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

2020-12-05 中國鋼鐵新聞網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

——「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走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鋼鐵新聞網 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郭達清

氣候變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同時也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氣溫、風速、溼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影響人體熱舒適度;極端高溫、霧霾天氣通過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影響人體健康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經濟損失。20191018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三四匠」工作室、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編輯室、科普辦承辦,《環境工程學報》協辦的第24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沙龍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帶領公眾探索氣候、環境與生活。

沙龍現場

本期「刊媒惠」沙龍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玉平研究員擔任主持,並邀請了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進展(英)》(AAS)編輯部、《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英)》(AOSL)編輯部和辦公室推薦4位科學家,他們將論文中的知識與研究成果推介給現場的大眾媒體及網絡上觀看直播的觀眾。希望通過科學解讀帶動廣大觀眾客觀理性地了解氣候、環境、生活的關係。

 

沙龍開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學傑帶來《全球變暖,人們會感到溫度越來越舒適嗎?》的主題演講,他向公眾介紹了他的研究團隊使用氣候模式作為工具,在綜合考慮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及人口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研究了未來中國舒適度變化的影響,發現隨著全球變暖的進一步進行和加劇,中國區域總體熱的感受在增加,冷的感受在減少。舒適感在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寒冷區域增加,而在人口密集的溫暖及炎熱區域則明顯減少。

 

接下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君以《人類活動要對極端高溫負責嗎?》為主題向公眾介紹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熱浪天氣日趨頻繁和加強。頻繁發生的極端高溫天氣影響著人體健康、農業生產、生態系統和各項基礎設施。研究發現中國東部極端高溫事件的變化主要是由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人為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消溫室氣體的影響,而自然外強迫因子的影響貢獻很小。

 

之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潘月鵬以《聊聊氨在重霾汙染裡擔任的角色》為主題,向大家介紹其團隊在觀測我國近地面氨氣濃度的空間分布後發現,華北和西北是我國氨氣熱點區,長江以南地區濃度較低,城市氨氣濃度顯著高於背景地區等特點。在重汙染期間大氣氮同位素源解析結果後印證了我國城市觀測到的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而區域農業源的貢獻並沒有以前預期的那麼大。未來需要更多關注「非農業源」氨氣排放,同時,控氨減排刻不容緩。

 

最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吉東生以《大氣霾汙染的元兇之一——有機碳和元素碳》為主題向大家介紹了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改善空氣品質,並且為大氣環境和生態系統採取了重要措施。為了評估空氣汙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對OC(有機碳)和EC(元素碳)進行長期連續觀察並研究其長期變化。研究數據顯示OCECPM2.5的主要貢獻者。並且它們的濃度隨著空氣品質的下降而增加。同時 OCEC呈現明顯的季節、月、周和日變化特點。

 

沙龍結束後,吉東生帶領本期沙龍的觀眾參觀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325米高氣象觀測塔、地面觀測站設備儀器、大氣化學實驗室以及大塔數據機房。讓公眾更真切感受到了氣象的奧秘,同時也增進了公眾對於氣象科技和氣象工作的了解和認識。

20166月啟動至今,「刊媒惠」推介的科技論文成果內容涉及公眾關注的氣象、醫藥、食品安全、航天、測繪、環境保護、疾病防控、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通過現場活動及網絡直播,向線上線下公眾普及看似晦澀、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註明來源於《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並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電話:010—010-64411649

