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2-07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在燃燒過程中,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大。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自工業革命以來,儘管因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但隨之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也逐漸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化石燃料又叫做礦物燃料、礦石燃料。指埋藏地層中的不同地質年代的動植物遺體經歷漫長地質條件的變化,以及溫度、壓力和微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一類可燃性礦物。

  所有的化石燃料都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所以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化石燃料燃燒。由於化石燃料的開採利用規模十分龐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化石燃料的分類

  化石燃料可分為氣體燃料(如天然氣)、液體燃料(如石油)、固體燃料(如煤炭、油頁巖、油砂等)。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使用的最為廣泛,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

  煤炭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地下和地熱的作用,經過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的炭化過程,釋放出水份、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後,含氧量減少而形成的。由於地質條件和進化程度不同,含炭量不同,從而發熱量也就不同。按發熱量大小順序分為無煙煤、煙煤和褐煤等。煤炭在地球上分布較為廣泛,不集中某一產地。


將化石燃料用於能源生產是二氧化碳主要的來源之一

  煤炭是一種混合物,有機質元素主要是碳,其次是氫,還有氧、氮和硫等。由於含炭量非常豐富,煤炭的燃燒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據有關單位計算,我國煤炭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八成以上,佔中國溫室氣體總量的一半多,充分說明了煤炭燃燒在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排放中的顯著地位。

  石油石油也叫原油,是水中堆積的微生物殘骸,在高壓的作用下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一種可燃性粘稠液體,常跟天然氣共存,是很複雜的混合物。石油經過精製後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它石油的性質因產地不同而不同,密度、粘度和凝固點的差別很大,例如,凝固點有的高達30℃,有的低到-66℃。石油裡的主要元素是碳,佔到了83%~87%,從而造成了二氧化碳的大規模排放。此外,石油中還含有11%~14%的氫,以及少量的硫(0.06%~8%)、氮(0.02%~1.7%)、氧(0.08%~1.8%)和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銅)等。

  目前,許多石油開採公司正在使用一種向儲油層注入二氧化碳來提高採油率的技術。這種技術是將收集來的二氧化碳在壓縮後通過泵壓方式儲存在廢棄的油田和天然氣氣田、深層地下鹽層水和煤層。二氧化碳與原油混合後,原油的黏性就會減弱,可以更容易流向地面。這樣,不但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增加了是石油的產量。

  天然氣從廣義上講,天然氣指埋藏在地層中自然形成的氣體的總稱。但通常所說的天然氣僅指貯藏在地層較深部的可燃性氣體(氣態的化石燃料)和跟石油共存的氣體(常稱油田伴生氣)。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還含有不同數量的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低碳烷烴以及二氧化碳、氮氣、氫氣、硫化物等非烴類物質。有的氣田中還含有氦氣。

  相對於煤炭和石油,天然氣是一種潔淨環保的優質能源,天然氣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低60%。採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環境汙染。此外,由於天然氣幾乎不含硫、粉塵和其他有害物質,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有助於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

  天然氣也是較為安全的燃氣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氣輕,一旦洩漏,立即會向上擴散,不易積聚形成爆炸性氣體,安全性較高。

  對策與現實

  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有目共睹,人類也在正在積極尋找地對策:一方面採用各種環保技術,降低能源消耗;一方面開發更為環保各種新能源。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化石燃料目前仍然是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能源構成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化石燃料佔工業國能源消耗的八成)。化石燃料也是生產各種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而加工這類原料的工業,如石油煉製工業和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等在國民經濟中均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所以,儘管人類已充分認識到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但由於化石燃料本身的性質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一段時間內,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矛盾還將繼續存在。

