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與科學中存在的放射性碳的含量

2021-01-09 999化工商城
海水

在海洋裡無機放射性碳含量隨時間間的變化可用下式表示:

C*/t=-λC*+(e-S)-(p-b) (2.18)

式中,C*為在海洋裡以CO2(或H2CO3),HCO-3,CO2-3等無機物形態存在的放射性碳的總量,單位以克/米2表示。λ為14C放射性蛻變常數,S為一年間14C從海中逃逸到大氣中的量,e為一年間從大氣進入海洋裡的14C的量,p為在年間納入有機體中14C的量,b為一年間從有機物變回無機物的量,以上各量均以克/米2·年單位表示。 考慮整個海洋的情況,初級生產量平均為80克碳/米2·年。有機物生成量和有機物分解量b的速度對海洋整體來說是相等的。因為14C與全部碳元素的原子比是1.24×10-12,所以p和b大致各為1×10-10克/米2·年,以總碳酸量作為2.3毫克原子/升計算,則海洋中全部碳元素為110.000克/米2。其中14C為1.16×10-7克/米2(3×10-14克/升)。在此設海洋的平均深度為4000米,則海中放射性碳的比放射能比起大氣中的比放射能低15%。因為14C的λ是1.26×10-4/年,所以一年間放射蛻變量(λC*)是1.46×10-11克/米2·年。 大氣中CO2的量是4.7×103克/米2,其中C的量是1.28×103克/米2。大氣中CO2的平均停留時間假定為7年,那麼一年間就有180克/米2CO2進入海洋,並有等量的CO2從海中逸出。在180克空氣中的碳之中含有14C量為2.2×10-10克。如上所述,有機物生成和分解的速度相等時,p-b=0,所以在穩定狀態下(e-S)和λC*就相等了。即14C向大氣的逃逸量是2.05×10-10克/米2·年。當p-b=0,e-S=λC*這兩個條件得到滿足時,由放射性碳測定的年齡就給出了海水的正確年齡嶺。但是,如前所所述,因為p和b,或e和S的值比λC*大一個數量級,所以,由於時間和地點的關係,p和b或e和S之間可能不平衡。 不言而喻,這種不平衡應歸因於全部無機碳出入的不平衡。 例如,在有機物生成的速度比分解速度大,且向大氣逃逸的CO2量超過從大氣的進入量時,海水中無機態碳就減少。可是,實際上因為海水中游離碳酸的分壓高,pH就低,所以這時碳酸鈣就溶解並使碳酸增加。換句話說,由於非放射性碳溶解,與12C相對比之下,14C的放射能就要降低。 其例見於南極海,在南極海,當有機生產活躍時,初級生產竟達400克碳/米2·年之多。但是,因水溫低,故有機物分解緩慢。此外,海水中游離碳酸的分壓,有時竟會上升到500pm(鳥居,吉田,平山,1959;三宅,松尾,1960;三宅,杉村,1969)。在這種狀態下,CO2向大氣的逃逸量超過進入量。表層水中pH值低,因而游離碳酸多,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水上下急劇混合的緣故。此外,pH值下降還引起碳酸鈣的溶解。如鳥居等的觀測,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南極海表面水的總碳酸增加。 這樣,在符合p-b>0或e-s<λC*的條件下,14C與12C相比,似乎放射性下降,而表面海水的表觀年齡增大。 雖然無機碳和有機物之間以及在大氣與海洋之間交換的過程中都存在同位素分離的現象,但本文不予考慮。

