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6月18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北京城市實驗室聯合騰訊研究院、騰訊雲共同推出的重磅研究報告——「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中英文版)正式發布,通過對科技與城市空間關係的深入研究,依託豐富的前沿實踐案例,展望「新基建」下未來城市空間場景的建設。
本報告以新城市科學為理論指導,以「WeCity·未來城市」等行業實踐為依託,重點關注新興技術對城市空間的影響,總結城市空間的發展趨勢,分析未來城市空間可能的場景及相應的創造展望。
「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報告梳理近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從而推演近未來 「新城市」的場景,分別從未來城市空間的變革背景、技術驅動、發展展望、創造展望、未來趨勢及議題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報告內容涵蓋對區域尺度的空間等級結構、規模、聯繫的思考,對城市尺度居住、就業、遊憩、交通、服務等活動場景與數字基礎設施的設想,以及對未來城市空間創造的主體力量和實現路徑的判斷。報告最終總結未來城市空間十大趨勢和有潛力研究的八大議題,旨在引起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重視,引發針對未來城市更多的思考及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當下,以網際網路產業化和工業智能化為標誌,以技術融合為主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一系列顛覆性技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城市。新興技術的迅速成熟,加速了人類邁進下一個人居形態的發展進程。
而城市作為文明孵化器和載體,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每一輪更新換代。回顧歷次技術革命,我們可以發現顛覆性技術勢必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將最終投影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城市空間中,帶來空間形態的改變以及對傳統物質空間規劃與設計的挑戰。
本報告於06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2020第十四屆規劃和自然資源信息化實務論壇」上正式發布,相應的完整版本與英文版本在騰訊研究院公眾號、騰訊研究院官網及北京城市實驗室(BCL)官網/公眾號及同步發布,敬請關注!
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
報告簡本(共50頁)
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
學界業界專家寄語(按照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柴彥威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這是整體透視新技術與未來城市空間發展的最新研究。這裡包含了技術與城市之關係的歷史性回顧、全局性認識與前瞻性展望,從空間、功能、創新創造、生活方式等方面論述了新技術影響下未來城市空間的發展圖景。立足前沿,科學解讀,理念先進,富含想像力,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市民參閱的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讀物。
劉泓志
AECOM亞太區高級副總裁
跨行業的運營模式,跨專業的技術路徑,跨時間的空間思維,是面向未來的城市空間的新焦點也是新行動。期待與WeSpace共同探索,創造屬於所有人的未來城市空間。
羅朝亮
騰訊雲副總裁
未來城市空間,蘊含著對於科技的深度理解,對於城市功能、城市治理思路、城市多元主體的人文思考與全新認知。在「新基建」大環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型技術與城市空間相互融合,正在迸發出更多的創新服務場景。我們希望與城市建設的各方一起,以人為本,共建一個讓居民更具有獲得感的未來城市。
Young Sung Lee(李榮城)
首爾國立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教授
大韓國土城市規劃學會常任理事
該報告細緻地回顧了歷史的發展趨勢,並對顛覆性技術帶來的未來變化提出了深刻展望。報告也非常關注如何組織我們的「新城市空間」。報告被精彩地編排,通過偉大的願景給人以深刻沉思並對某些嚴峻議題進行了很好地觸及。此外,報告也包含了關於未來的一些現實與根植性原則的探討。我希望WeSpace報告能夠建立新的成功樣本,最終可以推廣應用到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國家。
The report reviewed the past trends carefully and made insightful expectations on future changes which will be led b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t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on how to organize our 'New Urban Space' places. It is excellently organized, very reflective with great visions and touches brilliantly tough issues. Nevertheless, it also contains future principles that are realistic and implantable. I hope that WeSpace project builds new exemplary success storie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毛其智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城市是宜居宜業之地,人類將繼續向各種類型的城市集聚。未來城市依託科技創新和生產力進步,為年輕一代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發展空間。祝賀《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研究報告發表。
Chris Pettit
計算機在城市規劃與管理國際學會(CUPUM)主席
新南威爾斯大學建成環境學院教授
我們正在目睹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這是一個數字、物理和生物技術與系統融合的時代。與此同時,我們的地球持續快速城市化,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帶來的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本報告作出了重要和及時的貢獻,為共同創造可持續及有韌性的利用新技術和數位化力量的未來城市提供了藍圖。對於那些想要塑造我們未來城市的人,我強烈推薦這份由清華大學北京城市實驗室和騰訊研究院共同撰寫的報告。
