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院博士生在權威期刊發表文章揭示季節內變率對孟加拉灣熱帶...

2020-12-0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博士生李保生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發表題為「Modul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in the Bay of Bengal by the 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與我院周磊特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春在研究員等人共同完成,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為第一單位。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JGR-Atmospheres)是地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為3.633,JCR分區中位列一區,在交大學術期刊列表中屬於A類期刊。

本研究基於印度洋季節內尺度的海氣耦合模態——中印度模態(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 CIO mode),揭示了中印度模態對於熱帶氣旋生成位置北移的調控作用。該工作闡明了季節內變率對熱帶氣旋的顯著影響,有利於理解多尺度相互作用對熱帶氣旋等天氣尺度事件的重要性。

圖1 (a) 熱帶氣旋在中印度模態正相位(紅色)和負相位(藍色)下的生成位置;(b)不同緯度下的熱帶氣旋生成頻率(紅色:中印度模態正相位;藍色:中印度模態負相位;灰色:未受到中印度模態影響;原文圖3)

該研究利用JTWC的36年熱帶氣旋數據,分析了中印度模態的不同相位對於熱帶氣旋生成位置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中印度洋模態處於正相位時,大氣對流中心從赤道向北移動至北孟加拉灣,一方面使得北孟加拉灣的低層大氣產生氣旋性渦度異常,同時,大氣的中層溼度增加,垂直速度增強等大氣場的調整有利於熱帶氣旋的生成;另一方面,通過天氣尺度的動能診斷可以得出,中印度洋模態正相位時,北孟加拉灣的季節內緯向風場存在顯著的水平切變,其造成的正壓能量轉換,是熱帶氣旋生成的重要能量來源。在中印度洋模態處於負相位時,對流中心和相應的環流調整發生在赤道附近,由於熱帶氣旋的生成需要一定的科氏力,因此負相位對於熱帶氣旋生成位置相比氣候態沒有顯著差異。該工作同時指出,熱帶氣旋生成位置越往北,越容易登陸造成嚴重災害。

圖2 中印度模態正相位對熱帶氣旋生成位置的調控機製圖 (原文圖11)

李保生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物理海洋方向的2018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季節內振蕩和熱帶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現已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4篇。

論文連結: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0JD032641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