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就曾發生過海嘯,還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為何能確定?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

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東部海岸海嘯風險小 南海情況則有所不同

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底、海島滑坡產生的破壞性海浪,產生海嘯的地區與地震帶一致,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的海溝島弧地帶,日本是海嘯發生最多、受災最深的國家。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沿海周邊沒有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寬廣的大陸架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因此中國大陸面臨的海嘯風險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歷史文獻來看,曾經發生過的「海嘯」並不少,原因是史料中的「海嘯」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

有些學者通過對歷史資料和古地震的分析認為,渤、黃、東海發生本地地震引發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琉球群島8.0級地震引發的海嘯需要8至12個小時才能到達中國沿海,其引起的最大浪高也僅有0.2至0.8 米。在美國地質災害資料庫過去四千年地震目錄中,僅有兩條震級為8.0級的琉球海溝地震記錄,發生時間分別為1911年和1916年。這表明形成對我國有影響的大海嘯的可能性很小。

學者於福江等根據驗潮站的記錄證明了日本、智利破壞力極強的特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會影響到中國東南沿海,但是影響極小。2010年智利海嘯在浙江沿海的驗潮站測得的最大波高為0.28至0.32米,是我國沿海地區的最高紀錄,因此這個方向來的海嘯,對海岸帶破壞的風險不大。

學者石峰等認為渤海不存在形成大型海嘯的海溝構造背景,他們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和渤海海岸沉積物調查,認為渤海海域在歷史上基本沒有發生過大型海嘯,即使發生過海嘯,其到岸浪高也不會超過0.5 米。

孫立廣課題組通過對東海閩浙陸架表層泥質沉積序列的分析,結合南海古海嘯的數值模擬結果,認為東海在過去兩千年未發生過大型海嘯,提示了東海沿岸相對較低的海嘯風險。

但是,有學者考查古籍史料,「海嘯」並不少見,例如,公元171年和173年渤海萊州灣、1498年江浙一帶、1604年福建泉州、1668年江南和上海、1707年浙江、1854年江浙一帶均有發生「海嘯」的文獻和地方志記錄。

由於文獻中記載的「海嘯」與當代語境下的海嘯不是一個概念,通過文獻資料重建的「海嘯」歷史雖然比較完整,可以獲得準確的發生時間和受災區域,但由於古代文獻記錄往往惜字如金,所記錄的事件很難確定究竟是海嘯,還是地震、風暴潮,越老的資料越難確認。而歷史資料在記錄上的缺失和不同史料間的矛盾也給用歷史文獻考證海嘯帶來困難。

綜合以上分析,學者們傾向性的意見是:渤海、黃海、東海的海嘯風險比較小,在過去兩千年中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強的海嘯,但是不能排除兩千年前也沒有發生過海嘯。

南海的情況有所不同,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000年至1900年南海共發生過13次「海嘯」。最早的一次發生在1076年11月,《宋史》和《潮州府志》中均有記載,也有學者認為是發生了15次或23次「海嘯」。需要指出的是,文獻中的「海嘯」沒有一次是被公認的海嘯,研究者只能根據極簡的文字來判斷。比如,根據《宋史》對1076年「海嘯」的描述:「海潮漲溢,壞廬舍,溺居民」 ,並不能確認廣東潮州府發生了海嘯。但是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這個事件中沒有發生暴風雨,從而排除了風暴潮的可能。它為佐證南海海嘯提供了文獻依據。

西沙群島東島 發現海嘯地質證據

東島池塘沉積層中有海嘯信息

被海嘯帶上海島的硨磲

識別古海嘯僅憑文獻記錄是不夠的,特別需要地質材料的科學實證和尋找古海嘯遺址。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它們常常被後期的地層覆蓋起來,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也很容易清除海嘯的遺蹟。因此,找到海嘯的可靠遺蹟,並找到合適的定年材料,用可靠的定年方法確定遺址的年齡,再通過歷史文獻加以佐證,才是確認古海嘯的可靠途徑。如果再有海嘯文化遺存的證據,那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2003年以來,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課題組通過多年努力,首次確認了1000年前發生在南海的一次古海嘯。

在西沙群島東島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池塘,在含有豐富種子、介形蟲、海鳥糞和有機碳泥的湖泊沉積層中,夾有一段白淨的珊瑚砂層,厚約10至15釐米。根據植物種子的定年分析,確認這次事件是在公元1024年前後發生的。研究發現,該層珊瑚沙很可能是被巨大的風浪從海洋卷帶上來,越過沙壩一次性帶到湖底的,這個巨大的風暴潮可能導致了島上的生態災難。此外,在東島和琛航島的北東海岸帶上,有各類火山礫石零星散布,礫石長軸可達10釐米到 40釐米。西沙的島嶼周邊幾乎全部是珊瑚礁盤,只有在礁盤外10幾米到幾十米深的海底才可能有巖石。只有海嘯才可能把它們帶上岸來。

