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研究用同位素探明:燃燒產生水汽如何與霧霾交互作用

2021-01-07 澎湃新聞

水蒸氣看似清潔無害,可能也是霧霾的幫兇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領銜的團隊通過現場觀測、同位素分析和數值模擬發現,部分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增加了相對溼度,導致氣溶膠中PM2.5積聚。

在空氣重汙染期間,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平均增加了每立方米4.6 微克的PM2.5,相當於當地人工源PM2.5的5.1%,最高則可能貢獻18.2%。

水蒸氣與霧霾

科學家們早已發現,水蒸氣與霧霾有著緊密的關聯。所謂PM2.5,指的是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細顆粒物,直徑還不到頭髮絲粗細的1/20。

這些PM2.5是怎麼來的呢?它們有些是直接排放出來的一次粒子,還有些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汙染物通過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粒子。

而大氣相對溼度的提高會提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非均相氧化速率,從而促進二次氣溶膠的形成,惡化空氣品質。因此,特別是在空氣擴散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大量原本清潔的水蒸氣聚集在低空,可能會成為霧霾的幫兇。

大氣最低層中的水蒸氣主要來自海洋的輸送,由化石燃料或生物質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在全球大氣水收支中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2015年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針對位於封閉盆地內的猶他州鹽湖城,發現在特定日子裡大氣最低層中高達13%的水蒸氣來自於燃燒產生水。這些水分到底是空氣汙染的因還是果,亟待明確。

追蹤氫氧同位素

要明確燃燒產生水對空氣的影響,首先要解答的問題是,空氣中到底有多少水是由燃燒產生的?

此時,同位素分析工具就可以排上用場。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為同位素。例如,所有氫原子都由1個質子構成,但又可細分為氕(P)氘(D)氚(T)三種同位素,分別含有0、1、2個中子。

我們都知道,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特定區域使用的特定能源會導致燃燒產生水中氫同位素和氧同位素比例呈現出一組特徵,從而可用於溯源。

為此,中科院的這個研究團隊在三個冬季內(雨天除外)連續測量某地近地表水蒸氣穩定氫同位素δD、氧同位素δ18O成分數據,時間解析度達到小時級別。

接著,研究人員實驗測定了煤、天然氣、汽油等化石燃料的端元δD和δ18O,通過當地的能源清單計算出了燃燒產生水的加權端元同位素組成。

統計發現,燃燒產生水平均佔到大氣溼度的6.2%,最高貢獻達到16.2%。在PM2.5上升期間,其份額與PM2.5和相對溼度呈現出正相關。

最後,研究團隊利用WRF-Chem模型模擬了2015年12月27日至2016年1月15日的19天重霾事件,以檢驗SO2、NO2和燃燒產生水對PM2.5形成的影響。

