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地球環境研究所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

2021-01-20 地學之家

水汽作為顆粒物溼增長的重要媒介,其含量的升高會加速NOx、SO2等一次汙染物的液相氧化反應,促進新粒子的生成,導致霧霾事件進一步惡化。但是,人類在燃燒天然氣、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時也會向大氣輸送水汽 (即化石燃燒源水汽)。目前,在大氣化學領域,對於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顆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貢獻仍無法定量。

鑑於此,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南京大學/路易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通過對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長期的、高解析度的觀測來確定。他們通過在西安市收集的3個採暖季的大氣水汽同位素組成及相關大氣化學觀測數據,並結合WRF-Chem模型,分離出了關中地區冬季霧霾過程中,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水汽中的佔比及其對於大氣PM2.5濃度的貢獻。化石燃燒源水汽佔比雖小,但不可忽視, 尤其是在重霾的時候。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西安市主要化石燃料煤、汽油、天然氣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水汽同位素組成(圖1),確定了西安市化石燃燒源水汽同位素端元值,並綜合西安市3個採暖季高解析度的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觀測數據,定量計算了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大氣水汽貢獻。

圖1 西安市大氣水汽同位素組成及化石燃燒源水汽氫氧同位素組成

研究結果表明,在冬季採暖季,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大氣水汽平均貢獻為6.2%,而在重霾事件過程中,隨著PM2.5濃度的上升,往往伴隨著水汽濃度、相對溼度升高及水汽δ18Ovap逐漸偏正、dvap-excess逐漸偏負的過程(圖2)。該過程對應大氣邊界層不斷下降,燃燒源水汽在邊界層中不斷積累,佔比不斷升高的過程。

  

圖2 2016-2018年西安市採暖季主要指標時間序列變化: (a)PM2.5濃度;(b)相對溼度;(c)絕對溼度;(d)δ18Ovap;(e)dvap-excess;(f) CDW在大氣水汽佔比.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WRF-Chem模型,選取一次典型重霾天氣汙染過程,結合大氣水汽同位素結果計算得到的燃燒源水汽在大氣水汽中的佔比,定量評估了燃燒源水汽對於大氣PM2.5濃度的貢獻。模擬結果表明,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大氣總PM2.5平均貢獻為2.8%,最高為8%(圖3);而對人為貢獻的PM2.5的佔比平均為5.1%,最高為18.2%。  

  圖3 (a)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 (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d)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比例的空間分布;


  進一步對化石燃料燃燒的研究表明:產生同樣熱量前提下,燃燒天然氣生成的水汽質量是燒煤生成水汽的近3倍。考慮到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冬季霾汙染中大氣PM2.5濃度增長難以忽略,因此大範圍煤改氣工程時應考慮化石燃燒源水汽排放增加的負面影響。在條件成熟時,未來仍需考慮電能或清潔能源的使用。  

  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地環所邢萌副研究員,安芷生院士、曹軍驥研究員、鮑惠銘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了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國家大氣研究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文章相關信息:DOI: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840117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公眾號


歡迎投稿 & 投稿詳情 & 點擊查看

直接加小編微信(ID:dihuahome)向本公眾號投稿

為了更好的科學傳播,「地學之家」公眾號主動向全網所有的地學類公眾號開啟轉載白名單,同時機構公眾號不顯示轉載來源(如果個別公眾號還沒有添加白名單,請後臺聯繫,馬上添加)。投稿到地學之家的稿件不影響在其他任何平臺的再次發布,另外已經在網上或其他公眾號發布的也可投稿。

