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近日公布了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認為,最近的強霧霾事件,是異常天氣形勢造成中東部大氣穩定、人為汙染排放、浮塵和豐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次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
汙染物遇水汽發生灰霾事件
研究認為,人類汙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內因,可以說是「主謀」。專項組成員、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陳良富說,空氣汙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塵礦物質凝結核後會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顆粒,再遇到較大的空氣相對溼度後,就會很快發生吸溼增長,顆粒的粒徑增長2倍至3倍,消光係數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見度下降為原來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講,空氣中原本存在的較小顆粒的汙染物遭遇水汽後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大顆粒物,隨即發生灰霾事件。
中國科學院分布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2.5監測站的監測數據統計顯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強霾汙染分別發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這5次都少不了陳良富所說的水汽做「幫兇」。
霾中檢測出危險有機化合物
專項組「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說,本次席捲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汙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50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汙染物的混合體,併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在該汙染事件中,共有800餘人喪生。美國政府在後來的調查中稱,石油揮發物(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產生一種有刺激性的有機化合物,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就是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在京津冀霧霾天氣的專項研究中,專項組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這在王躍思看來是「最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就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
經過源解析技術,這些包括含氮有機顆粒物在內的有機物被識別出了4類有機組分:氧化型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於北京周邊;油煙型有機物,主要來自局地烹飪源排放;氮富集有機物,一種化學產物;還有烴類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於汽車尾氣和燃煤。其中氧化型有機顆粒物在整個汙染過程所佔比例最大,為44%,其餘三個組分別佔21%、17%和18%。
建議重點控制工業和燃煤
專項組將這些因素歸結為「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後果」。在北京地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1/4;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佔1/5。對於整個京津冀區域,專項組認為,應重點控制工業和燃煤過程,重點在於燃燒過程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同時要高度關注柴油車排放和油品質量。
用王躍思的話說,「控制灰霾還是需要從控制汙染物排放著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