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人口不斷激增,人類的未來家園該如何建造?耶魯環境學院正在構思城市新出路

2020-09-24 耶魯北京中心

到2050年,城市人口預估將佔地球人口的70%,而且1000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數量也會增多。

這勢必將加劇資源負擔、耕地佔用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未來的城市圖景會像《銀翼殺手》裡的賽博末日嗎?依靠創新技術和理念,是否有機會探索出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更多可能

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城市本身的存在和增長,與各種環境問題密切相關。在這一背景下,耶魯環境學院(YSC,前身是耶魯森林與環境學院)決定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增設一個新的城市研究方向

其實,在耶魯環境學院,幾乎所有教授的工作,都或多或少都與城市環境這個主題相關。地理學和城市化科學教授Karen Seto和氣象學教授李旭輝便是其中的兩位。

耶魯環境學院地理學和城市化科學Frederick C. Hixon講席教授Karen Seto

12歲那年,Karen Seto和家人從香港搭乘火車前往廣州。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城市化的巨大規模。

火車駛出香港,窗外是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這讓出生在香港的Seto十分好奇。但是僅幾分鐘後,田園風光就被村莊和高樓所取代,不一會兒廣州這座城市便映入眼帘。當時的廣州不足200萬人,現在常住人口已超過1500萬,中間僅隔了四十年。

1987年拍攝的廣州市環市路與先烈路交匯處的區莊立交

1986年香港維多利亞港

「那次坐火車對我影響很大。我本以為,坐上火車就可以把城市甩在身後了,卻發現你永遠不能把它甩得很遠,哪怕你已經到了鄉下。我當時突然明白,原來從城市到農村,所有這些系統——食物、經濟和交通,都是相互連通的。」Seto回憶道。

Seto從2008年開始任教於耶魯,現在已是城市化研究領域國際一流的專家,任地理學和城市化科學Frederick C. Hixon講席教授,201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對比2012年和2016年,觀測到印度的燈光明顯增加|圖源NASA

她的研究主要關注城市化對地球的影響。她創新地使用衛星影像來重構城市的土地使用,預測城市如何擴張。她的研究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城市化與土地使用、食物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聯繫。

她帶領的Seto實驗室團隊,重點研究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城市化進程中的大國,尤其是中國的城市化,她已經關注了20年。

「幾十年後,全球大部分人口都將住在城市裡,所以城市將成為對能源、食物、各種資源需求最大的地方,」她說。「但同時城市也集合了許許多多的部門,在這裡更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這些年,她研究了城市的增長如何對生物多樣性、食物系統和氣候造成壓力,也揭示了城市形態與環境影響之間的關係。她的工作引起了人們注意到許多成為可持續設計和綠色政策榜樣的城市,如臺北和明尼阿波利斯。

臺北市的可持續廢物管理

「要在全國推廣一項新策略,其難度肯定不小,但如果先在幾個城市試點,證明這是可行的,然後就會更容易推廣到更大的範圍。看著這樣的改變挺讓人激動的。」Seto說。

在耶魯環境學院,研究城市的遠不止Seto教授一人。

整個學院裡,有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探索城市化的方方面面,或者在努力創建更健康的城市系統。而且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學院開設一個新的城市研究方向,把城市化相關的那些挑戰(之前看似無關實則相連)和研究領域整合起來。課程大綱包括城市生態、城市化等核心課程,和一系列具有跨學科性質的選修課,由本院和耶魯其他學院老師共同講授。

&34;——耶魯環境學院院長Indy Burke

耶魯環境學院院長Indy Burke說,事實上,可能沒有哪位教授的工作不和城市問題沾點邊。

比如,耶魯環境學院的氣象學教授李旭輝。

李旭輝

耶魯環境學院氣象學Sara Shallenberger Brown講席教授

城市內部的一個風險是熱島效應,這種常見的城區氣溫顯著高於周邊地區的現象,在許多大都市地區,只會加劇氣候變化的後果,增加城市居民的健康風險。

城市熱島效應,市區溫度明顯高於周邊地區|圖源NASA

李旭輝教授在研究熱島效應和其它因素是如何改變城市生活,以及這些改變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的研究也被用於設計未來的城市,比如雄安新區

作為中國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的規劃者們非常重視城市的可持續性,努力採納了許多可持續策略,有一些是傳統的,比如許多建築會採用最新的綠色設計技術。另一些更具有冒險性,比如李教授最近的一次參訪中看到採用無人駕駛系統的車輛被用於沿街運送食物,消費者可以讓車停下來,刷卡買完東西後,車子得以繼續行駛。

