大地震時,海底隆起和下沉所引發的海浪,這種海浪的高度可達幾十米,波長往往有幾十到上百公裡,由于波長特別長,海嘯的速度非常快,進而產生巨大的衝擊力襲擊海岸,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1)我國歷史上的地震海嘯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載地震的國家,關於地震海嘯也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 歷史上最大的海嘯——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
    智利東倚安第斯山脈,西臨太平洋海溝,根據現代板塊學說的觀點,處於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地帶,由海底地震、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是智利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在歷史上,智利和太平洋東岸的一些海濱城市,曾多次遭到海嘯的侵襲。1960年5月,厄運又籠罩這個國家。從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罕見的強烈地震。
  • 我國會有海嘯發生嗎?
    那麼,我國沿海會不會發生地震海嘯?遠洋海域發生的地震海嘯會不會波及我國並造成災害性破壞呢?據歷史記載,二千年以來,我國只發生過10次地震海嘯,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現一次。這表明我國沿海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我國海區處於寬廣大陸架上,水深較淺大都在200米以內,不利於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
  • 港媒:廣東沿海千年前險遭海嘯毀掉 目前仍面臨風險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港媒稱,中國研究人員發現,大約1000年前,一場海嘯幾乎毀掉了廣東省,這凸顯了破壞性海浪對中國沿海地區造成的風險。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3日報導,開展這項研究的學者呼籲中國政府在未來的規劃中考慮這一風險,尤其是在涉及核電站等戰略設施建設時。在1月份出版的《科學通報》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寫道:「這項研究證實了南海發生海嘯的風險。在中國沿海建設核電站、港口和石油儲備設施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這些風險。」
  • 海嘯知識科普
    9.歷史上大的海嘯事件日本有明海溫泉嶽海嘯  1793年5月21日,九州島發生強烈地震,誘發了約5.35億立方米的土石,從溫泉嶽前山和主峰墜落入2700米以下的有明海灣,引起大海嘯,高達10米的湧浪使海岸地帶遭受破壞,死亡14920人。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中國海洋報記者 金昶 在人們以往對於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地震海嘯活躍,海嘯災難頻發。據統計,新世紀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十餘次,遠遠高於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
  • 研究表明馬尼拉海溝若發生大地震恐引發海嘯波及中國華南沿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預報中心,ID:YBZXDZ】原文標題:研究表明馬尼拉海溝若發生大地震恐引發海嘯波及中國華南沿海並可能重創恆春核電站馬尼拉海溝位於中國南海東部海域,是一條自北向南走向的海溝,馬尼拉海溝北起中國臺灣東南部海域
  • 世界歷史上十大海嘯災難回顧
    世界歷史上十大海嘯災難回顧海嘯,是人人望而卻步的事件;海嘯,使多少家庭支離破碎,使多少人流離失所。下面我們一起,回顧世界歷史上的十次海嘯,那些地方,曾經埋沒了一群人的希望。桑託林島希臘基克拉澤斯群島中最南的島嶼西元前16世紀,克裡特島北邊的桑託林島火山發生了一次極為猛烈的火山噴發,火山噴發後只剩下錫拉島和一些小島矗立在愛琴海中。海嘯專家後來研究發現,那次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並波及到了300千米外的尼羅河河谷。
  • 專家:中國發生海嘯可能性不大 但也勿掉以輕心
    中國地質博物館今天舉行「印度洋地質海嘯展」,據該館一位負責人介紹,這個展覽將科學闡釋地震海嘯的發生機理及警示,向公眾普及地震海嘯知識及防範措施。  曾經擔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長期從事地震研究的陳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發生海嘯必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一,一定是深海。海水深度要在一千到兩千米,淺海不可能發生海嘯;其二,一定是大地震。
  • 廣東如發生海嘯怎樣抵擋
    板塊不相同,廣東倖免劫難  這次印度洋地震海嘯,廣東為何未受影響?梁國昭說,從板塊構造上看,廣東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都屬於亞歐大陸板塊,而印尼則屬於印度洋板塊,兩者地質構造的聯繫並不緊密。印尼發生的地震到達廣東時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沒有產生太大影響;與印尼「一脈相承」的印度、斯裡蘭卡則遭受嚴重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