與此相關,在東島還找到了十一塊大硨磲,硨磲是生活在珊瑚礁盤上的大型雙殼類動物,是海洋中真正的貝殼類巨無霸:它長可達70釐米,殼厚20多釐米,堅如磐石,重達50多公斤,它們散布在海島的鳥糞土中,都是殼背朝上,露出幾道背褶、全是單殼保存、或多或少都有些破碎。與硨磲在一起的還有珊瑚塊,大小在120釐米上下,更多的珊瑚碎塊和它們一起散落在島嶼東部距海岸200米的範圍內。顯然,是來自東北部的巨大海浪把它們帶過來的。除了海嘯,任何風暴潮對硨磲這種龐然大物都是無能為力的。

根據硨磲在島上的分布狀態和數值模擬的結果,引發海嘯的地震震源可能在馬尼拉海溝。有意義的是,如預測的那樣,島上沒有比海嘯年齡更年輕的硨磲,它們無法爬上岸來。西沙島嶼上48個硨磲和珊瑚的定年結果全部指向距今1000年至7000年的時間段,它們全部都是距今1000年前的海嘯把它們推上海島的,這與東島湖泊中海沙代表的生態災難事件發生時間是吻合的。

這個結果指示我們,在過去的7000年中,至少在公元1024年前後發生過一次海嘯。它的發生時間與宋史記錄的1076年11月發生在廣東潮州地區的「海嘯」時間接近,應該是同一個事件。

廣東南澳島發現 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

從南澳海嘯層中發掘的破損石臼
海嘯層中的破碎瓷器

2019年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教授和謝周清教授課題組,在華東師範大學高抒教授的支持下,在《科學通報》上發表封面文章《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這個成果揭示了一千年前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南海廣東省南澳島的事件。

廣東省的南澳島孤懸海上受人類活動幹擾少,島嶼呈東西走向,易受到海嘯衝擊。南澳東南角有一個宋井古蹟,表明此處在宋代已經有人居住,對海嘯災難應該更加敏感。

2015年,在築海岸防護牆時挖出的剖面上我們發現了宋代的陶瓷碎片、破碎的瓷器,考古專家們的鑑定結果也指向宋代,其中還發現有官窯陶瓷碎片。此前工人們還在此發現了一個略有破損的花崗巖石臼,石臼與瓷器碎片、海沙、貝殼和動物殘骨混合在一起。在澳前村宅基地內也可見類似含有宋代陶瓷碎片的海嘯沉積組合。用碳14方法測定了地層中的殘骨、貝殼和植物殘體的年齡,大多在古海嘯的文獻記錄(1076年)和地質記錄(1024年前後50年)的時間範圍內。因此基本確定衝擊南澳的海嘯的年代是公元1076年。

海嘯導致了南澳宋城的毀滅,過去幾十年來在宅基地中不時有北宋中期的錢幣發現,在島嶼南側2公裡處的沉船「南澳I號」中出土了罐裝15000枚錢幣,錢幣年代集中於海嘯發生之前的69年,這個錢罐很可能與這次海嘯有關聯。南澳島文物遺蹟的數量在海嘯之後顯著偏低,南澳島西北端的兩塊摩崖石刻記載了公元1113年過往商船給島上捐錢挖井的歷史,這一記載可能暗示了當時南澳島經濟衰落、水井等設施潰敗的狀況。歷史文獻中沒有這一時期戰爭的記載,因此海嘯破壞是對文化衰退最合理的解釋。從1076年到1575年南澳建鎮,是南澳文明衰退的500年,直到明朝後期才開始留下明顯的文化遺存。這很可能是海嘯影響的結果。

這一系列研究證實了南澳以及中國南海沿岸曾遭受過海嘯襲擊,因此海嘯風險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港口和能源儲備基地等工程的規劃和建設中需要予以評估,海嘯遺址的深入研究和發掘還僅僅是個開始。