中國的研究人員在規劃雄安時向李教授做了諮詢,包括街道和基礎設施的位置。

「他們問我,『如果按這樣的方式來規劃一座城市,結果城市熱島效應會更大還是更小?』其實,如果考慮仔細周全,規劃出來的城市可以實現你想要的結果。」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耶魯北京中心微信公眾號YaleCenterBJ。

相關焦點

  • 未來有可能建造「水下城市」,將海洋利用起來,供人類生活嗎?
    自古以來,海洋中總是充滿了很多神話,我們在看很多科幻作品的時候,也總能看到海底下建造著宮殿,生活著各類海底精靈。比方說,在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海底有龍宮,龍宮裡住著龍王。而在科幻電影《海王》中,海底則有著一個各類體制健全的海底王國。那麼,在如今世界人口越來越多的今天,人類有可能在未來建造「水下城市」,從陸地上移居到海洋中生活嗎?
  • 人類如何在火星建造城市,就地取材嗎?
    隨著中美即將向火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以及毅力號探測器,火星這顆平均距離地球5500萬公裡的紅色星球,逐漸的進入到了國人的視野中,未來我們將會踏上這顆星球,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如何抵抗火星致命的輻射、食物以及水資源的問題呢?
  • 【聚焦第三屆城市花博會】大學生創意描繪「城市,讓生命可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2日15時50分訊(記者 林森)今(22)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第三屆城市花博會組委會獲悉,「第二屆大學生花園建造季」評比結果揭曉,來自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文理學院五所高校的十大優秀作品摘得獎項。
  • 低重力、缺氧氣,人類該如何設計火星殖民城市?
    穿越浩瀚的海洋,攀登最高的山峰,去往最極端的環境之中,這種探索精神能夠激勵世世代代的地球人採取行動,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學和經濟學成果。登陸到火星並為人類創建一個新的落腳點能夠進一步打破技術、人類心智和設計的極限,並且有可能讓我們懂得如何在地球上更好地生活。 到地球之外的空間居住能夠讓我們有機會去嘗試新的社會和環境體系,其中必然會吸取我們在地球所汲取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 大溪地島「海上漂浮城市」明年開工
    「海上漂浮城市」構想圖。圖/「海洋家園研究所」官網距離海岸約1千米;將發行可在島上消費的加密貨幣「Varyon」;計劃2022年完工隨著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的雙雙提升,城市變得愈發擁擠。為推進項目落實,海洋家園研究所去年宣布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藍色邊界」,具體負責城市建設。當地居民抗議稱會破壞生態環境根據「海洋家園研究所」網站介紹,漂浮城市將由11個矩形和五邊形平臺相連,距離海岸約1千米,外圍設有一圈圓形城牆。
  • 產業觀察 | 地下城:未來城市的自我救贖新方式
    但是, 2050年將近86%的發達國家人口以及64%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將居住在城市地區(聯合國預測),人口增加帶來的環境汙染、氣候變化、交通擁堵、房價飆升等一系列問題,也迫使我們的城市「向下生長」,去尋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新方向」。
  • 森林消失是如何導致人類疾病上升的(發表於耶魯環境學院)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在本月的新興傳染病雜誌研究人員記錄人類瘧疾病例的急劇上升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一個正在經歷快速森林砍伐的地區。這種疾病曾經主要在叫做獼猴的靈長類動物中發現,倫敦熱帶醫學和衛生學院的科學家們想知道為什麼人類病例會突然激增。研究人員研究了森林被砍伐的位置和被保留的位置的衛星地圖,將拼湊的地圖與最近瘧疾爆發的位置進行了比較。
  • 關於未來城市的樣子 這場論壇上專家畫出了這幅藍圖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沈晶晶 攝當「未來城市」四個字出現時,你的腦海是否已閃過一個又一個畫面,擁有無數摩天大廈的高密度垂直城市、花園裡的綠色生態城市,亦或是人工智慧與人類並存的《雲圖》式科技城市。當今世界,由於氣候變化、環境危機等不可預見的風險不斷增多,再加上交通工具高速化,人工智慧、人工合成生命、物聯網等新技術告快速發展,人口高強度流動等,給城市文明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特別是,像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多。
  • 小編帶你走進電影《掠奪城市》,未來人類建造出的移動城市
    本片導演克裡斯蒂安·瑞沃斯與《指環王》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合作多年,是《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系列的視覺特效,他也曾憑2005年《金剛》一片贏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與土星獎。《掠食城市》的特效和服道化人員幾乎全部來自《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劇組,影片中多處特效場面恢弘,異常驚豔。