相關焦點

  • 化石燃料與生物質燃燒源對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黑碳的影響
    季風前期東南亞國家生物質燃燒活動頻繁,受到西南風的影響,燃燒排放的黑碳經青藏高原南部地區輸送至我國,影響我國西南部大氣環境。黑碳通過吸收太陽輻射引起輻射效應導致大氣變暖。同時通過沉降在冰雪表面吸收能量加速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
  • 「科技讓醫學更神奇」 「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越來越多的疾病得到治療,這不僅是為醫生治病帶來便利,同時也為患者帶來希望。如何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是醫療科技工作者們科研創新的目標與動力。目前一些重病在早期已經是可以遇見和預防的,醫療科技的先進已經遠超普通人的想像。
  • 化石燃料燃燒常識
    在燃燒過程中,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大。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 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中國數字科技館
    所有的化石燃料都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所以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化石燃料燃燒。由於化石燃料的開採利用規模十分龐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由於含炭量非常豐富,煤炭的燃燒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據有關單位計算,我國煤炭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八成以上,佔中國溫室氣體總量的一半多,充分說明了煤炭燃燒在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排放中的顯著地位。  石油石油也叫原油,是水中堆積的微生物殘骸,在高壓的作用下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一種可燃性粘稠液體,常跟天然氣共存,是很複雜的混合物。
  • 【科技日報】變廢為寶:煙氣、尾氣等有害物可轉化為氨氣
    【科技日報】變廢為寶:煙氣、尾氣等有害物可轉化為氨氣 2020-03-30 科技日報 郝曉明 ,該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了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這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思路。
  • 清華主辦化石燃料燃燒排放PM2.5源頭控制技術基礎研究學術研討會
    清華主辦化石燃料燃燒排放PM2.5源頭控制技術基礎研究學術研討會  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近日,國家973項目——「化石燃料燃燒排放PM2.5源頭控制技術的基礎研究」2013年度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日本東北大學利用氨氣及空氣混合物 降低混合燃料一氧化氮排放量
    該研究有助於推動氨研發,將其用作汽車、飛機及發電設施碳基燃料的替代性燃料。 氨(NH3)是一款化合物,其含有一個氮原子及3個氫原子。據目前的研究調查,氨被用作替代性燃料的原因不少,相較於純氫氣,其含有氫原子,且價格相對低廉、不易燃,用於交通出行,安全性較高。目前,生產設施已建好,都是現成的,因為氨氣被廣泛用於化肥中。
  •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經受劇烈的氣候變化,其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就是溫室氣體(CO2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濃度的快速升高,這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產生CO2(化石源CO2)造成,而其中約有70%的化石源CO2排放發生在城市。
  • 放射性碳揭示我國城市大氣碳質氣溶膠來源
    EC直接來自於化石燃料或薪柴等含碳物質的不完全燃燒。城市碳質氣溶膠來源複雜,準確探討其來源是全面解析PM2.5來源的關鍵。  產生於城郊和農村的生物質燃燒碳質氣溶膠,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與城市局地源自機動車和工廠等排放的汙染物相疊加,易形成嚴重的區域性灰霾現象。
  • 全球化石燃料排放的碳氫化合物被低估
    2018年2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發表題為《模擬和觀察到的乙烷和丙烷的差異可由被低估的化石燃料排放解釋
  • 因COVID-19多州出現藍天 化石燃料排放下降改變空氣
    因COVID-19多州出現藍天 化石燃料排放下降改變空氣據了解,美國NASA可以看到太空中化石燃料等汙染物的影響。NASA和中國等國家在地球表面上擁有許多繞地球運行的衛星,基於計算機的設計模型,通過數據集和傳感器,可以連續監測環境,從而使科學家能夠觀察到這種流行病的日益嚴重的影響。NASA還啟動了全新的項目,以專門跟蹤和研究COVID-19如何影響我們星球的環境和大氣。
  • 化石燃燒產生的鐵可能影響全球氣候和海洋生物
    2020年10月22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項由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自然子刊:農業用硫已取代化石燃料成為環境中硫的最大來源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排放到大氣中,會形成酸雨並導致土壤酸化和植被、建築物腐蝕等危害。不過,最新研究表明農業用硫對環境的影響可能被低估了。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8月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對生態系統硫循環的主要影響方式已從大氣排放轉變為農業排放,農業肥料和農藥施用取代化石燃料成為環境中最大的硫源。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在2010年到2016年間,全球發電量增長了16%,增量達3.5萬億千瓦時,而由於化石燃料發電效率的增長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加,其排放量僅增長了7%。中國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結構中的佔比提高了34%,其化石燃料發電效率增長了7%,這就低效了其達到47%的需求的增長,因此其排放量增長了23%,在2010年到2016年間增量為7.3億噸。
  • 燃燒現有化石燃料將讓全球氣溫上升8攝氏度
    新華社倫敦5月23日電(記者張家偉)加拿大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如果全部燃燒地球已知化石燃料,相當於向大氣排放5萬億噸二氧化碳,將導致到23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8攝氏度;如果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氣溫升幅可能達到近10攝氏度。
  • 我國國家尺度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新進展
    氨的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個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然而,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尤其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來源存有爭議,國家環保部門尚未對氨開展業務化觀測。
  • 「騷氣」十足的氨氣:你是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好基友咩?
    6月25日,豐田終於揭開了FCV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神秘面紗,同時也公布了其在日本國內的售價。 豐田FCV開了這一缺口,未來世界各地的公路上不乏會看到氫能源汽車的身影,不過頂著這一堆概念噱頭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也並非完全零汙染排放的主。
  • 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開採、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開採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是煤炭開採,包括開採對土地的損害、對村莊的損害和對水資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平均每開採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平均每年塌陷2萬公頃。
  • PNAS:地球環境研究所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
    但是,人類在燃燒天然氣、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時也會向大氣輸送水汽 (即化石燃燒源水汽)。目前,在大氣化學領域,對於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顆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貢獻仍無法定量。鑑於此,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南京大學/路易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通過對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長期的、高解析度的觀測來確定。
  • 科學家:化石燃料用盡 上海等世界特大城市恐遭海水淹沒
    中國日報網9月13日電(信蓮)據外媒9月12日報導,科學家近日警告稱,如果人類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到燃料用盡的那天,目前世界上許多人口過百萬的特大城市都將被海水淹沒。科學家還表示,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產生的碳排放將導致南極冰蓋進一步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