We are witnessing the dawn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 era that will see convergence of digit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our planet continues to rapidly urbanized and we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report makes an important and timely contribution; providing a blueprint for the co-cre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cities that harness the power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digitisation. For anyone seeking to shape our future cities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report author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s Beijing City Lab and the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司 曉
騰訊研究院院長
數位技術的發展,讓城市的連接和空間的重構具備了更多可能性,一個更富有彈性、高流動性、綠色智能的城市空間體系正在成為現實。如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城市,不斷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和居住體驗,是我們持續探索的方向。
沈振江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日本國立金澤大學教授
城市是人類歷史長河的時空見證,從引水排水的溝渠遺蹟到電力發明後的工業時代,人類創造了夜明珠和新的生活。水電基礎設施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而信息技術令人驚異迅猛發展,網際網路與物聯網使人與物跨越空間相連,大數據與AI創造新的生活方式,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帶給我們無限的想像和憧憬。
唐 凱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
規劃師與工程師共同探索未來城市空間,開闊專業視野,拓展從業手段,造福市民生活。未來可期。
萬 超
騰訊雲副總裁
人們在城市生活的福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這個城市的空間規劃設置的合理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城市資源配置的均衡性。
王 德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這是一項挑戰研究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想像力的工作。嚴謹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才能對眼花繚亂的技術與空間發展歷程進行清晰的梳理、對城市空間未來演繹進行精彩的展望。祝賀《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正式推出!
武廷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
人類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城鎮化進程,科技問題與城市問題相互交織,正在對城市空間及其未來產生顯著而深刻的影響。本報告的發布非常及時,從科學技術和未來城市的角度推進了城市科學與人居環境科學的進展。
楊俊宴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東南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
在一個一切都影響其他一切的全球互聯世界中,城市將相互融合,並在空間和時間上跨越遙遠的距離相互聯繫,演變成一個可計算的複雜巨系統。新技術、新方法的出現為人們洞察城市規律帶了怎樣的契機?這又對未來城市有著什麼深刻的影響?如何創造未來城市?城市發展的智慧體現在多種數字工具理性和方法理性趨於形成整體的穩定共識,在高度複雜的巨系統中,找到創造未來城市的破解之道,本報告為此做了極好的探索。祝賀《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研究報告發布。
尹 稚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每一項技術進步都深刻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模式,也深刻影響著空間形態的演替。這種影響既是全球的,也是地方的;既是非場所的,也是場所的。人類創造未來時從來與技術共舞,但人類的命運始終把握在自己手中,世界永遠因價值而美好或醜陋。以人民為中心去創造未來,則未來可期。祝賀《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研究報告發布。
張宇星
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UABB)學術委員會主任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員
1923年和1933年,勒.柯布西耶分別發表了《走向新建築》與《光輝城市》兩本影響百年周期的重要著作,開啟了現代主義城市的大門。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即將要開啟數位化時代的城市大門。
《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是一份研究報告,但從這份報告中,我們似乎已經隱隱約約聽到了未來城市開門的號角聲。
朱文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城市設計》主編
該報告對世界上已有的對未來城市空間的相關理論和技術以及預測做了全面細緻的分析和總結,為了解目前多學科對未來城市空間研究的最新進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致謝:
感謝如下專家通過在線交流會的形式為本報告提出的寶貴建議與指導:
劉 瑜,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教授
茅明睿,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
王 鵬,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智慧城市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工
張宇星,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員
甄 峰,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周 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周向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按照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註:完整報告和更多/更新信息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