  • 耶魯大學破解城市熱島現象 潮溼氣候尤其顯著
    (自美國航空航天局) 城市熱島是指城市地區的氣溫明顯高於周邊鄉村地區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或可增加城市居民的健康風險。美國耶魯大學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新研究,首次對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進行了量化分析。 一般認為,城市熱島主要是植被減少引起蒸發冷卻效應減弱所造成的。
  • 大溪地島「海上漂浮城市」將開工 現有技術並非困難
    圖/「海洋家園研究所」官網  大溪地島「海上漂浮城市」明年開工  距離海岸約1千米;將發行可在島上消費的加密貨幣「Varyon」;計劃2022年完工  隨著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的雙雙提升,城市變得愈發擁擠。已故科學家霍金曾表示,移民太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
  • 人口激增,地球容不下怎麼辦?「宇宙島」是怎樣一種設想?
    未來世界人口激增,地球容納不下,人類將怎麼辦呢?科學家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建造太空城市解決這一難題的設想。其中,美國宇航局設計的幾類太空城市「宇宙島」方案,勾畫出了一幅幅充滿可行性的美好畫面。科學家以地球為藍本,設計出的最初建造太空城市方案為「宇宙島1號」。這是一個巨大的車輪形圓環,圓環的直徑大約為1600米。
  • 小空間大能量,人類食物的未來在城市農場?
    無論是解決吃飯的問題,還是改善環境,城市農場都有著顯而易見的優點,全球城市農場也在各方努力下蓬勃發展,湧現出一大批集觀賞性、實用性、商業推廣可行性於一身的創新項目。那麼,城市農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阡陌交錯的田地如何與高樓大廈完美融合?城市農場能讓城市實現自給自足嗎?中國的城市農場存在哪些問題?
  • 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未來城市發展應超越可持續系統
    他主張,建築和設計的使命遠不止停留在表面功夫上的「好看」,而應該深入考慮它會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又有怎麼樣的聯繫。紐約城市改造的啟發Steiner以紐約城市改造的案例試圖給今天中國的城市設計和規劃提供啟發。
  • 清華X騰訊聯合發布「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150頁PPT展望「新...
    在「新基建」大環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型技術與城市空間相互融合,正在迸發出更多的創新服務場景。我們希望與城市建設的各方一起,以人為本,共建一個讓居民更具有獲得感的未來城市。Chris Pettit計算機在城市規劃與管理國際學會(CUPUM)主席新南威爾斯大學建成環境學院教授我們正在目睹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這是一個數字、物理和生物技術與系統融合的時代。與此同時,我們的地球持續快速城市化,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帶來的重大挑戰。
  • 100億張嘴嗷嗷待哺 城市農業也許是未來解決溫飽的最佳出路
    如此龐大的人口,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吃什麼?眾所周知,傳統農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大量用水、汙染土地、消耗能源等,無一不在壓榨著地球母親。過去,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暫時掩蓋了這類隱患,然而,隨著糧食需求在將來爆炸式上升,人類無法再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怎麼解決這個難題?發展城市農業可能是出路之一。
  • 科幻畫《未來海底城市》
  • 中經評論:推動城市「新陳代謝」 打造綠色家園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 地球搖籃孕育人類文明,但宇宙多災多難,太空城市將如何保護人類
    當然,這樣的項目也向目前人類的科學水平提出了許多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空城市的建造問題。在12月30日一項新的研究中,國際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在未來,我們是可以看到太空城市的興起的。地球對於人類來說確實是搖籃,不過,人類不可能永遠待在地球搖籃裡止步不前,而我們也不會止步於月球或者火星,面對一些特定的災難,人類需要更特殊的方式保護全人類文明。
  • 中國「城市病」問題凸顯 如何在城市過尊嚴生活
    如何避免像一些國家的城市那樣盲目擴張,導致「城市病」傳染和蔓延,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聯合國人居組織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堡宣言》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這意味著城市化不但要看城市發展的速度,還要看城市發展的質量。不能僅僅將人口居住在城市稱為城市化,還要以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來衡量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