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2020-07-14 中科院之聲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經受劇烈的氣候變化,其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就是溫室氣體(CO2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濃度的快速升高,這主要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產生CO2(化石源CO2)造成,而其中約有70%的化石源CO2排放發生在城市。

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著,對未來氣候變化及政府碳減排政策的制定必然會產生重要影響。早在2014年,美國國家標準計量局和航空航天局就已經部署了"大城市群碳排放"研發計劃,城市層面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逐漸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建立我國的CO2城區監測體系是非常有必要且迫切的。

但要想監測城區CO2的來源,就得站得高,看得遠。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源及「範圍」示意圖(圖片來源:《城市溫室氣體核算工具指南》)

CO2城區監測的第一種方法是建立起地面觀測系統,如高塔站(如325m高的北京氣象觀測鐵塔)、地面站等,利用數據反演算法、數據質量控制和檢驗方法等,獲取高精度城區CO2濃度數據。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北京氣象觀測鐵塔(圖片來源:中科院大氣所2020年公眾科學開放日互動視頻)

CO2城區監測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衛星遙感反演。與傳統的地基觀測方法相比,它具有連續、穩定、大尺度觀測等優點。

在以上兩種方式的基礎上,可建立天地一體化的城區大氣碳濃度定量遙感監測系統,基於國內和國際衛星觀測數據,結合地基驗證資料,運用綜合的反演和資料同化方法實現城市區域高精度碳濃度測定(詳見文章:一「碳」到底——天上人間如何監測「地球呼吸」)。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天地一體化的城區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知道,引起CO2濃度波動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有人為的(如使用化石源CO2排放)。但目前,無論是衛星遙感技術還是地面的溫室氣體觀測,都只能獲得大氣CO2濃度,無法直接獲取化石源CO2相關信息。

誰能來解決這個難題?

你可能沒想到,功臣不是萬裡之外的高空衛星與地面站精密的測量儀器這樣的「專家」,卻恰恰是路邊最不起眼的狗尾巴草!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公園、綠化帶隨處可見的狗尾巴草(熊曉虎攝)

其實,平凡的狗尾巴草也曾不凡——在古代就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左傳》上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在他死後,把一個沒有生過兒子的妾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告訴兒子在自己死後讓妾陪葬。魏武子死後,兒子覺得父親病危時的囑咐可能是神志不清時的胡言亂語,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妾嫁了出去。後來,兒子領兵和秦國打仗,看見戰場上有個老人把遍地的狗尾巴草都打成了結子,纏住秦軍的戰馬,兒子也因此獲勝並俘虜了秦將。當夜,兒子做了個夢,夢見在戰場上給狗尾巴草打結的老人自稱是那位出嫁妾的父親,是以此來報恩的。這也是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之一。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圖片來源網絡

言歸正傳,狗尾巴草又怎麼擔當起監測二氧化碳的重任?

這就要說到它除了打結外的「本能」——光合作用。狗尾草在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會將大氣CO2轉化成碳水化合物存儲在體內。在這個過程中,CO214C 「信號」 (碳的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也會被「同步記錄」在狗尾草中。因此,狗尾草就掌握了其生長期內大氣14CO2變化的秘密。

研究人員將城市不同區域狗尾草採集回來後,利用加速器質譜儀(AMS)分析其葉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14C水平,然後根據相關方程就能計算出化石源CO2的量了,從而「輕易」獲取到了城區化石源CO2時空變化特徵,免去了帶著儀器四處奔波的辛勞。

如今,狗尾巴草已經在監測城區碳排放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院士團隊就以陝西省西安市為研究地點,利用2013年和2014年在西安中心城區採集的26個地點的狗尾草樣品,利用3MV加速器質譜儀(AMS)測定其Δ14C,再根據質量平衡方程獲得了西安市化石源CO2濃度連續兩年的時空分布。

該研究發現,2013年西安中心城區化石源CO2濃度變化範圍為15.9-25.0 ppm;2014年,化石源CO2波動濃度有所增大,為13.9-33.1ppm;環城路以內、環城路-二環及二環-繞城高速三個區域內化石源CO2平均濃度沒有顯著差異;化石源CO2的年際變化差異顯著,但市區東北角化石源CO2濃度始終處於較低水平。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2013到2014年化石源CO2濃度變化,濃度增加(減少)用紅色(藍色)表示,引自Xiong et al., 2020

他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機動車尾氣和居民生活排放對西安中心城區大氣化石源CO2濃度空間分布影響較市區的兩座熱電廠大,而化石源CO2來源的變化很可能受控於西南風。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從哪兒來?狗尾巴草告訴你丨大氣悟理

2013、2014年4-9月風玫瑰圖,引自Xiong et al., 2020

相關成果發表在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最新一期的「溫室氣體監測專刊」上。

在碳監測方面,狗尾巴草算得上是「平凡中的英雄」。在它的幫助下,我們的研究能為碳減排政策的制定、減排效果的評估以及服務低碳經濟發展等提供關鍵的科學依據,而這一切,都將為一個更好的中國,甚至更好的地球服務。

參考文獻:

1. Xiong, X. H., and Coauthors, 2020: Two-year observation of fossil fuel carbon dioxid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Xi』 an City. Adv. Atmos. Sci., 37(6):569-575,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0-9241-4.

