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碳揭示我國城市大氣碳質氣溶膠來源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碳質氣溶膠是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造成局地和區域性灰霾現象的重要汙染物。根據熱化學和光學性質的差異,碳質氣溶膠一般可分為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EC直接來自於化石燃料或薪柴等含碳物質的不完全燃燒。OC來源相對複雜,既可以來自燃燒源的直接排放(Primary organic carbon, POC),又可以通過大氣的氧化作用形成(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城市碳質氣溶膠來源複雜,準確探討其來源是全面解析PM2.5來源的關鍵。

  產生於城郊和農村的生物質燃燒碳質氣溶膠,在不利的氣象條件下,與城市局地源自機動車和工廠等排放的汙染物相疊加,易形成嚴重的區域性灰霾現象。同時,植物和化石源揮發性有機物在現代城市大氣強氧化劑的作用下,可產生大量的二次有機氣溶膠,其粒逕往往小於1微米,對可見光有非常強的消光效應,嚴重影響區域大氣能見度。因此,認清化石源(煤和石油)和生物源(生物質燃燒和植物排放)對碳質氣溶膠的貢獻將有助於空氣品質控制政策的制定,在後續汙染源控制和減排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半衰期為5730年)是有效定量區分化石源(不含14C)和生物源(14C保持現代碳水平)的相對貢獻,是碳質氣溶膠源解析的有力工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軍和博士劉俊文通過測定14C和分子標誌物定量解析了化石源和生物源對我國北方(北京)和南方(廣州)兩個特大型城市碳質氣溶膠的相對貢獻。結果顯示,生物源對北京和廣州碳質氣溶膠的貢獻分別達到56±4%46±5%,其中源自生物質燃燒的POCEC佔北京碳質氣溶膠的比例高達28±1%,大約是廣州的兩倍。北方更強的生物質燃燒來源貢獻,可能與郊區和農村居民的採暖和烹飪方式有關。與此相反的是,生物源佔廣州SOC的比例達到了71±11%,顯著高於北京(52±5%),表明南方SOC的前體物可能主要是植物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

  查明碳源在灰霾形成、演化和消退過程的動態變化趨勢有助於深入認識灰霾成因。對廣州市一次典型灰霾生消過程的連續採樣分析表明:在灰霾增長期,由14C解析的化石源一次排放汙染物增長迅速,其增長倍率與二次汙染物相當,均顯著大於生物源組分的增長倍率,說明化石源汙染物是該次灰霾現象形成的主要物質基礎;在灰霾爆發和演化期,二次汙染源的增長速度大約是一次排放物的2倍,因此二次汙染物是灰霾現象呈現持續特徵的主因。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項目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廣州市科信局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Liu, J.W., Li, J*., Liu, D., Ding, P., Shen, C.D., Wang, X.M., Luo, C.L., Cheng, Z.N., Szidat, S., Zhang, Y.L., Chen, Y.J., Zhang, G.,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Source apportionment anddynamic chang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during the haze bloom–decay process inChina based on radiocarbon and organic molecular tracer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6. 16: p.2985-2996.

