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

2020-08-30 中國青年報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通訊員鄧晨娟)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氣汙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法拉第討論》(Faraday Discussions)上分別發表了題為「北京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季節特徵」(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article formation and growth in urban Beijing)和「城市環境中納米顆粒物生成與增長:背景氣溶膠的影響」(Formation and growth of sub-3 nm particles in megacities: impacts of background aerosols)的研究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環境學院直博生鄧晨娟。論文合作單位包括赫爾辛基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

新粒子生成是指大氣中氣態分子通過均相成核形成高濃度的納米顆粒物,之後通過冷凝等作用繼續增長的過程。增長後的新粒子可作為雲凝結核影響全球氣候,也有研究報導新粒子生成和增長會影響空氣品質。新粒子生成現象普遍存在,從清潔的森林大氣環境到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均有新粒子頻繁生成現象的報導。在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濃度通常較高,使得大氣中的氣態分子和新生成的納米顆粒物容易被其去除。儘管存在高濃度背景氣溶膠的抑制作用,在汙染城市大氣環境中仍舊觀測到了頻繁的高強度新粒子生成現象,揭示其機制及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對新粒子生成的影響

北京新粒子生成速率季節變化及溫度的影響

團隊通過長期的大氣觀測以及氣溶膠動力學理論分析,發現北京、上海和南京等特大城市具有較高的背景氣溶膠濃度和氣態前體物硫酸濃度,其納米顆粒物生成速率顯著高於清潔大氣環境;而高濃度背景氣溶膠的去除作用會抑制硫酸、有機胺等氣態分子、分子團簇和新生成納米顆粒物的存活,降低其濃度和大氣停留時間,進而成為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事件是否發生的主控因素。但是,經典成核理論將蒸發過程作為主要的限速步驟,忽視了背景氣溶膠的重要影響。此外,研究發現溫度是引起北京新粒子生成頻率和強度呈現顯著季節變化的主控因素。溫度越高,新粒子生成關鍵酸鹼團簇的蒸發速率越大,進而導致在溫度最高的夏季時新粒子生成速率最低。考慮到不同大氣環境溫度的顯著變化,該發現可能會對全球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團隊提出在汙染城市大氣環境中評估新粒子生成的生長速率和增長速率等主要參數時,需正確地考慮背景氣溶膠的影響。

論文連結:

