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更新是城市保持活力的來源,城市發展也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更新演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城市更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就要通過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完善公共資源等「新陳代謝」方式,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承載力,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使之更好滿足人的期望需求、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雖然快速推進,但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發展方式也帶來了環境汙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嚴重影響著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城市建設發展正在從以外延擴張為主逐步轉向以內涵提升為主、從大規模的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和增量調整並重的新階段。因此,面對新階段新形勢,要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就應以更健康、更綠色、更宜居為建設目標全面推進城市更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動,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全領域,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全面加強汙染防治,全力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不少城市抓住機遇,通過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推動綠色新動能賦能城市轉型發展。
以廈門為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廈門市篔簹湖區一度汙染嚴重,嚴重影響百姓生活。為此,篔簹湖保護中心先後關停、搬遷環湖周邊數十家重點汙染企業。經過治理的篔簹湖作為防汛單位,可以達到排洪的目的。近年來,當地還沿湖興建公園綠地,並在湖心島設立白鷺自然保護區,種植約2.6萬平方米紅樹林,成為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典範。
再以深圳為例,2010年開始,深圳決定實施茅洲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到2019年底,茅洲河全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不僅如此,茅洲河流域還通過建設「行洪通道」、「生態廊道」、「休閒漫道」、「文化驛道」、「產業鏈道」五道合一的碧道,加快濱水空間建設,並將舊工業廠房改造成水文化展示館,將水質淨化廠改造成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推動城市空間布局優化、沿岸騰籠換鳥和產業轉型升級。
未來,繼續推動城市更新和轉型,應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大力推進土地功能調整、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有效減少日常性交通擁堵、機動車通勤和汙染物排放,全面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努力讓城市「有裡有面」,為人民群眾提供綠色、健康、高品質生活空間,打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