2. 魏偉, 任小波, 蔡祖聰,等.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排放清單任務群研究進展[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5, 030(006):839-847.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監測:更小更快更強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導讀:在廣告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小身材有大能量。在進行大氣邊界層CO₂探測的時候,也有這麼一個」小個子」,它小小的身軀有大大的作用。它是誰呢?
  • 或許,你已經在見證人類歷史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最近,澳洲氣候學家斯特芬在採訪中聲稱,全球15個「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9個,他認為人類文明這艘水上漂浮的小船可能就像駛向冰山的鐵達尼號一樣,崩潰是最可能的結果。
  • 【鄉土情緣】路琳:狗尾巴草
    可當你見到它們的樣子時,你就會覺得這個名字,該是怎樣地生動和貼切了。 對於鄉下土生土長的孩子來說,這狗尾巴草絕不是什麼稀罕物兒,試問?誰的童年記憶裡,沒有和這狗尾巴草相處的經歷呢?在鄉下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最常見最多的就是這狗尾巴草了,田間地頭,溝溝坎坎坡坡,甚至是存在的屋頂上牆縫裡牆根下,狗尾巴草都能旺盛地生長。
  • 平流層:對流層,我的汙染,從來與你有關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
  • 平流層:對流層,我的汙染,從來與你有關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導讀:對流層(大氣的最低層,平均厚度在8-16km左右)和平流層(對流層之上,距地表約10~50公裡處的大氣層)是與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大氣層。
  • NASA衛星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新研究:人口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少
    這項研究還表明,衛星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測量,可以為快速增長的城市提供新的工具來跟蹤二氧化碳排放,並對政策變化和基礎設施改善對其能源效率的影響進行評估。在與能源生產相關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佔比在70%以上,而持續的快速城市化也正在增加城市的數量和規模。
  • 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顯著增強並不斷積累,其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是各國代表們熱烈討論和商議的重要議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研究表明,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日益加劇,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含量創下新高。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20世紀60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年增加是2009-2018年平均增加的的35%海洋中溶解和固化的二氧化碳大約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五十倍以上城市中各種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呼吸放出的量大2~3倍,所以每人應具有30~40平方米的森林綠地面積。
  • 麻雀和狗尾巴草的愛情
    過了一段時間,狗尾巴草越來越粗壯了,麻雀似乎也發現了這一點,便飛來歇在上面,那狗尾巴草怎能承受得住麻雀的重量,彎彎地垂下了牆頭,但卻並沒有折斷,麻雀悠然地在上面蕩著鞦韆,等麻雀一飛走,草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 蚱蜢、蟋蟀和狗尾巴草
    蟋蟀喜歡在有風的日子拉住狗尾巴草蕩鞦韆。  這一天,剛好有太陽又有風。
  • 路邊常見狗尾巴草到底是什麼呢?真的和名字一樣和狗尾巴相似嗎?
    我們經常能在路邊看到一種野草,那種野草模樣就像狗尾巴一樣,在風中搖來搖去的,很像小狗狗搖著尾巴。雖然這種造型說不上有多可愛,甚至還有一點點滑稽的味道,但是見過它的人還是很多的,而且狗尾巴草的外形也確實是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
  • 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可以想像這樣一個簡單的變化過程:全球變暖(大氣圈變化)引起極地冰川融化(冰凍圈變化),融化後的海冰進入大洋導致全球海平面升高(水圈變化),最終將威脅到沿海城市的命運(生物圈變化)。
  • 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導讀:提到西北,你會想到什麼?是雄偉壯闊的荒漠,還是生機勃勃的綠洲?是羅布泊的廣袤與乾涸,還是絲路的繁華與沒落?是古格文明的戛然而止,還是漢唐帝國的輝煌盛世?
  • 北極海冰減少與東亞極冷事件的幕後「黑手」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說到北極你會想到什麼?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被海冰覆蓋的白色海洋……一直以來,這個面積廣大但人煙稀少的地區用她的美麗與神秘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從對北極一無所知到開闢北極航道,這裡一直激發著人類探索的欲望。
  • 丨大氣悟理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由於表層環流依賴於大氣中的風場變化,因此其變化比較快,時間尺度相對於深層環流要短得多。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大氣汙染物主要包括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無論是空氣汙染物還是溫室氣體,其人為來源結構都存在一定差異。如2018年發布的北京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移動源獨大,佔比達到45%。
  • 給女朋友戴過狗尾巴草的戒指,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
    說到編戒指,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尓豪對可雲說的一句「狗尾巴草的戒指,一個給你,一個給我。」多浪漫呀!如今民間認為,把三隻狗尾巴草編在一起,根據對方手指的粗細,彎成圈、打個結,做成戒指,一旦戴到對方手上,就代表私定終身了!所以很多去農家樂的小情侶,都體會過這種小浪漫。
  • 用「天眼」捕捉太湖二氧化碳排放變化
    本報訊(記者陸琦)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具有強烈的時空動態變化。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學聯合團隊,利用衛星遙感高時空監測優勢以及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監測數據,建立了針對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遙感估算模型,重新評估了過去近20年太湖二氧化碳排放的時空變化。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