來源:清華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
    新粒子生成現象普遍存在,從清潔的森林大氣環境到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均有新粒子頻繁生成現象的報導。在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濃度通常較高,使得大氣中的氣態分子和新生成的納米顆粒物容易被其去除。儘管存在高濃度背景氣溶膠的抑制作用,在汙染城市大氣環境中仍舊觀測到了頻繁的高強度新粒子生成現象,揭示其機制及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 PM2.5中新粒子怎樣形成?關鍵在這兩個分子
    歷經7年努力,復旦大學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並證實了我國典型城市大氣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現象,揭示了上海「大氣新粒子」形成的化學機制,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日前,這一成果發表於《科學》。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
    本標準規定了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建設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可參照使用。   本標準是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T 2.2—93)的第二次修訂,次修訂版本為《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 2.2—2008)。
  • 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的重霾汙染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增強長距離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尺度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與精準治霾的新思路。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揭示北京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敏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州A&M大學張人一教授合作研究揭示北京霾形成的機制。該成果基於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校園內長期運行「城市大氣環境定位觀測站」觀測研究,由大氣化學研究團隊胡敏教授、邵敏教授、曾立民教授、美國德州A&M大學張人一教授和聯合博士後郭松等人合作完成。同時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973項目資金支持。
  • ...研究員林金泰在PNAS發表文章揭示國際貿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科學海洋系百人計劃研究員林金泰、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張強教授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林金泰及其本科生潘達(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研究生)是共同第一作者。產品生產和消費及其相關的交通運輸、電力生產等經濟活動導致大量的汙染物排放,是造成目前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及全球汙染傳輸的主要原因。
  • 第二屆「環境化學傑出成就獎」、首屆「中國化學會青年環境化學獎...
    「環境化學傑出成就獎」授予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和美國工程院院士、愛荷華大學教授傑拉德·施努爾,以表彰他們在環境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以及學術影響。  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現任清華大學教學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兼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大氣汙染防治科學理事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郝吉明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與環境、大氣汙染及控制。
  • 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 揭示北...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教授研究組利用長時間序列的遙感植被葉面積指數數據和多套融合遙感信息的土壤水數據,結合統計分析和陸氣耦合模式模擬,系統探討了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提前對夏季土壤水的滯後影響。研究表明,由於春季物候提前,北半球春季植被蒸騰失水和降水量均增加,但降水增量不足以補償蒸騰失水,導致大部分地區春季末土壤水含量下降。
  • 生態環境部:基本搞清大氣重汙染存在三大影響因素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申鋮、高敬)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說,大氣重汙染三大影響因素「基本搞清楚了」——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其中汙染排放是主因和內因。他介紹,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設立約一年半時間,預期今年年底全部結束。
  • 環境學院2014級本科生許力文以第一作者在環境領域國際頂級學術...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2014級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許力文在環境學院常化振副教授的指導下,與清華大學王馳中博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環境領域國際頂級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環境科學與技術,簡稱ES&T)發表論文,環境學院常化振副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北極星大氣網  來源:《區域供熱》  作者:陳家楊 夏建軍等  2020/3/31 11:03:30  我要投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我國北方地區在冬季採暖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其燃燒產生的汙染物是引起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國際環境領域權威期刊發表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科研成果
    日前,我校環境學院謝宏彬教授團隊在國際環境領域權威期刊該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過氧自由基自氧化機制,闡明甲基矽氧烷大氣轉化會生成甲醛,增加其釋放的環境風險。該研究不僅拓展了對大氣過氧自由基化學的理解,還為甲基矽氧烷環境行為模擬和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
  • 讀書|《大氣成分與大氣環境》:酸雨
    主要介紹了與現代氣象業務有關的大氣成分研究和業務服務的一些內容,包括: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區域大氣環境:主要理論和技術方法;大氣成分觀測業務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大氣化學的數值預報系統;大氣成分的資料同化;城市群區域氣溶膠衛星遙感—地面觀測變分分析模型;靜穩型和區域輸送型汙染氣象條件的預報;現代大氣成分業務的體系、平臺、流程和產品等。
  • 讀書|《大氣成分與大氣環境》:反應性氣體與大氣光化學過程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區域大氣環境:主要理論和技術方法;大氣成分觀測業務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大氣化學的數值預報系統;大氣成分的資料同化;城市群區域氣溶膠衛星遙感—地面觀測變分分析模型;靜穩型和區域輸送型汙染氣象條件的預報;現代大氣成分業務的體系、平臺、流程和產品等。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水華藍藻等浮遊藻類可對光、溫度、營養鹽的變化做出顯著響應,然而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背景下,人們對水量-水質-浮遊生物的生態耦合關係,特別是對水庫水文變化過程對藻類群落和水華藍藻影響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當城市人口不斷激增,人類的未來家園該如何建造?耶魯環境學院正在構思城市新出路
    在這一背景下,耶魯環境學院(YSC,前身是耶魯森林與環境學院)決定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增設一個新的城市研究方向。其實,在耶魯環境學院,幾乎所有教授的工作,都或多或少都與城市環境這個主題相關。對比2012年和2016年,觀測到印度的燈光明顯增加|圖源NASA她的研究主要關注城市化對地球的影響。
  • 【藍天郎鳳娥】空氣汙染成為重要致病因素
    估算了包括室外細顆粒物(PM2.5)、室內空氣汙染和臭氧在內的大氣汙染水平,對人群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及預期壽命的影響。研究提示,中國在控制汙染物排放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因此近年來室外PM2.5和室內固體燃料燃燒所致的空氣汙染水平明顯下降。然而,中國 PM2.5濃度仍然超過WHO空氣品質指南中的建議濃度,因此大氣汙染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2020年6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
  • 植物排放的VOCs 對大氣環境有什麼影響?
    植物排放的VOCs 對大氣環境有什麼影響? 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植物排放的VOCs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的危害。但是植物排放的VOCs非常活潑,可以與氮氧化物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和有機氣溶膠。而環境空氣中的臭氧和有機氣溶膠達到一定濃度後,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植物排放的VOCs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對大氣環境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