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2020-11-30 中國科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科學通報》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

圖1 科學通報封面 (人文學院王國燕 設計)

研究組對廣東省南澳島進行了地質調查,發現南澳島東南端的宋井海岸沉積中存在含有大量貝殼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殘片的層位,該層沉積物顆粒較粗,粒度分布與附近的海灘沙一致,表明其物質來源於附近的海灘或近海區域。宋井附近的澳前村沉積剖面存在一層顆粒偏細、包含破碎磚瓦的層位。在島嶼東側的九溪澳和青澳灣剖面也含有顆粒較粗、粒徑分布與海灘沙相似的沉積沙層。沉積層內沒有風暴潮沉積中通常含有的平行紋層或亞層結構,故排除了風暴潮成因的可能。分布在宋井海岸的巨型礫石、破損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灣最內側的磨圓較好的礫石,指示了強烈的水動力搬運過程。以上證據證明南澳島遭受了海嘯襲擊。

圖2 南澳島宋井海嘯剖面及其時代、沉積特徵

襲擊西沙東島的海嘯的年代約為公元1024年,歷史文獻中記錄的廣東潮陽遭受破壞性海浪襲擊的時間為1076年,南澳海嘯層陸地動物骨骼的定年結果範圍包含了上述年代。因此西沙東島與南澳島所記錄的應為同一事件,其年代是文獻中記錄的公元1076年。

特別重要的是,在海嘯沉積層發現了大量宋代陶瓷器殘片,而宋代之前或之後時期的陶器瓷器等遺蹟卻未在沉積層中發現,瓷器中不乏官窯產品,這表明宋井地區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嘯導致宋城的毀滅,南澳島文物遺蹟的數量在海嘯之後顯著偏低,幾乎中斷,持續500年,直到明朝後期才開始留下明顯的文化遺存。在島嶼南側2公裡處的沉船「南澳I號」中出土了15000枚錢幣,年代集中於海嘯發生之前的69年,它們可能與這次海嘯有關。該研究在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了古海嘯文明遺址。

圖3 海嘯沉積沙層、海岸帶的巨礫、沉積層中的宋代陶瓷器殘片以及破碎的宋代石臼

近年來,發生在印度洋和日本的特大海嘯以及最近連續襲擊印尼的兩次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過去的研究對於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缺乏明確的認識。孫立廣研究組在過去十多年對中國近海歷史時期災難事件進行了持續研究,首先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西沙東島發生過一次生態災難事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7, 37);隨後,研究發現南海西沙群島東島東北海岸的硨磲、珊瑚塊和海底礫石,相關證據有力地證明了該生態災難事件是海嘯導致的(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655)。同時,通過對東海閩浙陸架表層泥質沉積序列的分析研究,認為東海在過去兩千年未發生過大型海嘯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7, 452)。以上研究首次確認了中國南海在歷史上發生過海嘯,為我國在南海建設海嘯預警系統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也為本研究發現奠定了基礎。

華東師範大學高抒教授參加了後期的研究工作。本文得到中國科學院(特別)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972018-00740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海嘯致宋城毀滅?
    我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瑜) 近年來,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地質調查發現,分布在南澳島東南端的宋井海岸的巨型礫石、破損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灣最內側的磨圓較好的礫石,指示了強烈的水動力搬運過程。
  • 中國科大古海嘯研究獲突破!揭示廣東南澳島千年前曾遭南海海嘯襲擊,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事件
    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發表於《科學通報》。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近年來,發生在印度洋和日本的特大海嘯以及最近襲擊印尼的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在揭示了南海海嘯事件的基礎上,團隊對東海古海嘯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東海閩浙陸架表層泥質沉積序列的分析,結合南海古海嘯的數值模擬結果,研究認為東海在過去兩千年未發生過大型海嘯。2016年在線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國際第四紀期刊)上,這一成果提示了東海沿岸相對較低的海嘯風險,對評估該地區海岸帶安全有參考意義。
  • 我國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位於廣東南澳島
    近年來,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我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 科學家發現廣東省南澳島曾經存在高度文明,宋朝時被大海嘯毀滅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率領科學研究組對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發現:南澳島在將近一千年前,曾經遭受過巨大海嘯的襲擊。研究組對南澳島進行地質勘察時,在島嶼東南方宋井附近的澳前村,和島嶼東側的九溪澳、青澳灣的海岸沉積中,發現含有大量貝殼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殘片的層位。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千年前南海強烈海嘯毀滅廣東一古文明遺址
    導讀: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島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西沙群島東島發現海嘯地質證據識別古海嘯僅憑文獻記錄是不夠的,特別需要地質材料的科學實證和尋找古海嘯遺址。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它們常常被後期的地層覆蓋起來,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也很容易清除海嘯的遺蹟。
  • 古中國就曾發生過海嘯,還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為何能確定?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首次發現蟬形玉器
    央廣網鄭州1月11日消息(記者李凡)繼新發現的縱橫交錯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之後,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又傳出好消息:不久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發現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目前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
  • 瑪雅文明和埃及文明都是中國人建立的?中國發現這遺址讓西方驚訝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中外出現兩種不同意見,中國歷史專家認為是夏朝,而西方歷史專家非要眼見為實,以出土的文物為準,只承認商朝,為了努力證明夏朝的存在,說服西方專家,咱們國家開啟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想到有了一份新的收穫。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失落的文明,歷史寧夏,穿越時空的遺址!
    千百年留下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遺址等一大批見證絲綢古道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遺址以及在寧夏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鎏金銀壺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8月3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ATLAS實驗組在該項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 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遺址終於被發現,人類巔峰時期的文明!
    史前亞特蘭蒂斯一直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據說亞特蘭蒂斯已經發展成人類巔峰時期的文明,比現在先進不知多少倍,華麗的房屋上鑲嵌著黃金白銀,每個人都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不過人類的貪婪是發自於骨髓的,富有的亞特蘭蒂斯對外發起了侵略戰爭。
  • 中國科大在首次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雙繆子證據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
    歐洲核子中心(CERN)於近日發布新聞,重點報導了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首次找到希格斯粒子衰變到雙繆子末態證據這一突破性進展。LHC上的CMS與ATLAS實驗獲得的信號探測顯著度分別是3s和2s;綜合兩者,探測到信號過程的證據確鑿無疑(>3s),這是首次對希格斯粒子與第二代費米子耦合的直接探測,是一個全新的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介紹,目前墓葬內的隨葬品剛開始露出,其下方堆積的厚度超過已往發現的所有墓葬,極有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因該墓葬規格高、保存好,為全面、深入地提取信息、開展研究工作,目前已被整體搬遷至考古實驗室內開展清理。
  • 章丘焦家遺址: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塊拼圖
    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作為近30年來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的焦家遺址入選。地處濟南章丘的遺址是5000餘年前魯北古濟水流域的一處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意義的聚落,在未發現文字記載的上古時代,黃河、長江流域多元文化圈相互碰撞,最終融匯出中華文明。中國東部地區的文明起源和發展,在焦家遺址中若隱若現。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 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終於力挽狂瀾,保住了這一彌足珍貴的遺址。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巖,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