來源:猜你會好奇

作者:孫立廣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島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沿海周邊沒有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寬廣的大陸架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因此中國大陸面臨的海嘯風險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歷史文獻來看,曾經發生過的「海嘯」並不少,只不過史料中的「海嘯」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千年前南海強烈海嘯毀滅廣東一古文明遺址
    導讀: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中國科大古海嘯研究獲突破!揭示廣東南澳島千年前曾遭南海海嘯襲擊,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事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 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海嘯致宋城毀滅?
    我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瑜) 近年來,海嘯給受災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威脅海岸帶安全。中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地質調查發現,分布在南澳島東南端的宋井海岸的巨型礫石、破損的宋代石臼和九溪澳灣最內側的磨圓較好的礫石,指示了強烈的水動力搬運過程。
  • 中國科大在中國海岸帶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孫立廣-謝周清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了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該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嘯毀滅的古文明遺址》為題,作為封面文章在《科學通報》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楊文卿博士。
  • 為何印尼總是發生海嘯?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為什麼沒有預警?
    什麼導致了印尼海嘯?
  • 300歲古銀杏割肉療傷 曾遭受過雷劈雨水侵入導致腐爛
    「樹醫生」馬愛才現場診斷後表示,因為長勢較差,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導致整棵樹非常脆弱,樹枝容易折斷就是其外在表現之一。銀杏是長壽樹種,堅硬的木質部是其能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馬愛才檢查發現,這棵銀杏雌樹,木質部腐爛比較嚴重,這是導致它長勢很差的根本原因。木質部究竟腐爛到什麼程度?「腐爛的厚度,厚的地方達到7釐米。」
  • 如果真的到了世界末日,你覺得可能會是什麼導致地球毀滅呢?
    如今進入了21世紀的我們人類,基本上都過著幸福安寧的日子!  然而你們曾設想過世界末日的景象嗎?相關方面的科學家對此專門做過調查研究,得出了導致地球毀滅、迎來世界末日的十大可能原因!你們都知道是哪些嗎?
  • 板塊不同倖免劫難 廣東發生海嘯怎樣抵擋
    專家認為沿海地區風暴海嘯較多,應儘快恢復「天然海岸衛士」紅樹林  印度洋地震海嘯給世人敲響警鐘。廣東是否也存在著海嘯威脅?記者近日採訪了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所的梁國昭研究員。  板塊不相同,廣東倖免劫難  這次印度洋地震海嘯,廣東為何未受影響?
  • 廣東如發生海嘯怎樣抵擋
    板塊不相同,廣東倖免劫難  這次印度洋地震海嘯,廣東為何未受影響?梁國昭說,從板塊構造上看,廣東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都屬於亞歐大陸板塊,而印尼則屬於印度洋板塊,兩者地質構造的聯繫並不緊密。印尼發生的地震到達廣東時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沒有產生太大影響;與印尼「一脈相承」的印度、斯裡蘭卡則遭受嚴重災害。
  •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海嘯嗎?東海和南海等有10次地震海嘯
    導讀:據夏威夷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提示,此次智利8.2級地震將引發巨大的海嘯,尤其是太平洋地區國家,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我國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海域,據悉也將受到影響。那麼,此次地震將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影響?中國歷史上發生過海嘯嗎?海嘯產生的概率有多大?以下我們來了解相關報導。
  • 錦州市:渤海發生地震海嘯可能性不大
    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嘯這一災難性事件備受世人矚目。我市屬於沿海城市,那麼,渤海會不會發生類似的海嘯災難呢?從地質特點來看,渤海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類似災難不會波及我市。
  • 給世界的警告:印度洋海嘯與汶川地震
    地球屆時會以中國為中心發生向西北方向翻轉運動,那麼地中海南岸都面臨海侵災難。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 宋城演藝重組六間房 併購整合子公司演繹資本新玩法
    此前溢價68倍收購六間房,2年後溢價8億元轉手,「中國演藝第一股」宋城演藝此次重組之舉被上市公司高管人士看作是「上市公司產業整合新玩法,併購整合子公司二級資本運作。」宋城演藝擬向適格投資者出售部分股權,使公司在六間房(重組後集團)最終持股比例將低於30%。
  • 南澳環島自駕遊全新攻略
    一、南澳島簡介 南澳島,有東方夏威夷之稱,也有人叫它「中國的小峇里島」。南澳島位於中國東南端,常住人口7萬人左右,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也是汕頭市的唯一轄縣,總面積113.8平方公裡, 由南澳島及周邊37個島嶼組成,其中主島111.44平方公裡,海域4600平方公裡。
  • 海嘯若殺來 廣東怎麼辦
    陽江35年來年均地震469次  「就這個議案,我們團代表曾進行過緊急研究,並在1月24日晚連夜趕寫出來。」陽江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項國鋒告訴記者,陽江市提出這份《關於加強陸地與海洋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的議案》,與陽江地處地震多發地帶,海岸線長達400餘公裡,沿岸人口百餘萬有直接的關係。
  • 海嘯來襲、全球冰封……NASA衛星圖裡有啥秘密,這些電影能回答嗎
    最近,NASA公布了一張全球綠化面積衛星圖,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網友戲稱:中國這可「綠」了地球。但是在這裡我想追問幾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植樹?為什麼要增加地球綠化面積?做這些都是為了什麼?答案也許是:植物能改善環境。
  • 專家:中國發生海嘯可能性不大 但也勿掉以輕心
    中國地質博物館今天舉行「印度洋地質海嘯展」,據該館一位負責人介紹,這個展覽將科學闡釋地震海嘯的發生機理及警示,向公眾普及地震海嘯知識及防範措施。  曾經擔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長期從事地震研究的陳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發生海嘯必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一,一定是深海。海水深度要在一千到兩千米,淺海不可能發生海嘯;其二,一定是大地震。
  • 研究表明馬尼拉海溝若發生大地震恐引發海嘯波及中國華南沿海
    根據研究數據表明馬尼拉海溝具備發生特大地震的地質條件和風險,根據預測若馬尼拉海溝發生8級或者8級以上的地震活動那麼其海嘯規模和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規模相似【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海域發生9.1級至9.3級特大地震,地震是由巽他海溝一條長度1200千米的逆衝斷層發生垂直運動導致的,地震引起的海嘯導致印度洋沿岸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