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與美國伍茲霍爾研究所合作研究成果在JPO上發表

2021-01-20 海洋知圈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人工上升流研究團隊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eifeng (Gordon) Zhang博士關於陸架河谷對河流羽流輸運過程影響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相關學術論文「Impact of Shelf Valleys on the Spread of Surface-Trapped River Plumes」,以海洋學院16級博士生肖燦博為第一作者,近日在海洋領域重要學術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在線發表。


作為古老河流系統向海的延伸,陸架河谷是近海熱、鹽、沉積物與營養鹽的重要搬運通道。世界上眾多河口區域(如中國長江、美國哈德遜河)存在陸架河谷地形,然而有關陸架河谷對河流羽流的影響一直以來被人們所忽視。前人數值實驗表明,陸架谷地對河流羽流的輸運具有顯著影響,但並未開展系統的理論研究。


文章以長江口水文特徵為背景建立理想ROMS模型,模擬了無外力(潮流、風場)作用下河流衝淡水在有谷地和無谷地的陸架坡上的發展過程(圖1)。所有模擬結果表明,河流衝淡水進入陸架區域後受科式力影響均沿順時針方向向右運動,最終撞擊下遊岸線形成兩條支流(圖1a,d,g):一條支流沿岸向河口方向回流,使得衝淡水在河口附近不斷聚集,形成 「包塊」;另一條支流則向下遊運動,與開爾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形成沿岸流。谷地對河口附近的「包塊」具有明顯壓縮效應(圖1j,k,m,n),同時伴隨著沿岸流的微弱增強(圖1i,o)。這與衝淡水在陸架坡上(10-30m)表現出正壓流特性有關(Slope Burger數;Rossby數)。為保持位渦守恆,衝淡水流經谷地上方時具有沿等深線流動的趨勢,因而向海岸線方向移動,解釋了谷地對包塊的擠壓效應。受該效應影響,衝淡水撞擊下遊岸線時的夾角變大,增加了動量向沿岸流的輸入,解釋了谷地對沿岸流的增強效應。

圖 1(a-i)不同陸架河谷地形下非強迫河流羽流在第27天的形態(從左列至右列依次為「包塊」俯視圖、「包塊」中心斷面圖和沿岸流斷面圖): (a-c)無陸架河谷;(d-f)陸架河谷與岸線90度;(g-i)陸架河谷與岸線45度。其中顏色代表鹽度、黃色點劃線為羽流邊界、俯視圖中的箭頭為表面流矢量、斷面圖中的白色實線與虛線分別為沿岸向上遊和下遊方向的流速大小。(j-o)不同陸架河谷地形下非強迫河流羽流在第27天的場量異常:(j-l)陸架河谷與岸線90度;(m-o)陸架河谷與岸線45度。其中顏色代表鹽度異常、俯視圖中的箭頭為表面流矢量異常、斷面圖中的黑色虛線為沿岸向下遊方向的流速異常

從位渦守恆與動量守恆原理出發,本文最終解析了沿岸流的流量變化(ΔQc)與徑流流量(Q)、科式加速度(f )、谷地地形參數(長度Lν;寬度Wν;深度Hν;方位θν)間的依賴關係,提出的理論公式與敏感性數值實驗結果吻合良好(圖2)。本文揭示的河谷對非強迫河流羽流的影響機制將有助於將來在更實際的條件下研究地形對河流羽流的影響。

該項成果得到項目團隊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資助,同時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數值計算工作則得到舟山校區高性能計算集群支持。

文:肖燦博

排版編輯:胡仁凱

責任編輯:高楚清 屈若冰

相關焦點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所成立
    12月1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中心在定海舉行掛牌儀式。浙江海洋大學副校長徐漢祥、舟山市定海區政府副區長屠定玉、浙江海洋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張郃以及中國清史辦主任、中國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卜鍵研究員出席本次掛牌儀式。
  •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子刊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12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最新科學研究成果「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 浙江萬裡學院成立動物性別與發育研究所 系我省首家
    4月24日,浙江省首家動物性別與發育重點研究所在浙江萬裡學院成立。據了解,成立動物性別與發育重點研究所是浙江萬裡學院基於學科建設和科研創新豐碩成果上的一個重大舉措,主要目的是為了整合研究資源,形成智慧合力,為高水平人才和團隊提供更高更好的平臺。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相關學術論文「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of particles laden by rising submarine hydrothermal plumes」,以海洋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樓映中為第一作者,近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旗下的地學綜合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在線發表。
  • 新聞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當選國際海岸與海洋水力學專委會主席
    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海岸與海洋水力學專委會(CMH)近日完成了新一屆專委會的換屆工作,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當選新一屆專委會主席。9月23日,IAHR北京總部中國分會秘書處負責人孫高虎、亞太分會秘書處主任蔡金棟一行專程來訪海洋學院,對賀治國教授當選專委會主席表示祝賀,並就CoastLab2020會議籌備工作進行了對接。賀治國現任海洋學院院長助理、海洋工程學系主任、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所長。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李淼)日前,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周峰研究員團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Daniele Dini教授團隊等合作,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是涵蓋所有學術領域的開放性、綜合性科學刊物)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低緯驅動」學說一重要進展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取得新成果 相關論文在《納米...
    海洋學院研究團隊經過持續的研究,新提出了一種基於海藻酸金屬絡合物的具有可調控輸出特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用做自驅動智能鍵盤傳感系統。研究成果海藻酸鈉是一種藥用輔料,具有獨特的膠凝特性,可以與金屬離子反應形成穩定的有機-無機絡合複合材料。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剛剛,《自然》發表浙江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研製成功了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導中的傳輸效率。
  • 浙江日報:浙江海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東海邊,活躍著一群「海洋...
    科研人員將1.1萬餘尾大黃魚掛上標籤,放入野生環境,用於研究它們冬季洄遊的路線和越冬場,以期找到破解野生大黃魚資源修復難題的密碼。舟山瀕臨東海漁場,是全國遠洋漁業和綠色修造船基地,也是國家戰略油氣儲備基地。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系)於成立2019年12月,坐落於優美的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成立一周年,我們來一起回顧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
  • 南海海洋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
    11月2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亨利-比奇洛傑出海洋學家講座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聯合項目教授、國際大洋中脊(InterRidge)地球與生命科學研究計劃主席林間博士來訪問南海海洋所
  • 海洋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6月16至18日,美國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Yonathan Zohar教授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學術訪問與交流,並與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合作協議。    Yonathan Zohar 教授在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與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研究員籤署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才培養、互訪交流、資源共享、以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正式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對提升我國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科研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公開簡歷顯示,出生於1964年的吳飛先後在原杭州大學和復旦大學求學,早年曾在原杭州大學任教,並在《杭州日報》兼任編輯工作。進入浙江大學工作後,吳飛歷任浙江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等職務。2012年,吳飛出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職務。
  • 海洋學院博士生論文被ISSCC錄用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徐志偉教授團隊在低軌衛星寬帶通信晶片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創新性成果。相關論文以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厲敏為第一作者被集成電路設計領域最高級別會議IEEE 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錄用,將於2021年2月正式發表。據悉,這將是浙江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的身份在ISSCC發表論文。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崔行騫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析三疊紀末同位素漂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崔行騫在國際權威期刊PNAS上,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and isotopic evidence reveals the end-Triassic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is not from massive exogenous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