相關焦點

  • 鋼中碳含量的測試方法+鋼中碳含量的七種測定方法
    鋼中碳含量的測試方法「碳」位於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四族,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在自然界的地殼、大氣和生物中主要是以單質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伴隨著選礦、礦物冶煉、材料製造等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金屬材料中。碳元素對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微觀組織結構、工藝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準確測定金屬材料及相關原輔料中的碳含量對冶煉和生產製造工藝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中普檢測--了解碳14鑑定
    那麼,碳—14測年法是如何測定古代遺存的年齡呢?我們知道碳14C的半衰期為5730年,碳14C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考古學中測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測年法;二是以14C標記化合物為示蹤劑,探索化學和生命科學中的微觀運動。
  • [趣味化學]碳-14斷代方法
    (一)斷代原理  自然界存在三種碳的同位素,它們的重量比例是12:13:14,分別用碳-12(C12);碳-18(C18);碳-14(C14)表示,它們的含量比例是98.9:1.1:10-10 。前二者是穩定同位素,只有碳-14有放射性,亦稱放射性。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  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的碳14水平與當時大氣中的水平一樣,但成為化石後,其中的碳14就會持續衰變。通過測量化石中碳14的水平,就能推斷出有關生物生活的年代。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生物活著的時候,體內的碳14水平與當時大氣中的水平一樣,但成為化石後,其中的碳14就會持續衰變。通過測量化石中碳14的水平,就能推斷出有關生物生活的年代。
  • Science:福島核電站汙水中仍殘留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如今,在限制區域之外捕獲的魚類和其他海產品完全符合日本嚴格的放射性汙染限制標準,但是,一個新的危害仍然存在,並且危險與日俱增:核電廠周圍的土地上存放著大量儲水罐,裡面是遭到汙染的廢水。8 月 8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調查了儲水罐中的放射性元素,指出需要展開更多研究,以了解將其中廢水排入海洋的潛在風險。
  • 科學家繪製出更精準放射性碳定年曲線
    除了具有放射性之外,碳-14跟更常見的、穩定同位素碳-12一樣,會被活的動植物以幾乎完全相同的方式吸收。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這兩種同位素的比例能保持不變。當一種植物或動物死亡時,它就會停止吸收碳,碳-12和碳-14的比例就會開始緩慢發生變化。
  •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放射性?
    注意輻射大氣層是具有放射性的,這是因為宇宙射線鞋帶的高能粒子或放射能不斷地衝擊導致,所有大氣中的碳都包含一萬億分之一的碳14的一部分,這是碳具有放射性的一種存在形式,也可以被稱作「放射性碳」。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空氣中獲取碳元素,因此植物也具有放射性,人或者動物吃了這些植物或者吃了植食性動物同樣具有了放射性。當我們死了以後,放射性開始逐漸慢慢地消失,5700年後放射性碳原子的原子核的一半會完全消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碳原子的半衰期。考古學家通過檢測化石或者文物上提取一定量的碳中的放射性還留存多少來確定其年代。
  • 法國羅亞爾河出現「放射性汙染」 飲用水中氚含量異常升高
    資料圖(圖源:法新社)海外網6月19日電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法國西部羅亞爾河被檢出氚(氫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異常升高,可能已構成「放射性汙染」。反核團體已要求當局對此事件展開調查。據法新社報導,「西部放射性物質檢測協會」設在法國卡昂市附近的實驗室18日宣布,雷恩-羅亞爾省索米爾鎮(Saumur)發生「放射性汙染」,當地羅亞爾河段以及飲用水中的氚含量都「異常升高」。該實驗室聯合反核團體「無核化網絡」發表新聞公報說,「位於5座核電站下遊」的當地水源中幾乎穩定存在氚元素。
  •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麼?是它,幾乎存在於所有有機物質中
    在恆星中,氫原子融合產生氦,氦宇宙中第二常見的元素,它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和兩個電子。氦氣與氫氣共同組成了宇宙中99.9%的已知物質。儘管如此,宇宙中的氫含量還是比氦高出10倍。第三種最常見的元素是氧,含量為氫1000分之一。一般而言,原子序數越高,元素含量越不豐富。但是,地球的構成與宇宙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氧在地殼中是最多的元素,其次為矽,鋁和鐵。
  •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什麼 海水中的元素有哪些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鈉,海水是一個非常複雜溶液,人們一直在探索中,其含量最多的物質當然是水。將鈉和水混合在一起,所以在大海裡遊泳時能夠嘗到鹹鹹的味道。在海水中不單單是有金屬元素,還有其他種類的元素。
  • 研究人員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研究人員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Credit: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
  • 廣州地化所等在11000米水深鉤蝦體內發現人為核爆碳14信號
    另外,在海溝生物體內發現的特殊消化酶,使該處生物具有消化周圍海水和沉積物中惰性有機質的能力,海水和沉積物中惰性有機質也成為海溝生物得以生存的可能的物質來源。  到底哪一種來源是海溝生物利用的物質的主要來源呢?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4C的示蹤功能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這三種物質來源中,有機質具有顯著的Δ14C差異。
  • 放射性同位素在生命科學中的妙用
    要想知道黑暗中走動的人的行蹤, 可以讓他手持某種發亮的東西。手持火把的滑冰運動員能在夜晚的滑冰場上描繪出顯而易見的優美線條。要想了解物質在被稱為細胞的「 黑盒子」 中如何遷移, 也只要在此物質上加上可見的標記即可。我們常把放射性同位素當做這種標記來應用。這种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相當於夜晚滑冰場上滑冰運動員手中所持的火把。這種標記, 叫作示蹤原子。
  • 【科普知識】金屬複合材料中碳含量的7種測定方法
    金屬及其複合材料的開發研製與應用,常常要求有效地控制及準確地測定其中的碳硫含量。金屬材料中碳主要以游離碳,固溶碳和化合碳等形式存在,還有氣態碳和表面保護的滲碳及塗敷的有機碳等。
  • 日本擴大海水放射性物質活度測定範圍
    原標題:日本擴大海水放射性物質活度測定範圍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導,針對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洩漏問題,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21日表示,將於本年度內在距福島縣1000-3000公裡的北太平洋約60個地點測定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活度。
  • 科學家在深海海溝的片腳類動物中發現來自核彈試驗的放射性碳-14
    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領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通過在20世紀中葉地上核武器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碳-14已經在海洋的最深處甲殼類動物的肌肉組織被發現。生活在7英裡(11公裡)以下的動物中核同位素的存在表明汙染物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快地到達深海。
  • 鋼中碳含量的7種測定方法,又學了一招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金屬及其複合材料的開發研製與應用,常常要求有效地控制及準確地測定其中的碳硫含量。金屬材料中碳主要以游離碳,固溶碳和化合碳等形式存在,還有氣態碳和表面保護的滲碳及塗敷的有機碳等。
  • 《太平洋的故事》:每次的科學發現,都可能成為一場災難
    ,理由很容易讓人信服:第一,太陽光到不了深海,沒有了能量的供給;第二,在上層巨量海水帶來的高壓之下,即使有生命,也會被壓碎。具體來說是在海底山脈上方冰冷的海水中出現了0.2攝氏度的升溫。科學家們大為不解,猜測這個數值意味著有很高溫度的水從下方湧出。在這個溫度「異常」的奇怪區域,探測器拍下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回到海面上被人們衝洗出來後,人們震驚地看著照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生物。其中的13張照片展示了寒冷、黑暗的水中,成百上千個蛤類和貝類生活在那裡。
  • 氧氣含量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關鍵開關」
    來自中英俄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氧氣含量是控制著寒武紀大爆發進程的最關鍵因素。該成果於5月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      早在2006年,朱茂炎團隊就提出了階段性輻射和滅絕的寒武紀大爆發過程模型,並發現動物早期演化的階段性輻射和滅絕過程,與海水碳同位素的異常變化存在耦合關係。但是,這種相關性之間的具體原因和機制一直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