模型表明,在當地空氣重汙染期間,燃燒產生的水蒸氣平均增加了每立方米4.6 微克的PM2.5,相當於當地人工源PM2.5的5.1%,最高則可能貢獻18.2%。

「煤改氣」是減少汙染物排放、改善空氣品質的重要能源政策之一,然而,在產生相同能量時,天然氣燃燒產生的水蒸氣比燃煤多3倍。該研究團隊認為,需要進一步謹慎評估能源結構對空氣汙染的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 (d)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比例的空間分布 水汽作為顆粒物溼增長的重要媒介,其含量的升高會加速NOx、SO2等一次汙染物的液相氧化反應,促進新粒子的生成,導致霧霾事件進一步惡化。
  • PNAS:地球環境研究所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
    目前,在大氣化學領域,對於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顆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貢獻仍無法定量。鑑於此,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南京大學/路易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可以通過對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長期的、高解析度的觀測來確定。
  • 環保部、中科院就北京霧霾成因產生分歧
    「老實說,中科院結果是怎麼出來的,我們並不清楚。我們也說不清楚霧霾的產生到底有哪些貢獻源。」針對中科院有關北京霧霾6大貢獻源的結論,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日前對記者如是回應。
  • ...的「地質因子」——河南在全國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
    所以我們更要抓緊時間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觀測研究,找到治理霧霾的有效對策,給人民群眾一個交代。努力搞清楚霧霾形成機理,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河南無疑走在了全國前列。A探明霧霾成因才能科學治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所用能源大都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類非綠色能源,若要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三百年走過的發展路程,必然會面臨「生態困境」。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警告人類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地理資源所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自2006年以來,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帶領下,該重點實驗室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霧霾是如何形成的,難道真的是燃燒秸稈所致?農村人不背這口鍋!
    為什麼一到冬天就有霧霾?夏天難道就沒有霧霾嗎?說起霧霾,在此筆者先來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關於「聖誕老人霧霾中迷路」的故事,一個是「哈爾濱霧霾致公交車司機迷路,花6小時才到終點」這件事。既然如此,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就很嚴重,難道夏天就沒有霧霾嗎?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平日裡所說的霧霾到底是什麼,以及霧霾是如何形成的,只有這樣題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中國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霧霾來源和形成機製取得...
    研究揭示了霧霾硫酸鹽組分存在非常顯著的33S和36S同位素非質量分餾信號,結果表明33S的異常來源於平流層(地表以上12-50公裡範圍)的光化學反應,而36S的異常組成主要是來源於化石燃料或生物質的燃燒過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8月6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綜合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原標題:中科院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認知偏差   中科院灰霾研究專項組解讀2013年霧霾 回應數據與公眾認知的偏差   弱風高溼逆溫 致十一車少霾多 而市民印象格外深的是,去年1月份北京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十一長假中許多車輛離開北京後卻霧霾頻出等等。   在諸多數據與市民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的背後,種種疑問急需進一步解讀。2013年的空氣監測結果到底呈現哪些新變化?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有關霧霾的種種數據?記者為此專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
  • 中科大等鎖定華南霧霾「元兇」—新聞—科學網
    氣溶膠中的硫酸鹽源自二氧化硫和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生成,而二氧化硫則主要來源於煤與農作物等生物質的燃燒以及工業排放等。「先有二氧化硫然後生成硫酸,通過研究硫酸我們可以知道二氧化硫的來源。因為不同的物質來源由不同的硫同位素組成。」沈延安表示。 經過研究,沈延安研究團隊的初步研究結論是華南霧霾硫酸鹽的產生主要由生物質和化石燃料燃燒形成。
  • 北京霧霾檢出危險有機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認為,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汙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
  • 京津霧霾檢出危險物 曾致洛杉磯光化學煙霧800人喪生
    中科院近日公布研究結果稱最近京津冀強霧霾檢出危險物,京津霧霾檢出危險物系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研究員稱這是最危險的信號,因這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主要成分之一,而該事件共800多人喪生。研究認為,強霧霾事件是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後果。
  • 中科院最新研究結果引關注 近期霧霾發現致癌物
    大家肯定對1月份席捲包括杭州在內、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霧霾記憶猶新。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專項組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說,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強霾天氣的成因,一個是大範圍天氣過程的原因,就是形成靜穩天氣;第二是有些沙塵的疊加;第三是偏南氣流,溼度大,水汽就會使幹細的粒子迅速膨脹,成為肉眼能夠分辨出來的;第四個就是冬季燃煤產生二氧化硫、汽車尾氣產生氮氧化物及有機物,在靜穩空氣中產生化學反應,轉變成大的粒子,形成霧霾天氣。
  • 放射性同位素如何產生?
    恰德威克在雲霧室的研究中,除觀察到中子可以引起質子或雲霧室中所充的其他氣體原子核的反衝外,還產生具有一長一短徑跡的叉形圖像。這種叉形圖像在氮、氧、氟、氖等原子核上均可發生,而且叉形徑跡與中子運動方向在同一平面內。這表明中子引起這種原子核變化中,沒有產生第三者(核物理中稱兩體反應)。因此,可以認定一條長的徑跡表示中子在靶核中打出的輕粒子,短的徑跡則表示剩餘核。
  • 霧霾是什麼,霧霾的產生、危害和預防
    後來就聽說了一個新詞「霧霾」,柴靜也曾為此做過專門的報導,讓我對霧霾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天小編就從霧霾的基本概念、霧霾的產生、霧霾的危害和怎樣預防霧霾四個方面談一談對霧霾的了解。霧是一種自然現象,一般會出現在每天的早晨或晚上。霧是水汽預冷液化或者水汽達到飽和形成的。當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汽時,在一定的條件下,水汽凝結成微小的水滴懸浮在空氣中,阻擋人的視線,讓人看不清遠處的東西。
  • 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 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走出霧霾認識的幾個誤區
    「霧霾的產生,VOC的作用大於氮氧化物」  中國電力報:作為環境專家,您認為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唐孝炎:霧、霾是氣象學的名詞,霧霾天氣的成因並不是只有汙染一種,霧霾古代就有,空氣中有很多細小的顆粒物,比如塵土、海浪帶起來的泡沫、花粉等等,特別是颳風帶起來的土壤顆粒物,都是自然界中本來存在的。
  • 霧霾檢出危險含氮顆粒物 曾導致光化學煙霧(圖)
    中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近期持續、大範圍的強霧霾中,含有大量的含氮有機顆粒物。  成因:  汙染物遇水汽發生灰霾事件  研究認為,人類汙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內因,可以說是「主謀」。
  • 【研究】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不少地區的天氣預警預報已將霧併入霾共同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統稱為「霧霾天氣」。除霧霾天氣中的汙染顆粒物濃度突然過高,對農作物造成急性危害的個別情況外,長期低濃度霧霾天氣對農作物的危害並不屬於明顯症狀,以致經常被忽視。雖然農作物的葉片具有滯塵作用,可以阻滯和吸收霧霾中的顆粒物,但當霧霾天氣中的汙染物遠遠超出農作物的承載力時,過多的粉塵就會對農作物的生長及產量產生影響。
  • 推廣創化節能新技術 消除霧霾為期可待
    殊不知超超臨界鍋爐是迄今世界最先進的熱電技術,但過高蒸汽溫度和燃燒溫度不僅需要消耗較多的昂貴耐高溫金屬材料,而且燃燒過程會產生大量的酸性膠溶性氣體NOx,這是造成霧霾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發展低氮燃燒技術是當今我國迫在眉睫的熱電技術,畢竟我國當前大部分電力能源是靠火力發電獲得的,這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環境汙染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