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林金泰在PNAS發表文章揭示國際貿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

2020-11-25 北大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林金泰研究組和清華大學賀克斌、張強研究組聯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對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汙染傳輸的影響。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科學海洋系百人計劃研究員林金泰、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張強教授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林金泰及其本科生潘達(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研究生)是共同第一作者。

產品生產和消費及其相關的交通運輸、電力生產等經濟活動導致大量的汙染物排放,是造成目前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及全球汙染傳輸的主要原因。由於大氣汙染物的跨境傳輸,國際上眾多國家十分重視其它國家排放的大氣汙染物對本國空氣品質的影響,比如美國特別關注源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大氣汙染物的跨太平洋傳輸,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是從產品生產的角度,認為只要產品生產是在某個國家進行,相應的汙染物排放就屬於該國家的排放,而不考慮該產品是否在該國家消費。

通過國際貿易,一個國家消費的產品可以從其它國家進口,因此產品的產地及相應的汙染物排放地區從消費國轉移到出口國,改變了全球汙染物排放的空間分布。另外,由於各個國家工業結構、能源結構、排放控制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生產同樣的產品導致的汙染物排放量也可能有很大區別,因此國際貿易可能引起全球排放總量的變化。由於大氣汙染物的生命周期(即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小時到幾個月,因此排放總量和空間分布的變化必然導致大氣中汙染物濃度和傳輸的顯著變化。這些因素決定了國際貿易對全球和區域大氣環境的重要影響。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領導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從中國的國際貿易出發,研究了國際貿易的相關經濟活動對全球大氣汙染和傳輸的影響。該研究從產品消費的角度,借鑑經濟學研究中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計算了2000至2009年間與中國的國際貿易相關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活動(產品生產、交通運輸、電力生產等)導致的汙染物排放。研究發現,中國作為主要的貿易大國,其2006年與產品出口相關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黒碳顆粒物排放量分別佔人為源排放總量的36%、27%、22%和17%,出口美國的排放約佔出口相關總排放量的21%。並且,中國出口的相關排放量是其它國家出口到中國引起的相關排放量的4-6倍。研究進一步通過大氣化學傳輸模式,計算了中國出口的相關排放對中國空氣品質的影響,發現2006年中國東部地區近地面大氣中的硫酸鹽顆粒物有23-34%來自與產品出口相關的經濟活動,發現近地面大氣中的黒碳顆粒物和一氧化碳的相應比例為10-23%和12-23%(圖1)。

 
圖1:2006年中國產品出口的相關汙染物及前體物排放對北半球近地面大氣中的汙染物濃度的百分比貢獻:(a)硫酸鹽顆粒物,(b)臭氧,(c)黒碳顆粒物,(d)一氧化碳
 

    這一研究同時分析了與中國出口相關的大氣汙染物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發現這些汙染物及前體物在中國地區排放到大氣中,通過大氣傳輸和化學轉化,可影響美國的空氣品質:2006年美國西部地區近地面大氣中的硫酸鹽顆粒物和臭氧分別有3-10%及0.5-1.5%與中國出口的相關排放及傳輸有關(圖1a,b)。研究進一步發現,美國從中國進口產品而減少本國排放,同時增加了中國地區的汙染物排放和相應大氣傳輸,其淨效果是中國地區和美國西部地區大氣中的硫酸鹽汙染增加而美國東部的汙染減少了(圖2a)。由於美國東部人口密度遠大於西部,因此美國從中國進口產品而減少本國生產有利於其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如果美國通過加強技術支持等手段幫助中國減少排放,不僅能改善中國的空氣品質,同時也能減少美國西部的汙染水平。因此,對國際貿易的相關環境影響的評估有益於增強國際交流和協作,減少全球汙染排放和傳輸。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林金泰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闡述貿易戰...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品貿易引起大氣汙染物的跨境轉移,改變了其空間分布和環境健康影響。但是,貿易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特別是貿易發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聯至今仍不清楚。近期愈演愈烈的貿易戰不但影響了全球經濟,也會造成排放和跨境汙染的變化,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定量認識仍未建立。
  • 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生態環境部這樣反駁
    中新網1月21日電 近期韓國有一些媒體報導所謂「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對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經驗表明,應對環境問題,應該在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
    Discussions)上分別發表了題為「北京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季節特徵」(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article formation and growth in urban Beijing)和「城市環境中納米顆粒物生成與增長:背景氣溶膠的影響」(Formation and growth of sub-3 nm particles in megacities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PNAS,揭示RNA結合蛋白Rox8調控Hippo...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
    論文第一作者為環境學院直博生鄧晨娟。論文合作單位包括赫爾辛基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新粒子生成是指大氣中氣態分子通過均相成核形成高濃度的納米顆粒物,之後通過冷凝等作用繼續增長的過程。增長後的新粒子可作為雲凝結核影響全球氣候,也有研究報導新粒子生成和增長會影響空氣品質。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2020年6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
  • 海洋學院博士生在權威期刊發表文章揭示季節內變率對孟加拉灣熱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博士生李保生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發表題為「Modul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in the Bay of Bengal by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水分和能量平衡過程發生改變,全球以及區域尺度的水循環將隨之改變,並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布和旱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基於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於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與蒸發之差)是連接大氣和陸面水循環的關鍵過程。除此之外,大氣水循環還包括大氣含水量和水汽輸送;陸面水循環還包括陸地水儲量(如積雪、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和徑流。
  • 貿易保護是對國際貿易體系的踐踏 訪百峰國際研究和諮詢公司研究員...
    貿易保護是對國際貿易體系的踐踏 訪百峰國際研究和諮詢公司研究員封楚誠 2018年04月08日 14:47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專訪:貿易保護是對國際貿易體系的踐踏
  • PNAS:地球環境研究所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
    但是,人類在燃燒天然氣、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時也會向大氣輸送水汽 (即化石燃燒源水汽)。目前,在大氣化學領域,對於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顆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貢獻仍無法定量。鑑於此,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南京大學/路易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通過對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長期的、高解析度的觀測來確定。
  • 全球高水平解析度(0.25度、0.5度)、高時間解析度(逐小時)土壤NOx排放、海鹽氣溶膠排放、生物源VOC排放
    各種排放導致的大氣汙染物不僅會惡化空氣品質,還會對全球氣候、生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產生重要影響。作為大氣汙染物的重要來源,自然源排放的貢獻巨大。其中,土壤NOx排放(Soil NOx)是全球NOx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約佔全部NOx排放的15%;而海鹽氣溶膠(Sea Salt Aerosol, SSA)是海洋大氣氣候與化學過程的主要參與者;生物源VOC排放(BVOC)則是全球VOC的主要來源。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清華環境學院劉歡等研究發表東亞海運排放清單 闡明其對影響氣候和健康的影響
    7月18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青年教師劉歡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題為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PNAS:揭示癌症在體內的擴散途徑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8月2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ratumoral oxygen gradients mediate sarcoma cell invasion」。論文通信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懷廷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Sharon Gerecht說,「如果你考慮治療靶標時,那麼你可能能夠特異性地靶向這個過程。」
  • PNAS | 山東農業大學發表文章揭示助細胞液泡酸化調控植物生殖的...
    原標題:PNAS | 山東農業大學發表文章揭示助細胞液泡酸化調控植物生殖的過程 5月30號,PNASreception 」 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助細胞液泡酸化調控植物育性的分子機理。該成果為深入理解植物有性生殖過程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