傳播科學,歡迎您點亮星標,點讚、在看▼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a)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 關中霧霾為何易聚難散?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這時大氣層結構比較穩定,造成靜穩天氣,汙染物容易在關中地區形成堆集,久久難以擴散,就出現了重度汙染天氣。」陝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振文逐一向記者解釋了西安市重汙染天氣三級應急響應中的「暖溼氣流控制」「逆溫現象」等概念。  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分布範圍廣和能見度低是新年之交關中地區霧霾的顯著特點。入冬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弱,冬季靜穩天氣增多。
  • 西安霧霾何時散?為啥冬季霧霾天多?
    11日全國汙染超標城市增加到50個在國家環境監測總站全國城市空氣品質實時發布平臺的汙染地圖上,一條發自從遼寧西側的霧霾汙染帶,沿東北至西南的45度角方向橫跨京津冀、山東、河南,一路灌入關中盆地這個「大垃圾袋」,而在這條黑色汙染帶中,尤以京津冀和關中盆地兩地的汙染最重。
  • 中國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霧霾來源和形成機製取得...
    研究人員首次將放射性硫同位素(35S)與穩定硫同位素(32S/33S/34S/36S)相結合,以國家大氣環境背景值武夷山監測站為研究點,探討華南地區氣溶膠物理傳輸途徑和化學形成機制。研究揭示了霧霾硫酸鹽組分存在非常顯著的33S和36S同位素非質量分餾信號,結果表明33S的異常來源於平流層(地表以上12-50公裡範圍)的光化學反應,而36S的異常組成主要是來源於化石燃料或生物質的燃燒過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8月6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綜合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中科院新研究用同位素探明:燃燒產生水汽如何與霧霾交互作用
    水蒸氣看似清潔無害,可能也是霧霾的幫兇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領銜的團隊通過現場觀測、同位素分析和數值模擬發現,部分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增加了相對溼度,導致氣溶膠中PM2.5積聚。在空氣重汙染期間,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平均增加了每立方米4.6 微克的PM2.5,相當於當地人工源PM2.5的5.1%,最高則可能貢獻18.2%。水蒸氣與霧霾科學家們早已發現,水蒸氣與霧霾有著緊密的關聯。所謂PM2.5,指的是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細顆粒物,直徑還不到頭髮絲粗細的1/20。這些PM2.5是怎麼來的呢?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除了氣候動力學模擬研究,該團隊在粉塵環境過程與效應模擬方面也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李國輝研究員基於觀測數據並利用區域氣象化學耦合模式(WRF-Chem)針對華北平原冬季典型重汙染過程展開分析,定量論證了氣溶膠-輻射和氣溶膠-光解的相互作用對華北平原冬季霧霾貢獻的相對重要性。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除了氣候動力學模擬研究,該團隊在粉塵環境過程與效應模擬方面也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李國輝研究員基於觀測數據並利用區域氣象化學耦合模式(WRF-Chem)針對華北平原冬季典型重汙染過程展開分析,定量論證了氣溶膠-輻射和氣溶膠-光解的相互作用對華北平原冬季霧霾貢獻的相對重要性。關注大氣汙染團隊另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氣溶膠地球化學及空氣汙染治理等研究。
  • 中國霧霾說明書
    「霧霾」的本質「霧」和「霾」本不應混為一談,它們是對流層中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但形成的關鍵均在於空氣中穩定懸浮的顆粒物。對於霧,是小水滴,對於霾,則多為幹塵粒。因此,霧常呈乳白色,相對溼度可達到90%以上,水平方向的能見度不到千米,隨著地表溫度上升便可逐漸消失。
  • 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北方冬季供熱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北極星大氣網  來源:《區域供熱》  作者:陳家楊 夏建軍等  2020/3/31 11:03:30  我要投稿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我國北方地區在冬季採暖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其燃燒產生的汙染物是引起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科大等鎖定華南霧霾「元兇」—新聞—科學網
    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傳來好消息,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沈延安帶領團隊與美國研究人員等合作,通過系統地測定華南氣溶膠的硫酸鹽、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代表性煤的穩定硫同位素,初步鎖定了華南霧霾的「兇手」。 此項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 西安霧霾什麼時候散?生態環境部門最新預測數據來了…
    西安霧霾什麼時候散? 專家分析,22日國內霧霾汙染形勢進一步加重,在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特別是河北、河南、山東和山西以及汾渭平原區域已出現大面積連片的重度霧霾汙染。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的汙染超標城市又增加到了69個,其中西安、鄭州、哈爾濱等15個城市陷入重度汙染,太原、寶雞、銅川等27個城市遭遇中度汙染,天津、呼和浩特、石家莊、蘭州、銀川等27個城市輕度汙染。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張小曳:國家大氣汙染專項項目「我國大氣重汙染累積與天氣氣候雙向反饋機制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歐陽志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兵: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走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氣溫、風速、溼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影響人體熱舒適度;極端高溫、霧霾天氣通過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影響人體健康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經濟損失。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霧霾成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增多 汙染物排放增加
    霧霾成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增多 汙染物排放增加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3.11.06        中電新聞網訊 記者 彭源長報導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近50年來我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逐漸增加。
  • 環保部、中科院就北京霧霾成因產生分歧
    我們也說不清楚霧霾的產生到底有哪些貢獻源。」針對中科院有關北京霧霾6大貢獻源的結論,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日前對記者如是回應。   「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還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選哪些監測點也非常重要。」朱建平說。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張小曳:國家大氣汙染專項項目「我國大氣重汙染累積與天氣氣候雙向反饋機制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歐陽志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兵: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