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2020-10-20 嶺南科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雖然受季風影響印度洋環流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徵,但是在氣候態平均意義上熱帶印度洋同樣存在順時針結構的環流圈。該環流圈跨越熱帶印度洋東西邊界,銜接南北印度洋環流系統,對整個印度洋海盆的海水溫度、水團結構、熱鹽輸運和海氣通量交換等都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基於Gauss-Markov方法,利用漂流浮標數據探究了熱帶印度洋環流圈的結構及其季節變化(圖1)。研究發現,在氣候態流場中順時針結構的環流圈包括赤道Wyrtki急流、南赤道流以及東西邊界流。在夏(冬)季,赤道上存在夏季季風流(南赤道逆流)而Wyrtki急流消失,使得熱帶印度洋環流圈系統閉合。

研究還計算了地轉分量和Ekman分量對熱帶印度洋環流系統的相對貢獻,並指出地轉分量主要決定了熱帶印度洋的流場結構,如南赤道流的流軸彎曲,東邊界流的流幅變化和Wyrtki急流的流軸差異;Ekman分量主要增強了Wyrtki急流、南赤道流以及西邊界流的強度,並影響著西邊界輻合區海水向赤道中部的輸運過程。研究進一步指出在印度洋偶極子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期間生成的長生命周期的渦旋會加速熱帶南印度洋的平均流速度。該研究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同時完善了利用漂流浮標進行環流分析的方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印度洋環流的變化。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Wu W., Du Y.*, Qian Y, Cheng X., Wang T., Zhang L., & Peng S. (2020) Structure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Indian Ocean tropical gyre based on surface drif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19JC015483. 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483

圖1. 利用漂流浮標數據總結的熱帶印度洋環流圈結構示意圖:(a) 春季 (4–5月), (b) 夏季 (6–9月), (c) 秋季 (10–11月), 和 (d) 冬季 (12–3月)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 科學家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990s中期之後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表鹽度年代際變化趨勢與大氣沃克環流增強的關係,揭示大氣沃克環流年代際調整是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長期變化的控制因素,相關成果以「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熱帶印度洋上層海洋鹽度的年代際變化趨勢」(Decadal
  • 海洋學院博士生在權威期刊發表文章揭示季節內變率對孟加拉灣熱帶...
    本研究基於印度洋季節內尺度的海氣耦合模態——中印度模態(Central Indian Ocean Mode; CIO mode),揭示了中印度模態對於熱帶氣旋生成位置北移的調控作用。該工作闡明了季節內變率對熱帶氣旋的顯著影響,有利於理解多尺度相互作用對熱帶氣旋等天氣尺度事件的重要性。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沃克環流圈
    這樣,便構成了一個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圈」。該環流圈異常是引起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原因。它是存在於赤道附近低緯度地帶東西向的熱力直接環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認為這和早先G.T.沃克所稱的南方濤動有聯繫(見大氣活動中心)。
  •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通訊員 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齊春贊通訊員王敏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 我所科研人員在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大洋鹽度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關於大洋上層鹽度結構的長期變化以及該變化對氣候產生的影響已逐步成為物理海洋學界的研究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的形成和變異機制及輸運路徑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聶珣煒博士針對2005-2019年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鹽水團鹽度的年代際變率展開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該信號形成與傳輸過程方面新的科學認知,為增進對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洋際交換過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and Mascarene Islands)3、內容摘要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及附近的馬斯克林群島在世界上以其擁有大量獨特珍惜物種,尤其大型動物(絕大部分大型動物體重為10-150kg甚至>150kg)而聞名於世,比如馬達加斯加的象鳥,狐猴,矮河馬,巨型陸龜,模里西斯的渡渡鳥和羅德裡格斯孤鴿等。
  • 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作用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團隊揭示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在調製華南冬季降水對兩類El Nino響應差異中的相對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由徐康博士等人發表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氣候動力學》上。
  • 印太海溫異常對2019年伏秋季節江南極端乾旱的加劇作用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衛強研究團隊揭示超強正印度洋偶極子(IOD)和中部(CP)型El Nino事件共同加劇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
  • 海洋所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過去的研究主要關注大氣橋過程,強調ENSO可以通過熱帶大氣環流——沃克環流的異常影響印度洋熱帶海氣耦合過程,從而在印度洋誘發偶極子事件,而後者可以誘發印太沃克環流的異常,從而反作用於ENSO,而連接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通道」機制,即印尼貫穿流的變化長期被忽視。最新研究則表明,大氣橋不可能有滯後一年的記憶,而海洋溫躍層的溫度異常則可以持續到第二年秋天。
  •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
    「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徵、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科技部驗收優秀 2017-08-04 海洋研究所 、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獲評優秀。
  • GRL:揭示華南巖石圈-軟流圈衰減結構及構造含義
    相比於速度結構,衰減結構的測量更為困難。遠震體波衰減反映了巖石圈-軟流圈系統的物性和熱結構狀態,該信息與其他地球物理信息,如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各向異性等互為補充。華南地區經歷了複雜的構造運動(武夷雲開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等),地表出露有大量巖漿巖,並廣泛分布有多金屬礦床,其深部結構歷來受到關注。