    文章連結

1. 基於放射性碳和生物標誌物的總碳質氣溶膠源解析餅圖

2. 灰霾形成和消退過程碳源的動態變化趨勢圖

相關焦點

  • 在線氣溶膠有機碳元素(OCEC)分析儀
    成果簡介: 碳質組分在氣溶膠中含量很高,尤其是在對人類健康影響較大的細顆粒部分比例更大,約佔40%-60%。氣溶膠中的碳質組分通常包括有機碳(OC)和元素碳(EC)兩部分,這些組分能夠造成區域和城市煙霾,影響大氣的能見度、破壞地球輻射平衡,從而影響全球氣候。
  • 踏雪尋「碳」:雪冰中黑碳的氣候效應
    進入大氣中的黑碳,可顯著改變能見度,對霧霾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種重要的汙染物。同時,黑碳能夠顯著吸收太陽輻射,導致近地表增溫,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氣候輻射強迫因子。大氣中的黑碳經由傳輸以及沉降等過程,可到達並沉積於偏遠地區的雪冰表面。相對於潔淨的雪表,較暗的黑碳可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雪表反照率降低。由於黑碳顯著的氣候反饋效應,黑碳對雪冰反照率以及雪冰消融的影響程度如何呢?
  •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北京PM1.0來源取得新進展
    城市地區有機和黑碳氣溶膠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全球變化、大氣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焦點。
  • 研究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海水與科學中存在的放射性碳的含量
    -3等無機物形態存在的放射性碳的總量,單位以克/米2表示。λ為14C放射性蛻變常數,S為一年間14C從海中逃逸到大氣中的量,e為一年間從大氣進入海洋裡的14C的量,p為在年間納入有機體中14C的量,b為一年間從有機物變回無機物的量,以上各量均以克/米2·年單位表示。 考慮整個海洋的情況,初級生產量平均為80克碳/米2·年。有機物生成量和有機物分解量b的速度對海洋整體來說是相等的。
  • 科學家繪製出更精準放射性碳定年曲線
    據外媒報導,得益於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展開的放射性碳定年重大重新校準工作後,人們對古代歷史的看法將變得更加清晰。這項為期7年的全球研究使用了來自各種來源的近1.5萬份樣本,並由此繪製出了全新的、更精確的校準曲線從而能夠更加精確地測定55000年前的物體年代。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科學家解析敦煌地區氣溶膠光學特性及來源
    敦煌是我國典型沙漠背景地區,同時也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  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的碳14水平與當時大氣中的水平一樣,但成為化石後,其中的碳14就會持續衰變。通過測量化石中碳14的水平,就能推斷出有關生物生活的年代。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的碳14水平與當時大氣中的水平一樣,但成為化石後,其中的碳14就會持續衰變。通過測量化石中碳14的水平,就能推斷出有關生物生活的年代。
  • 科學家揭示珠江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來源—新聞—科學網
    河流輸送到海洋的溶解無機碳和有機碳受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的影響。
  • 廣州地化所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作為對流層中最重要的氣溶膠之一,顯著影響全球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很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黑碳的農業與生活源排放對東亞氣候、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其氣候-健康效益評估」項目團隊揭示了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傳輸影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通過對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設置的5個黑碳氣溶膠觀測站的同步在線觀測數據的研究表明:汙染天氣條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使得大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吸收係數分別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來源於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濃度在逐漸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區,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呈上升趨勢。
  • [趣味化學]碳-14斷代方法
    (一)斷代原理  自然界存在三種碳的同位素,它們的重量比例是12:13:14,分別用碳-12(C12);碳-18(C18);碳-14(C14)表示,它們的含量比例是98.9:1.1:10-10 。前二者是穩定同位素,只有碳-14有放射性,亦稱放射性。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大氣汙染格局發生變化以「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兩項大氣環境約束性指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為參照,治理進展有目共睹。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也稱,藍天保衛戰雖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仍整體處於初期階段,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0微克/立方米指導值差距很大。「為此,我們進一步提出氣候友好的大氣汙染防治策略,協同控制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而在協同控制過程中,能源被視為重中之重。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機制   日前出版的《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R。 Rave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人員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研究人員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Credit: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碳14變革性發現:科學家曾被當做殺人犯,下水道汙物研究助獲諾獎
    正如馬拉在這段非凡的碳-14歷史中所揭示的那樣,科學家們很快意識到這種同位素一定會影響今天的生物。宇宙射線撞擊高層大氣層,在空氣中發射出中子級聯。這些中子撞擊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氮原子,並將其中一些轉化為碳14原子。反過來,這些原子與氧氣結合產生放射性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然後被動物吃掉。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因此都變得具有放射性,儘管只是輕微程度的。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