相關焦點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在2010年到2016年間,全球發電量增長了16%,增量達3.5萬億千瓦時,而由於化石燃料發電效率的增長和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增加,其排放量僅增長了7%。中國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結構中的佔比提高了34%,其化石燃料發電效率增長了7%,這就低效了其達到47%的需求的增長,因此其排放量增長了23%,在2010年到2016年間增量為7.3億噸。
  • 溫室氣體最大元兇變城市垃圾?化石燃燒被推翻,全球變暖誰負責?
    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化石燃料當仁不讓地成為首選。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報告顯示,化石燃料佔201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84%,仍然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
  • 化石燃料燃燒常識
    在燃燒過程中,化石燃料中的碳轉變為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大。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加重了溫室效應。
  • 專注於發展電動汽車的車隊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不大
    一位資深工業主管聲稱,如果歐洲所有車輛在一夜之間轉換為純電動汽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僅減少0.4%。歐洲道路上有近3億輛汽車,其中約有80萬輛是純電動汽車-但這一數字每年都在迅速增長。但是,在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CLEPA總裁羅伯託·瓦瓦索裡(Roberto Vavassori)在《金融時報》汽車峰會上發表講話時說,專注於發展電動汽車的車隊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不大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盤點全球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總量遙遙領先但人均水平並不高
    來源:謝正義 / 東方IC美聯社最近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等的數據,列出了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它們的排放量佔到了總排放量的60%。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更是佔據了40%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但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4%。
  • 全球化石燃料排放的碳氫化合物被低估
    2018年2月26日,《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發表題為《模擬和觀察到的乙烷和丙烷的差異可由被低估的化石燃料排放解釋
  • 又一溫室氣體元兇被揪出!全球變暖誰該負責?我們真得認真思考
    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化石燃料當仁不讓地成為首選。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報告顯示,化石燃料佔201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84%,仍然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
  • 又一溫室氣體元兇被揪出!全球變暖誰該負責?我們真得認真思考
    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報告顯示,化石燃料佔201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84%,仍然是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 然而這一能源的弊端,就是源源不斷地產生二氧化碳,致使溫室氣體效應加強,地球溫度不斷升高。提到溫室氣體,每個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氧化碳,這也讓二氧化碳幾乎成了溫室氣體的代名詞。
  • 空氣汙染物、短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是什麼關係?
    在燃燒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是長期氣候變化的原因;然而,燃燒過程也會排放空氣汙染物,其中一些是短期氣候汙染物(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簡稱SLCP)。例如,從化石燃料開採中釋放出來的甲烷,除了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外,也是一種SLCP。這意味著甲烷的壽命相對較短(在大氣中的壽命約為12年),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可以實現溫度的快速降低。
  • 歐盟:生物能源碳排放或超化石燃料
    這些產業致力於從大豆和甘蔗等糧食作物中提取運輸用燃料,以期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在最近5年多的時間裡,科學家已經警告稱,相對於化石燃料,許多食物基燃料實際上可能促進了碳排放。生物燃料不符效益,歐洲擬降低使用量。雖然為了減少碳排放,歐盟過去大力鼓吹由糧食製造的生物燃料。但如今考量整體效益後認為,生物燃料不符效益,因而提議減少運輸使用。
  • 2018全球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2.5%
    但是,該機構代表包括美國在內的30個成員國分析能源趨勢,認為沒有什麼能像化石燃料那樣好用,化石燃料幾乎佔了飛速增長的電力需求的70%。 該機構表示,亞洲引領著燃煤發電廠排放量創紀錄的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過100億噸。該機構發現,在亞洲,「普通植物平均只有12年的壽命,比它們40年左右的平均經濟壽命要短幾十年。」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人類工業化以來,因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砍伐,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增加了43%。城市中各種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呼吸放出的量大2~3倍,所以每人應具有30~40平方米的森林綠地面積。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工業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約368億噸,創下歷史新高。
  •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
    我國城市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走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主題演講,他向公眾介紹了他的研究團隊使用氣候模式作為工具,在綜合考慮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及人口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研究了未來中國舒適度變化的影響,發現隨著全球變暖的進一步進行和加劇,中國區域總體熱的感受在增加,冷的感受在減少。
  • 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開採、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開採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是煤炭開採,包括開採對土地的損害、對村莊的損害和對水資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平均每開採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平均每年塌陷2萬公頃。
  • NASA衛星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新研究:人口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少
    這項研究還表明,衛星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測量,可以為快速增長的城市提供新的工具來跟蹤二氧化碳排放,並對政策變化和基礎設施改善對其能源效率的影響進行評估。在與能源生產相關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佔比在70%以上,而持續的快速城市化也正在增加城市的數量和規模。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為噴氣燃料
    這一發現被認為有相當大的產業應用潛力,且這些二氧化碳直接捕獲自空氣,並在飛行的燃燒過程中從噴氣燃料中再次釋放,因此具有從整體上實現碳中和的可能性。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行為造成地球氣候變化的後果,對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耗用得越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製造得多,而自然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要佔到所有溫室氣體的26%。
  • 金屬粉末或可替代化石燃料
    你能想像未來發動機不再「喝」
  • 如不控制化石燃料使用
    科技日報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提出,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使用,可能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本世紀末達到5000萬年以來未見的水平。照此發展下去,數百年後,地球氣候可能會出現至少4億多年來未見的狀態。
  • 燃燒現有化石燃料將讓全球氣溫上升8攝氏度
    新華社倫敦5月23日電(記者張家偉)加拿大研究人員23日報告說,如果全部燃燒地球已知化石燃料,相當於向大氣排放5萬億噸二氧化碳,將導致到23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8攝氏度;如果將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也考慮進去,氣溫升幅可能達到近1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